Quantcast
Channel: 文献影印
Viewing all 3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毛边书举要》出版

$
0
0

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毛边书举要
编著者:任震  主编
定价:380.00
ISBN:9787501352340
出版时间:2013-12
规格:精装,16开

    所谓“毛边书”,即是书籍仅行初订,不加切边的装帧形式,故又称之为“未裁本”。毛边书源自20世纪初的欧洲,后经日本传入我国。经由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爱书、读书、藏书人的提倡与坚持,在民国时期,颇盛一时。本书收录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毛边书900余种,每种都有一幅封面书影,并做简单著录。是了解当时图书出版状况的珍贵史料。

目录:


ABC丛书社1

 

爱光书店1

 

爱丽书店1

 

跋涉书店1

 

百合出版社2

 

悲多汶学会2

 

北京书局2

 

北新书局2

 

编者刊49

 

苍山书店49

 

草虫社49

 

朝花社50

 

朝旭读书社50

 

沉钟社50

 

晨报社出版部51

 

出版合作社51

 

创造社52

 

春潮书局55

 

大东书局57

 

大华书局58

 

大会群众书店58

 

大江书铺58

 

大陆书局60

 

大学出版社60

 

第二战区干部暑期进步讨论会60

 

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法编纂委员会60

 

东方书店61

 

东方学会61

 

东华书屋61

 

东流文艺社61

 

东南出版社62

 

东南书店62

 

东新书店62

 

杜成德堂62

 

儿童书局63

 

芳草书店63

 

奋进社64

 

辅仁大学64

 

革新书店64

 

个人刊65

 

古城书社65

 

光华书局66

 

光明书局89

 

光社89

 

广东省立十一中出版部90

 

广学会90

 

国防书店90

 

国际问题研究会90

 

国际学术书社91

 

国际译报社91

 

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92

 

国立艺专璧联诗朗诵班92

 

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92

 

国立中山大学附中星星社92

 

国立中央研究院93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93

 

海角社94

 

海音书局94

 

合成书店95

 

河北省立一中出版委员会95

 

湖风书局96

 

湖畔诗社96

 

沪滨书局96

 

华北书店97

 

华北新华书店99

 

华中图书公司102

 

冀鲁豫书店103

 

冀中抗战八年写作运动编委会103

 

建国书店103

 

江南书店104

 

解放社105

 

今日新闻社107

 

金鹊书店107

 

金屋书店107

 

晋察冀新华书店109

 

晋绥边区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109

 

晋绥军区政治部110

 

晋绥新华书店110

 

景山书社111

 

开明书店111

 

开拓社117

 

抗大训练部117

 

抗大政治部出版科117

 

抗战复兴出版社118

 

昆仑书店119

 

乐华图书公司119

 

乐群书店122

 

黎明书局122

 

立派社124

 

励群书店124

 

联防政治部125

 

联合书店126

 

联华书局128

 

联兴书局128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29

 

梁溪图书馆129

 

泸滨书店130

 

鲁迅文化出版社130

 

鲁迅艺术学院130

 

落叶书店131

 

(伪)满日文化协会131

 

美的书店131

 

美丽书店131

 

美学出版社132

 

萌芽书店132

 

民族革命出版社132

 

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133

 

明日书店134

 

明天社134

 

木简书屋135

 

南华书店135

 

南华图书局135

 

南强书局135

 

南岳干训班137

 

女子书店138

 

朴社139

 

启智书局142

 

千代出版社144

 

前夜书店144

 

青光书局144

 

青洲书店145

 

清真书报社145

 

泉社146

 

人间书店146

 

人民画报社146

 

人文书店147

 

容光书局147

 

三户图书社148

 

山东画报社148

 

山东新华书店148

 

山东兖郡天主教堂印书局149

 

山西省政府建设厅149

 

陕甘宁新华书店149

 

商务印书馆150

 

神州国光社152

 

生活书店155

 

胜利书店155

 

诗歌出版社155

 

诗社156

 

诗时代社156

 

时中书局156

 

世纪书局157

 

世界书局157

 

世界文艺书社158

 

述作出版社160

 

水沫书店160

 

朔风月刊社164

 

松竹书局164

 

苏北新华书店淮阴分店164

 

苏中出版社164

 

台湾省编译馆165

 

太行群众书店165

 

太行新华日报166

 

太岳新华书店166

 

泰东图书局167

 

泰岳新华书店175

 

探险文艺社176

 

韬奋书店176

 

天马书店180

 

同文书店180

 

土星笔会181

 

万象周刊社181

 

唯物社181

 

未名木刻社181

 

未名社182

 

未名书铺186

 

文成书店187

 

文风书局187

 

文化供应社187

 

文化生活出版社187

 

文化学社188

 

文献书房188

 

文学评论社189

 

文学周报社189

 

文艺书局190

 

文艺小丛书社190

 

文阵社190

 

五洲书局190

 

西北出版社191

 

西北新华书店191

 

西京筹备委员会192

 

西什库天主教遣使会印字馆192

 

现代出版社192

 

现代书局193

 

现实出版社203

 

新潮社204

 

新光社205

 

新华日报华北分馆205

 

新华书店206

 

新朋友社出版部210

 

新生出版社210

 

新生命书局210

 

新时代书局211

 

新文学社212

 

新文艺社212

 

新文艺书店212

 

新亚书店212

 

新宇宙书店213

 

新月书店213

 

新知书店217

 

新中国文化出版社217

 

星云堂书店217

 

学海编译社219

 

学习社219

 

雅宬学社219

 

亚东图书馆220

 

亚细亚书局220

 

野草书屋220

 

野战二纵队六旅政治部220

 

艺术与生活社221

 

译者刊221

 

有志书屋222

 

宇宙风社222

 

郁文书局222

 

裕民印刷厂222

 

远东图书公司223

 

远方书店223

 

月明书店224

 

月明书局224

 

战时文化出版社225

 

震东印书馆225

 

正气书局226

 

正申书局226

 

正午书局226

 

支那书店227

 

知彼社227

 

智强书局227

 

中国现代史研究委员会228

 

中华国民拒毒会228

 

中外书店228

 

中心书局229

 

重庆商务日报社229

 

著者刊229

 

著者书店231

 

铸魂学社231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我社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推荐申报单位

$
0
0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设立于2004年,主要资助已基本完成且尚未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优秀学术成果。以资助学术专著为主,也资助少量学术价值较高的资料汇编和学术含量较高的工具书等。

通过努力争取,20141月,我社成功入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推荐申报机构。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2014年正式公布的推荐申报出版机构包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以及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三联书店、科学出版社等50家知名出版单位。

同时在总编辑贾贵荣同志的指导下,由历史文献影印编辑室南江涛同志主持编纂的作品《新中国古籍影印丛书总目》被列入2013年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该项目的编纂目的,不仅为学界、业界提供工具书,同时彰显了我社在影印古籍、服务学术上所作出的努力。

 

来源:http://www.nlcpress.com/DocumentDetail.aspx?id=207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上下册)出版

$
0
0

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上下册)
编著者:毛阳光 余扶危 主编
定价:1280.00
ISBN:9787501351794
出版时间:2013-12
规格:精装,8开

    本书收录2000年来在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出土的唐代墓志三百余方,每方墓志编者都加以释文和标点,著录其尺寸、书体、行款等相关信息,并配以拓片图版。书后附有人名索引,便于学者查询。本书的出版为学界提供了大量研究文史的新资料,对推动唐代历史和洛阳墓志研究有重要意义。

目录:
一 隋故參軍宫府君(惠)墓誌銘 貞觀十年十一月十六日二

二 唐故宋令(徹)墓誌 貞觀二十年七月十二日四

三 大唐故天山縣令侯府君(仁愷)墓誌銘 貞觀二十二年三月二日六

四 唐故處士徐君(伽仁)墓誌銘 永徽三年五月十六日八

五 大唐故使持節楚州諸軍事楚州刺史上柱國苟君(暄)墓誌銘 永徽五

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一○

六 隋故漢川郡興勢縣長趙君(簡)墓誌銘 永徽六年十月二十四日一二

七 唐故郭氏陳夫人(昭)墓誌銘 顯慶五年正月十九日一四

八 大唐故處士宋府君(越)墓誌銘 顯慶五年四月三日一六

九 大唐故河南縣學生成君(應)墓誌銘 龍朔元年十月二十三日一八

一○ 唐故處士楊君(衡)墓誌銘 麟德元年十一月五日二○

一一 大唐故文林郎衛君(元慶)墓誌銘 麟德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二二

一二 唐陪尉安君故夫人康氏(勝)墓誌銘 麟德二年四月八日二四

一三 唐故驎寶府左果毅都尉張君(峻)墓誌銘 乾封二年十月二十二日二六

一四 大唐故處士朱君(昭達)墓誌銘 乾封二年十一月五日二八

一五 大唐故車騎汝州魯山縣令董君(士)墓誌 總章元年十月十日三○

一六 唐故奉駕大夫饒安公賀若府君(貞亮)墓誌銘 總章二年二月二十三

日三二

一七 唐故陵州別駕李九定妻博陵崔夫人(善信)墓誌 總章二年十二月十

五日三四

一八 唐故黔州都督府石城縣丞霍君(玄)墓誌銘 總章二年十二月二十八

日三六

一九 唐故宋君(劉師)墓誌銘 總章三年二月二十七日三八

二〇 大唐洛州偃師縣故處士趙君(貞)墓誌銘 咸亨元年九月十四日四○

二一 唐故陳州宛丘縣丞柱國彭君(皎)墓誌銘 咸亨二年正月十一日四二

二二 大唐故陪戎副尉鄭君(道)墓誌銘 咸亨二年七月十二日四四

二三 唐故武騎尉彭城劉府君(吴客)墓誌銘 咸亨二年十二月十日四六

二四 大唐故洛州汜水縣令王府君(正因)墓誌銘 咸亨四年九月二十一日四八

二五 大唐驃騎將軍吉府君(愻)墓誌銘 咸亨四年十二月十二日五○

二六 唐故寧遠將軍益州玉津府折衝都尉上柱國麴君(建泰)墓誌銘 咸亨

五年二月二十八日五二

二七 唐故洛汭府旅帥劉君(端)及夫人公孫氏墓誌 上元二年五月二十九

日五四

二八 □□右十三監上輕車都尉孫府君(休)墓誌銘 上元二年十二月二日五六

二九 唐故索夫人墓誌銘 儀鳳三年五月十一日五八

三〇 唐故洛州新安縣主簿濟陽丁公(孝範)墓誌銘 調露元年八月十二日六○

三一 大唐承務郎明君故夫人李氏墓誌銘 調露元年十月二十四日六二

三二 唐故張夫人(法)墓誌銘 永淳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六四

三三 唐故文林郎馮君(樹)并夫人郭氏墓誌銘 永淳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六六

三四 大唐故容州都督李府君(儉)墓誌銘 光宅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六八

三五 唐故魏君(仙)墓誌 垂拱三年正月十四日七○

三六 大唐故處士高君(佛來)墓誌銘 垂拱三年二月十五日七二

三七 大唐故處士安公康夫人(敦)墓誌 垂拱三年二月十五日七四

三八 唐故處士樊君(昭)并夫人魏氏墓誌銘 垂拱四年九月二十七日七六

三九 大唐故上護軍游君(通)李夫人合葬墓誌銘 永昌元年二月十九日七八

四○ 大唐故朝議郎行洛陽縣尉上柱國馬君(烈)之銘 永昌元年四月十日八○

四一 大唐故監門直長趙君(興)之墓誌銘 載初元年五月二十八日八二

四二 唐故張府君(客)墓誌銘 天授二年正月一日八四

四三 大周故朝散大夫行夔州大昌縣令上柱國張君(藥尚)墓誌銘 天授二

年十月二十四日八六

四四 唐故越州諸暨縣主簿張君(行果)墓誌銘 天授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八八

四五 唐故洛州廣武縣令王君(正因)墓誌銘 天授二年十月三十日九○

四六 大周故朝散大夫行台州寧海縣令崔君(安敬)墓誌銘 長壽二年二

月十三日九二

四七 大周故汝州司馬牛公(陵)墓誌銘 長壽三年一月十三日九四

四八 唐故郢州司倉鄭公(智)墓誌銘 證聖元年九六

四九 大周故唐安東都護府萬金鎮副騎都尉李府君(吉)墓誌銘 天册萬

歲二年正月十六日九八

五○ 唐故使持節泉州諸軍事泉州刺史上柱國河東薛府君夫人張氏墓誌銘

萬歲登封元年一月十八日一○○

五一 大周九江王嗣子行尚衣直長(武)恭之墓誌銘 萬歲通天二年二

月六日一○二

五二 大周瀛州鄚縣丞王君(玄策)墓誌銘 神功元年十月二十一日一○四

五三 大周前朝散大夫行台州臨海縣令李府君妻故太康縣君陳郡謝夫人

(令婉)墓誌銘 聖曆二年六月二十三日一○六

五四 大周故上柱國劉君(端)墓誌銘 久視元年七月二十六日一○八

五五 唐故處士郭府君(機)墓誌之銘 大足元年六月十日一一○

五六 大周故唐太僕寺丞許君(行真)夫人李氏墓誌銘 長安元年十二月

八日一一二

五七 大周故常州武進縣尉門君(道)墓誌 長安二年十一月十日一一四

五八 大周故雍州萬年縣令孫公(尚客)墓誌 長安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一一六

五九 隋故王夫人墓誌銘 長安三年二月一一八

六○ 唐故蜀州司户參軍事豆盧府君(軌)墓誌銘 長安三年十月十五日一二○

六一 唐故詹事府主簿王公(鼎)墓誌銘 長安三年十月十五日一二二

六二 大周朝議郎行婺州金山縣尉上柱國趙郡李府君故夫人趙氏墓誌 

長安四年二月五日一二四

六三 大周故吉夫人墓誌銘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八日一二六

六四 大唐宋州孔氏王夫人銘 神龍元年十一月九日一二八

六五 大唐故銀青光禄大夫蔚州刺史公孫府君(道育)墓誌銘 神龍元年

十一月九日一三○

六六 大唐冠軍大将軍行左領軍衛将軍上柱國威化郡開國公翟公(奴子)

之墓誌銘 神龍元年十二月九日一三二

六七 大唐故朝散大夫宣州秋浦縣令許府君夫人周氏墓誌 神龍二年十一

月二日一三四

六八 大唐故魏州長史李君(延嗣)墓誌銘 景龍三年十月十四日一三六

六九 大唐故上騎都尉朝散郎吏部常選楊公(處濟)墓誌銘 景龍三年十

月二十六日一三八

七○ 大唐故左監門率府兵曹參軍李君(貞庶)墓誌銘 景龍三年十二月

三日一四○

七一 大唐故游擊将軍上柱國李君(禮)墓誌銘 景龍四年五月二十二日一四二

七二 大唐故安州都督柳府君(秀誠)墓誌銘 景雲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一四四

七三 隋故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齊郡通守河南道討捕黜陟大使贈金紫光禄

大夫滎陽郡守張府君(須陀)墓誌銘 景雲二年二月二十七日一四六

七四 大唐故沔州司户參軍趙君(元祚)墓誌銘 景雲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一四八

七五 大唐故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昭文館學士臨淮縣開國男贈中書令

劉氏先府君(禕之)墓誌銘 景雲二年九月二十五日一五○

七六 大唐故正議大夫守太子詹事兼修國史崇文館學士贈使持節都督兖州

諸軍事兖州刺史上柱國中山劉府君(憲)墓誌銘 景雲二年十

月八日一五二

七七 大唐故國子博士豪州諸軍事豪州刺史吴君(楊吾)墓誌铭 景雲二

年十一月十九日一五四

七八 大唐前恒州司功參軍蕭君妻李氏墓誌銘 太極元年二月十五日一五六

七九 大唐故虢州盧氏縣尉杜府君(嗣儉)閻夫人之誌 先天元年九月十

八日一五八

八○ 唐故銀青光禄大夫行黃門侍郎傅公(遊藝)墓誌 先天元年十一月

十九日一六○

八一 唐故滑州胙城縣令北海郡唐府君(踐正)墓誌銘 開元二年八月

三十日一六二

八二 李君夫人墓誌銘 開元三年二月十八日一六四

八三 大唐故虢州朱陽縣令衛府君夫人(董氏)墓誌 開元三年四月十

九日一六六

八四 唐故朝散大夫行豫州司功參軍崔府君墓誌銘 開元三年十月一六八

八五 大唐故集州刺史薛府君(文休)墓誌銘 開元四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七○

八六 唐故光禄少卿上柱国虢县开国子姚君(彝)墓誌铭 開元四年十一

月十八日一七二

八七 大唐故綿州巴西縣袁府君(勝)墓誌銘 開元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一七四

八八 唐故常州長史宗君(瑾)墓誌銘 開元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一七六

八九 大唐故朝散大夫鄭州原武縣令鄧公(成)墓誌銘 開元六年正月

二十六日一七八

九○ 大唐故許王第三子(李璟)墓誌銘 開元六年十二月一日一八○

九一 唐故常州義興縣令上柱國秦府君(懷道)墓誌銘 開元六年十二

月二十三日一八二

九二 唐故汴州浚儀尉鄭君(若芳)墓誌銘 開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一八四

九三 大唐蜀州唐安縣令李君故夫人鄭氏墓誌銘 開元七年三月二日一八六

九四 大唐故冠軍大将軍史北勒(多)墓誌銘 開元七年四月十五日一八八

九五 故烏程郡太君丘夫人(法主)墓誌銘 開元八年十月六日一九○

九六 大唐故銀青光禄大夫使持節邢州諸軍事邢州刺史上柱國汶陽縣開國

男韋府君(銑)墓誌銘 開元八年十一月一九二

九七 唐故兖州金鄉縣丞薛君(釗)墓誌銘 開元九年六月十四日一九四

九八 大唐故何君(智)墓誌銘 開元九年十月十日一九六

九九 故銀青光禄大夫滄州刺史始安郡開國公張府君(有德)墓誌銘 

開元九年十一月六日一九八

一〇○ 大唐故朝議郎行楚州盱眙縣令柱國焦君(逸)墓誌銘 開元十年

閏五月二日二○○

一〇一 故太原孫府君(璆)墓誌銘 開元十一年二月六日二○二

一〇二 大唐故漢州司户參軍周府君(道沖)墓誌銘 開元十一年十

月十七日二○四

一〇三 大唐故朝散大夫守滄州長史陳府君(曜)墓誌銘 開元十一

年十一月四日二○六

一○四 大唐故登州蓬萊縣丞王君(賓)墓誌銘 開元十一年二○八

一○五 唐故太中大夫行淄州長史李君(明允)墓誌銘 開元十二年

正月二十一日二一○

一○六 大唐故朝散大夫太子右贊善大夫徐國公李君(行淹)墓誌銘 

開元十二年四月八日二一二

一○七 □俊及妻楊氏墓誌銘 開元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二一四

一○八 唐故京兆府藍田縣主簿李府君(仲思)墓誌銘 開元十二年閏

十二月二一六

一○九 唐故潤州句容縣丞彭城劉府君(大時)墓誌銘 開元十四年五

月七日二一八

一一○ 大唐左監門衛中郎獨孤君故夫人康氏(淑)墓誌銘 開元十四

年十一月八日二二○

一一一 唐故龍興縣丞柴府君(晦)墓誌銘 開元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二二二

一一二 唐故明州司馬温府君(曦)墓誌銘 開元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二二四

一一三 大唐故宣議郎行邵州司法參軍薛府君夫人周氏(嚴順)墓誌銘

開元十六年二月十五日二二六

一一四 大唐京兆韋氏故妻袁夫人(瓊芬)墓誌銘 開元十六年八月二

十日二二八

一一五 大唐故黃州刺史高府君妻隴郡夫人李氏(端淑)墓誌銘 開元

十六年十月二十八日二三○

一一六 唐故晉州司士崔府君(行首)墓誌 開元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二三二

一一七 大唐故仙州方城縣令石府君(獎)墓誌銘 開元十七年二月

二十四日二三四

一一八 唐故藺楚珍墓誌銘 開元十八年四月七日二三六

一一九 大唐故贈游擊将軍右武衛翊府左郎将馮翊魚公(涉)墓誌銘

開元十八年十月四日二三八

一二○ 唐故魏州刺史金城公夫人聞喜縣君聞喜縣太君(裴冬日)神道墓誌銘 

開元十八年十一月十日二四○

一二一 商州別駕夫人刀氏墓誌文 開元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二四二

一二二 大唐故通直郎行福州都督府法曹參軍郭公(子喬)墓誌銘 開元

十八年十二月二日二四四

一二三 唐故單于吉氏(華)墓誌銘 開元二十年五月十三日二四六

一二四 大唐故宫闈局令孫府君(博碩)墓誌銘 開元二十年十一月二十

一日二四八

一二五 大唐故中散大夫登州刺史韋君(俊)墓誌銘 開元二十一年五月

二十日二五○

一二六 大唐故大理卿上柱國袁府君(仁敬)墓誌銘 開元二十一年十月

二十七日二五二

一二七 大唐銀青光禄大夫許州諸軍事許州刺史上柱國鄭縣開國伯姚府君

(异)誌銘 開元二十一年十月四日二五四

一二八 唐故正議大夫邢州長史贈相州別駕上柱國南陽張府君(承基)墓誌銘 

開元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日二五六

一二九 唐故朝議大夫護軍鄆州司馬皇甫公(無言)墓誌銘 開元二十二

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二五八

一三○ 故大唐左驍衛兵曹瑯瑘王誕妻李氏(■節)墓誌銘 開元二十三

年五月二十九日二六○

一三一 大唐故趙府君(勖本)墓誌之銘 開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二六二

一三二 皇四從叔故太中大夫行青州長史上柱國府君(知新)墓誌銘 

開元二十四年正月十六日二六四

一三三 故鄭州原武縣令李府君(寶會)誌 開元二十四年正月十六日二六六

一三四 大唐故安南都護府長史周府君(子南)墓誌銘 開元二十四年十

一月九日二六八

一三五 唐故通直郎行湖州參軍事丹陽郡紀公(審直)墓誌銘 開元二十

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二七○

一三六 唐故正議大夫曹州別駕蓨縣子上柱國武君(文瑛)墓誌銘 開元

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二七二

一三七 唐故定遠将軍左驍衛翊府右郎将員外置同正員兼西州都督府別駕

賜紫金魚袋成公府君(崇)墓誌銘 開元二十五年九月一日二七四

一三八 故銀青光禄大夫使持節婺州諸軍事守婺州刺史上柱國滎陽縣開國

男鄭府君(杳)墓誌銘 開元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二七六

一三九 大唐故河南府汜水縣尉長樂馮君(中庸)墓誌銘 開元二十六年

八月三十日二七八

一四○ 唐故太子詹事劉府君(憲)故夫人范陽郡夫人盧氏墓誌銘 開元

二十六年十一月八日二八○

一四一 唐監察御史邢府君(巨)墓誌銘 開元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二八二

一四二 故黃州司馬齊郡左府君(適)墓誌 開元二十七年四月十二日二八四

一四三 唐故右衛陽樊府右果毅都尉王府君(友鸞)墓誌銘 開元二十七

年四月三十日二八六

一四四 大唐故隨州司馬王府君(杲)墓誌銘 開元二十七年十月十一日二八八

一四五 大唐朱府君故夫人周氏(芬)墓誌 開元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二九○

一四六 唐吏部常選蓨郡李君故妻崔氏(華)墓誌銘 開元二十七

年十月二十六日二九二

一四七 唐益府參軍高府君故夫人太原王氏墓誌銘 開元二十七年

十二月八日二九四

一四八 大唐前左領軍衛兵曹參軍鄭慎言故妻于夫人墓誌銘 開元

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二九六

一四九 唐故朝議郎借緋魚袋皇再從姪澤州別駕李公(興宗)墓誌銘 開元

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二九八

一五○ 大唐故太中大夫使持節同州諸軍事守同州刺史上柱國張府君(涚)

墓誌銘 開元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九日三○○

一五一 唐永固府別将張季伯故妻魏夫人(淑)墓誌銘 開元年二十九年

閏四月十一日三○二

一五二 唐澤州高平縣丞南陽張府君(采)墓誌銘 開元二十九年七月

二十四日三○四

一五三 大唐中大夫行温州長史裴公(光朝)夫人高氏渤海郡君墓誌銘

開元二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三○六

一五四 唐故慶王府户曹王府君(令賓)墓誌銘 開元二十九年九月二

十四日三○八

一五五 唐故青州刺史贈滎陽太守皇甫君(翼)墓誌銘 天寶元年十月

二日三一○

一五六 大唐故朝請郎直內侍省周府君(行敏)墓誌銘 天寶元年正月

二十六日三一二

一五七 唐京兆府涇陽縣尉沈府君(全交)墓誌銘 天寶元年十二月二日三一四

一五八 大唐故中大夫寧州諸軍事守寧州刺史李府君(孟德)墓銘

天寶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三一六

一五九 范陽盧氏岫故妻趙郡李夫人墓誌銘 天寶三載閏二月二十六日三一八

一六○ 唐故永州司馬張府君(玄禕)墓誌銘 天寶四載二月十四日三二○

一六一 前馮翊郡朝邑尉沈公故夫人蕭氏(寵)墓誌銘 天寶四載三月

十五日三二二

一六二 唐故通川郡東鄉縣丞宋君(和仲)墓誌 天寶四載十月十三日三二四

一六三 大唐朝散大夫太原陽曲縣令上穀寇公(南容)墓誌銘 天寶四

載十月十三日三二六

一六四 大唐故淄州長史南陽成府君(仁)墓誌銘 天寶四載十月二十

五日三二八

一六五 唐故朝散大夫守濟王府諮議隴西李府君(景舒)墓誌銘 

天寶四載十二月十三日三三○

一六六 唐故朝散大夫前行河內郡河內縣令上柱國鉅鹿魏公(兼愛)

墓誌銘 天寶五載五月二十一日三三二

一六七 唐故東萊太守劉府君(同)墓誌銘 天寶五載五月二十一日三三四

一六八 故京兆府鄠縣崔府君(璬)及王夫人上意墓誌銘 天寶五載十月

十三日三三六

一六九 大唐故銀青光禄大夫壽王府長史竇府君(誡盈)墓誌銘 

天寶六載二月十四日三三八

一七○ 處女盧見墓誌銘 天寶六載二月三日三四○

一七一 唐故河南府進士范陽盧府君(浻)墓誌銘 天寶七載正月十一日三四二

一七二 唐故朝請大夫守都水使者滎陽鄭府君(齊丘)墓誌銘 天寶七

年正月二十五日三四四

一七三 唐故臨汝郡太守桂陽郡司馬蘭陵蕭府君(諒)墓誌銘 天寶七

載三月二十六日三四六

一七四 唐故正議大夫行歷陽郡太守上柱國舒國公褚府君(庭詢)墓誌銘 

天寶七載十一月十八日三四八

一七五 唐故朝議大夫使持節歷陽郡諸軍事守歷陽郡太守上騎都尉襲

常山郡開國公河南元府君(琰)墓誌銘 天寶七載十一月

十八日三五○

一七六 常上人(崔漣)墓誌銘 天寶七載十一月十八日三五二

一七七 大唐博陵郡司兵參軍李旻故夫人裴氏墓誌銘 天寶八載六月

二十七日三五四

一七八 唐故豫章郡兵曹參軍崔公(賁)墓誌銘 天寶九載五月九日三五六

一七九 大唐故弘農楊夫人(歡憘藏)墓誌銘 天寶十載三月十九日三五八

一八○ 唐前右金吾上谷郡長樂府左果毅都尉河東裴公(擇)故夫人靳氏

墓誌銘 天寶十載五月二十日三六○

一八一 唐故銀青光禄大夫北海郡太守竇成公(誡盈)成安郡夫人(蘇氏)

墓誌銘 天寶十載八月二十二日三六二

一八二 大唐故吏部常選朝散郎盧府君(景初)墓誌銘 天寶十載十月

二十四日三六四

一八三 唐汲郡新鄉縣尉盧公溉故夫人隴西李氏誌銘 天寶十載十月二

十四日三六六

一八四 唐故豐王府士曹參軍京兆杜府君(壯棛)墓誌銘 天寶十載十一

月五日三六八

一八五 唐故魯郡金鄉縣丞宇文公(倩)墓誌銘 天寶十載十一月三十日三七○

一八六 唐故清江郡太守□□君夫人渤海郡君吴氏(嘉)墓誌銘 

天宝十載十二月二十三日三七二

一八七 大唐故蘇夫人墓誌銘 天寶十二載正月十日三七四

一八八 唐故雲麾将軍右金吾将軍上柱國鄧國公張府君(履冰)墓誌銘 

天寶十二載八月四日三七六

一八九 唐故朝議大夫泉州刺史上柱國鄱陽縣開國男雲府君(遂)墓誌銘 

天寶十二載八月四日三七八

一九○ 故天水趙夫人墓誌銘 天寶十二載十月三日三八○

一九一 臨淮郡司倉參軍馬滔故妻京兆韋氏墓誌銘 天寶十二載十一月

五日三八二

一九二 唐故朝議大夫歙州司馬裴公夫人河東郡君柳氏(上□)墓誌 

天寶十二載十一月十七日三八四

一九三 大唐故兵部常選陳府君(景仙)夫人墓誌銘 聖武元年五月十

三日三八六

一九四 大燕王府君(漪)墓誌銘 聖武二年正月二十九日三八八

一九五 百石君(蘇顓)墓誌銘 至德二載閏八月十五日三九○

一九六 故殿中侍御史姚府君(闢)墓誌銘 聖武二年四月二十日三九二

一九七 大燕故詹事府丞清河崔府君(收)墓誌銘 聖武二年九月二十

二日三九四

一九八 大唐故眉州録事參軍韋府君夫人(馮氏)墓誌銘 乾元元年五

月十四日三九六

一九九 唐故唐州湖陽縣令譙郡曹公(曄)武威郡石夫人墓誌銘 乾元

二年二月九日三九八

二○○ 唐揚州參軍蘇公故妻河東裴夫人墓誌銘 乾元二年二月十二日四○○

二○一 故洛陽縣令宋府君(微)墓誌 順天二年十二月十日四○二

二○二 唐故朝請大夫太子僕李府君(興)墓誌銘 永泰元年二月二

十八日四○四

二○三 大唐故正議大夫定州竇別駕(全交)石誌銘 永泰二年五月

十二日四○六

二○四 唐故朝議大夫贈宋州刺史上柱國李府君(惟)墓誌銘 

大曆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四○八

二○五 唐故朝散郎行魏郡莘縣主簿范陽盧府君(清)墓誌銘 

大曆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四一○

二〇六 大唐故慶王府記室張府君(宙)墓誌銘 大曆十年八月二十三日四一二

二○七 唐故居士蔣公(渤)墓誌銘 大曆十年八月二十九日四一四

二○八 大唐故汾州司户參軍復州竟陵尉中山劉君(永)墓誌銘 

大曆十一年正月七日四一六

二○九 唐故朝散大夫汴州長史劉府君(昌)墓誌銘 大曆十三年正

月二日四一八

二一○ 唐故河南府新安縣丞盧府君(友愻)墓誌 大曆十三年十月

十二日四二○

二一一 唐故少府監丞清河張府君(惟豐)墓誌銘 大曆十四年七月卅日四二二

二一二 唐故左步軍使兼左八營使特進試太常卿劉府君(廣)墓誌銘 

建中元年四月二十七日四二四

二一三 唐故河南縣錄事索府君(森)墓誌銘 建中二年三月十四日四二六

二一四 大唐故羽林騎尉索府君(超)墓誌 建中二年三月十四日四二八

二一五 唐故殿中侍御史趙郡李公(苕)墓銘 建中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四三○

二一六 大唐長樂賈府君故夫人裴氏墓誌銘 建中三年閏正月二十三日四三二

二一七 唐儒林郎京兆府富平縣令兼殿中侍御史騎都尉賜緋魚袋贈吏部郎中

隴西李府君(緄)墓誌銘 貞元三年四月七日四三四

二一八 唐故宫闈局丞內寺伯楊公(庭芝)墓誌銘 貞元三年八月四日四三六

二一九 有唐故信都郡武邑縣丞彭城劉府君(素)墓誌銘 貞元三年十二

月十七日四三八

二二○ 唐故常州義興縣令陸君(士倫)墓記 貞元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四四○

二二一 大唐故嶺南節度經略副使朝議郎檢校太子左諭德兼侍御史輕車都尉

賜紫金魚袋隴西李府君(晅)墓誌銘 貞元五年五月二十五日四四二

二二二 唐故大理主簿清河崔公(諲)墓誌銘 貞元五年八月十五日四四四

二二三 唐秘書省秘書郎韋府君(湛)墓誌銘 貞元六年二月五日四四六

二二四 故将仕郎試徐州符離縣尉诸葛府君(僎)墓記 貞元六年八月

九日四四八

二二五 唐故懷州脩武縣丞柳公(豐)墓誌銘 貞元六年十一月四日四五○

二二六 唐故鄭州陽武縣令鄭府君(滔)墓誌銘 貞元六年十一月八日四五二

二二七 大唐故高士馮府君(遇)墓誌銘 貞元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四五四

二二八 唐銀青光禄大夫陳王傅上柱國昌平縣男盧府君(竦)墓誌銘 

貞元七年八月二十六日四五六

二二九 唐故朝散郎汴州封丘縣令張府君(誠)墓誌銘 貞元八年二

月二十九日四五八

二三○ 大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盧府君(巽)墓誌銘 貞元九年正月

二十三日四六○

二三一 唐東都留守都知兵馬使兼都虞候都押衙四軍教練營田等使開府

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賓客隴西郡開國公辛公(廣)墓誌銘 

貞元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四六四

二三二 故膳部郎中皇甫府君(敖)墓誌銘 貞元十年二月十七日四六六

二三三 唐見任杭州餘杭尉盧士舉故夫人李氏誌文 貞元十一年

五月二十八日四六八

二三四 唐故銀青光禄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兼晉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晉慈

隰等州觀察處置都防禦等使上柱國博陵郡開國公贈尚書左

僕射崔府君(漢衡)墓誌銘 貞元十一年十一月九日四七○

二三五 唐寶應功臣潁川郡故陳府君(仁監)玄堂誌 貞元十一年十一月四七二

二三六 有唐東都臨壇大德(蕭行嚴)玄堂銘 貞元十四年正月八日四七四

二三七 唐故隴西李氏(董娘)墓記銘 貞元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四七六

二三八 唐故洪州建昌縣令柳府君□□第廿五墓誌銘 貞元十五年

八月二十六日四七八

二三九 故京兆府功曹李公(璹)墓誌文 貞元十五年十一月九日四八○

二四○ 唐故大理評事汝南袁府君(齊)墓誌銘 貞元十六年四月

二十三日四八二

二四一 唐故太子校書元府君(太液)墓誌 貞元十八年十一月二日四八四

二四二 大唐處士嚴紀明墓誌 貞元二十年五月十一日四八六

二四三 唐故朝散大夫汾州司馬贈吏部尚書太原王公(澄)墓誌銘 

貞元二十年八月十六日四八八

二四四 唐故彭城曹氏府君(曇)墓誌銘 貞元二十年十一月一日四九○

二四五 唐故彭城劉夫人(李俊妻)墓誌銘 永貞元年十一月二日四九二

二四六 唐故朝散大夫京兆府三原縣令餘姚縣開國男徐公(頊)墓誌銘 

元和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四九四

二四七 唐故京兆府功曹參軍趙郡李府君(璹)夫人墓誌銘 

元和三年正月二十七日四九六

二四八 故李舍人(嚴)墓誌銘 元和三年四月十八日四九八

二四九 唐故河南府福昌縣主簿裴府君(位)合祔墓誌銘 

元和三年十月十三日五○○

二五○ 唐故建州司馬贈太子中允范陽盧公殤女(燕)墓誌 

元和三年十月二十五日五○二

二五一 唐故內侍省文直省判內給事杜公(令莊)墓誌銘 元和四年

十月三十日五○四

二五二 大唐安氏(玉)故彭城劉夫人墓誌銘 元和六年十月十一日五○六

二五三 唐故文林郎試太常寺奉禮郎太原王府君(端)墓誌銘 

元和八年十月三十日五○八

二五四 唐故東都安國寺大德尼法真墓誌銘 元和九年正月二十五日五一○

二五五 唐故鄭州陽武縣丞苗府君(綆)墓誌銘 元和九年五月二十六日五一二

二五六 故朝議郎守豐陵臺令程公(綱)墓誌 元和十年八月五日五一四

二五七 故河南府新安縣尉李君(克遜)墓誌文 元和十年十一月

二十三日五一六

二五八 唐故河南府法曹李府君夫人田氏墓誌銘 元和十一年一月十三日五一八

二五九 唐故試左驍衛兵曹參軍河南元府君(察)墓誌銘 元和十一

年八月九日五二○

二六○ 大唐故康府君(昭)墓誌銘 元和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五二二

二六一 唐故三原縣令徐府君(頊)南陽樊夫人墓誌銘 元和十四年

二月二十四日五二四

二六二 唐故安府君(玉)墓誌銘 元和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五二六

二六三 唐武功邵居士(唐儼)先脩墓誌銘 元和十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五二八

二六四 檢校大理少卿兼御史中丞韓君(重華)故隴西李夫人墓誌 

元和十五年九月三日五三○

二六五 唐故右神策軍鄠縣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詹事上柱國

武威郡王馮府君隴西郡夫人李氏(詠)墓誌銘 元和十

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五三二

二六六 唐故安氏夫人(花獻妻)墓誌銘 長慶元年十月二十二日五三四

二六七 唐文林郎試右衛胄曹參軍上輕車都尉曹公名萬頲故夫人清河

張氏墓誌銘 長慶二年閏十月十五日五三六

二六八 唐劉府君(詧)墓誌 長慶三年十月十六日五三八

二六九 唐故齊趙郡成府君(士元)墓誌銘 長慶三年四月十六日五四○

二七○ 唐故金州刺史贈吏部郎中高邑公(李縱)墓誌 寶曆二年十一

月二十七日五四二

二七一 唐故婺州金華縣尉李府君(廉之)夫人滎陽鄭氏合祔墓誌銘 

大和二年正月九日五四四

二七二 唐故左武衛兵曹參軍上騎都尉靈武郡花府君公(獻)神道誌銘 

大和二年二月十六日五四六

二七三 唐故秦州天水郡嚴府君(士則)墓誌銘 大和三年四月二十一日五四八

二七四 唐故史夫人(王稷妾)墓誌文 大和四年十月二十九日五五○

二七五 季舅唐故雅州刺史劉府君(煟)墓誌銘 大和四年閏十二月

二十七日五五二

二七六 唐故度支雲安都監官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鄭府君(鍇)墓誌銘

大和五年十一月二日五五四

二七七 故定州安喜縣尉常君(宗元)墓誌銘 大和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五五六

二七八 河陽軍節度右廂都押衙兼衙內左廂馬軍兵馬使銀青光禄大夫

檢校太子賓客兼監察御史上柱國陳君(專)故夫人烏氏墓

誌銘 大和八年八月十二日五五八

二七九 唐故弘農楊府君(元朝)墓誌銘 大和八年十一月二日五六○

二八○ 唐故朝議郎河南府長水縣令張府君(羣)墓誌銘 大和八年五六二

二八一 唐故濮陽吴府君(璘)墓誌銘 大和九年七月三十日五六四

二八二 唐故雍郡蘭府君(興)夫人太原王氏墓誌銘 大和九年十

月十三日五六六

二八三 大唐故李夫人(崔立方妻)墓誌銘 大和九年十月十九日五六八

二八四 唐故王兵曹(濟)墓誌 開成元年七月二十九日五七○

二八五 唐故隴西李府君(誠)墓誌銘 開成三年八月五日五七二

二八六 故鄜王府諮議參軍陳君(專)墓誌銘 開成四年十月一日五七四

二八七 唐故武昌郡吴氏夫人(尚義妻)墓誌銘 開成五年八月二十九日五七六

二八八 唐故銀青光禄大夫天德軍都防禦使兼御史大夫趙郡李府君

(逵)墓誌銘 開成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五七八

二八九 唐故汝南郡譚府君(從周)墓誌銘 會昌元年二月二日五八○

二九○ 唐故安南散将太原郭府君(良)合祔墓記 會昌元年十月

二十四日五八二

二九一 唐故江陵府江陵縣丞范陽盧府君(式方)墓碣銘 

會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五八四

二九二 李府君(君素)騫氏墓記 會昌四年正月十三日五八六

二九三 唐故河南府伊闕縣令清河崔府君(垍)墓誌銘 

會昌四年六月十五日五八八

二九四 大唐故汝南郡周府君(廣)夫人戎氏合祔誌銘 

會昌四年十一月六日五九○

二九五 唐故朝議大夫章陵臺令上柱國河東裴公(濛)合祔墓誌銘 

大中二年五月二十

六日五九二

二九六 大唐故銀青光禄大夫翼王府長史李公(恬)墓誌銘 

大中三年閏十一月十六日五九四

二九七 唐故朝議大夫行尚書度支員外郎柱國賜緋魚袋博陵崔府君

(鏞)墓誌銘 大中四正月二十三日五九六

二九八 唐故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尙書右僕射判東都尙書省事兼御史大夫

□東都留守東都畿汝州都防禦使上柱國汝南縣開國侯食邑一

千户贈司空□□狄公(兼謨)墓誌銘 大中四年五月五九八

二九九 唐故朝議郎國子毛詩博士上柱國劉君(行餘)墓誌銘 

大中四年十月十七日六○○

三○○ 唐故淮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營田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光禄

大夫檢校司空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上柱國清河郡開

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司徒崔公(鄲)墓誌銘 大中四年十一

月十六日六○二

三○一 唐故儒林郎守河南府河南縣尉潁川陳公(燭)墓誌銘 

大中六年閏七月十二日六○四

三○二 唐故通議大夫守夔王傅分司東都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吴興

姚府君(勖)墓誌 大中七年十月十六日六○六

三○三 大唐河中鄭少尹(賀)夫人河南穆氏(楚)墓銘 

大中八年正月二十四日六○八

三○四 唐朝議郎守太子洗馬清河崔公故夫人范陽盧氏墓誌銘 

大中八年九月二日六一○

三〇五 唐故西川觀察推官監察御史裏行江夏李君(潛)墓誌銘 

大中九年五月十三日六一二

三○六 唐故彭城劉氏府君(温)墓誌銘 大中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六一四

三○七 故唐鄭州陽武縣丞上黨苗府君夫人李氏(楬)墓誌銘 

大中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六一六

三○八 唐故濮州雷澤主簿范陽盧君(顥)墓誌 咸通二年七月三十日六一八

三○九 唐故處士京兆韋府君(衍)墓誌銘 咸通三年十一月十四日六二○

三一○ 唐故布衣敦煌張公(厚儒)墓誌銘 咸通五年十二月七日六二二

三一一 唐故朝散大夫使持節都督壽州諸軍事守壽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

兼御史中丞柱國賜紫金魚袋孟公(珏)墓誌銘 咸通七年

十一月二十九日六二四

三一二 唐故大理評事滎陽鄭君(保玄)墓誌銘 咸通七年七月二十四日六二六

三一三 唐故鄉貢進士隴西李府君(轂)墓誌銘 約咸通七年末六二八

三一四 濮陽吴夫人(張梂妻)墓記 咸通八年六三○

三一五 唐故滎陽鄭夫人(崔權妻)墓誌銘 咸通九年十月十三日六三二

三一六 唐故特進門下侍郎兼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弘文館

大學士太清太微宫使晉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馮翊楊公

(收)墓誌銘 咸通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六三四

三一七 故韓國夫人韋氏(東真)墓誌銘 咸通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六三八

三一八 前揚州衙前兵馬使董府君墓記 乾符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六四○

三一九 唐故振武觀察支使将仕郎試太常寺協律郎劉府君(瓌)墓銘 

乾符四年四月二日六四二

三二○ 唐故秦国太夫人赠晉国太夫人鄭夫人(太素)合祔墓誌 

乾符四年四月二日六四四

三二一 唐故河閒定州觀察巡官劉府君(運)墓誌銘 乾符六年

十一月十七日六四六

三二二 唐故朝散大夫少府少監柱國崔府君(權)墓銘六四八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子藏·道家部·文子卷》(全10册)出版

$
0
0

子藏·道家部·文子卷(全10册)
编著者:方勇 总编纂 
定价:6500.00
ISBN:9787501352180
出版时间:2013-12

规格:精,16,7300页
丛 书 名:子藏


    《子藏?道家部?文子卷》共收書五十六種,整合成精裝十六開本十冊予以出版。本卷收錄了目前所知有關《文子》的白文本、注釋本、節選本、稿抄本、批校本及相關研究著述,集《文子》各種版本及研究文獻之大成。

    《子藏?道家部?文子卷》注重不同刻本的收錄,亦注重收錄手稿本、名人批校本。手稿本的珍貴不僅僅在於其文物價值,一親芳澤,更在於能夠保留批校者輯佚校勘的原始面貌。如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孫星衍校跋《文子》十二卷,並附《文子篇目考》一卷,其校跋與《文子篇目考》的價值自不待言;浙江圖書館藏明黃之寀刊《二十子》本《文子》(案:黃氏本為翻刻吳勉學《二十家子書》本,浙江圖書館將其著錄為吳勉學本,誤),有清朱駿聲手校批語,文獻價值甚高。又如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盧文弨校跋《文子纘義》十二卷,上海圖書館藏清譚獻校跋《文子纘義》十二卷、清焦循抄並校跋《文子通玄真經》一卷、清顧觀光手稿本《文字校勘記》及《文子佚文》等,均具有極高的研究參考價值,今一併予以收錄。


目录:
1、文子一卷  (周)辛銒撰

據明嘉靖間刊本

2、文子二卷  (周)辛銒撰  (清)陳志堅校並跋

據明萬曆五年刊本

3、文子二卷   (周)辛銒撰

據明萬曆四至五年南京國子監刊《子彙》本

4、文子二卷 (周)辛銒撰  

據明萬曆三十年緜眇閣刊《先秦諸子合編》本

5、文子二卷   (周)辛銒撰  (明)吳勉學校

據明刊《二十子全書》本

6、文子二卷   (周)辛銒撰  (明)黃之寀校  (清)朱駿聲批校

據明刊《二十子》本

7、文子二卷   佚名撰

據清嘉慶十四年刊《墨海金壺》本

8、文子二卷附校勘記 佚名撰  (清)錢熙祚校勘  

據清道光二十四年金山錢氏依《墨海金壺》版重編增刊《守山閣叢書》本

9、文子十二卷篇目考一卷  (周)辛銒撰  (清)孫星衍校跋並撰篇目考

據手稿本

10、文子治要  (唐)魏徵等節選

據民國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日本天明七年刊《群書治要》本

11、通玄真經十二卷 (唐)徐靈府注

據宋刊本

12、通玄真經十二卷 (唐)徐靈府注

據明正統《道藏》本

13、通玄真經不分卷  (唐)徐靈府注

據清光緒二十三年成都二仙庵刊《道藏輯要》本

14、通玄真經十二卷附校勘記  (唐)徐靈府注   張元濟校勘

據民國二十五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三編》影宋刊本

15、通玄真經七卷  (宋)朱弁注

據明抄本

16、通玄真經注七卷  (宋)朱弁注

據明正統《道藏》本

17、通玄真經纘義十二卷  (宋)杜道堅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

18、文子纘義十二卷釋音一卷  (宋)杜道堅撰   (清)盧文弨校並跋

據清乾隆間刊《武英殿聚珍版書》本

19、文子纘義十二卷  (宋)杜道堅撰   (清)譚獻校並跋

據清光緒三年浙江書局刊《二十二子》本

20、文子纘義十二卷  (宋)杜道堅撰

據清光緒九年湖南傳忠書局刊本【卷十一缺葉,待補】

21、文子纘義十二卷 (宋)杜道堅撰   佚名批校

據民國二十五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四部備要》本

22、文子  (元)陶宗儀輯   

據明抄本《說郛?讀子隨識》

23、文子通玄真經  (元)陶宗儀輯

據明抄本《說郛》

24、文子  (元)陶宗儀輯    張宗祥重校

據民國十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說郛?讀子隨識》本

25、文子通玄真經  (元)陶宗儀輯    張宗祥重校

據民國十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說郛》本

26、文子纂要   (明)黎堯卿輯

據明刊《諸子纂要》本

27、文子十二卷 (明)孫鑛評、梁傑閱

據明天啓泰和堂刊本(原書卷六缺第一、二葉,今藏復旦大學圖書館。)

28、文子品節  (明)陳深撰

據明萬曆間刊《諸子品節》本

29、文子  (明)歸有光輯評、文震孟參訂

據明天啓五年刊《諸子彙函》本

30、文子類纂  (明)沈津撰

據明隆慶元年含山縣儒學刊《百家類纂》本

31、文子粹言    (明)陳繼儒選

據明刊《藝林粹言》本

32、文子折衷彙錦  (明)焦竑纂注、陳懿典評閱

據明萬曆間金陵少岡三衢書林刊《兩翰林纂解諸子折衷彙錦》本

33、文子通玄真經一卷  (明)謝汝韶校

據明萬曆六年吉藩崇德書院刊《二十家子書》本

34、文子玄言評苑  (明)李廷機選

據明刊《鍥九我李先生續選諸子玄言評苑》本

35、文子   (明)鍾惺評選、李喬較閱、劉孔敬參訂

據明天啓五年刊《刻鍾伯敬先生評選諸子嫏嬛》本

36、文子文歸  (明)鍾惺評選

據明刊《諸子文歸》本

37、道言十二卷   (明)鍾惺評

據明刊《合刻五家言》本

38、文子奇賞一卷 (明)陳仁錫評選

據明天啓六年刊《諸子奇賞》本

39、辛子    (明)陳仁錫評選

據明刊《子品金函》本

40、文子  佚名摘抄   

      據明藍格抄本《二十一家子書摘抄》

41、文子通玄真經一卷   (清)焦循節錄並校跋

據清焦循抄本《諸子節錄》

42、文子校勘記文子逸文  (清)顧觀光撰

據手稿本《武陵山人遺書》

43、文子韻讀   (清)江有誥撰

據清嘉慶道光間刊《江氏音學十書?先秦韻讀》本

44、讀文子一卷  (清)俞樾撰 

據清光緒十一年刊《春在堂全書?俞樓雜纂》本

45、文子平議一卷  (清)俞樾撰   李天根輯

據民國間排印《諸子平議補錄》本

46、文子札迻   (清)孫詒讓撰

據清光緒二十年刊《札迻》本

47、文子文粹  李寶洤撰

據民國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諸子文粹續編》本

48、評注文子精華   張諤撰

       據民國九年上海子學社石印《評注皕子精華》本

49、文子書   劉咸炘撰

據民國十六年尚友書塾刊《子疏》本

50、文子治要   張文治撰

據民國十九年上海文明書局排印《諸子治要》本

51、文子考補證   黃雲眉撰

據民國二十一年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排印《古今偽書考補證》本

52、文子纘義集解   王心湛校勘

據民國二十五年上海廣益書局排印本

53、文子菁華錄一卷  張之純撰

據民國二十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評注諸子菁華錄》本

54、文子通考   張心澂撰

據民國二十八年商務印書館排印《偽書通考》本

55、文子考   蔣伯潛撰

據民國三十七年正中書局排印《諸子通考》本

56、敦煌文子殘卷    劉佩德輯

據四川人民出版社《英藏敦煌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影印本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日藏珍稀中文古籍书影丛刊》(全七册)出版

$
0
0

日藏珍稀中文古籍书影丛刊(全七册)
编著者:南江涛选编
定价:4900.00
ISBN:9787501353309
出版时间:2014-04
规格:精装,大16开,3340页,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日本主要汉籍善本收藏机构藏编的中文古籍善本书影20种,其中含有少量和刻本或抄本,综合性书影有《善本影谱》《近畿善本图录》《静嘉堂宋本书影》《恭仁山庄善本书影》《图书寮宋本书影》等,专题书影有《论语善本书影》《十三经注疏影谱》《孝经善本书影》《明清插图本图录》《法宝留影》等。这些书影囊括了图书寮(今书陵部)、大阪府立图书馆、静嘉堂等收藏机构的精华馆藏,真福寺、福冈文库等旧藏,精美传神。《古梓残叶》和《倭刊聚叶》二书,更是珍贵的古籍残叶粘贴本,数量极少,非常珍贵。

目录:
第一冊:正文566頁

古梓殘葉  [日本]禿氏祐祥編輯  日本昭和四年(1929)鉛印暨剪貼本………1

成簣堂善本書影七十種  [日本]蘇峰先生古稀祝賀紀念刊行會編纂  日本昭和七年(1932)民友社影印暨鉛印本………………………………………………85

倭刊聚葉第一輯  [日本]齋藤昌三編  日本昭和七年書物展望社剪貼暨影印本……………………………………………………………………………………167

善本影譜十輯  [日本]長澤規矩也編纂  日本昭和七年(1932)影印暨鉛印本……………………………………………………………………………………291

 

第二冊:正文504頁

善本影譜(癸酉)十輯  [日本]長澤規矩也編纂  日本昭和八年(1933)影印暨鉛印本…………………………………………………………………………………1

善本影譜(甲戌)十輯  [日本]長澤規矩也編纂  日本昭和九年(1934)至十年(1935)影印暨鉛印本……………………………………………………………253

 

第三冊:正文523頁

舊刊影譜  [日本]川瀨一馬編纂  日本昭和七年(1932)珂羅版影印本………1

 

第四冊:正文419頁

近畿善本圖録  [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編纂  日本昭和八年(1933)貴重圖書影本刊行會影印暨鉛印本………………………………………………………………1

宋本書影  [日本]長澤規矩也編纂  日本昭和八年(1933)影印本……………87

靜嘉堂宋本書影  [日本]諸橋轍次編輯  日本昭和八年(1933)影印本……239

 

第五冊:正文499頁

古版本圖録  [日本]川瀨一馬編  日本昭和八年(1933)東京一誠堂書店影印本………………………………………………………………………………………1

恭仁山莊善本書影  [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編纂  昭和十年(1935)小林寫真製版所影印本…………………………………………………………………………119

真福寺善本書影  [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編纂  日本昭和十年(1935)影印本……………………………………………………………………………………319

 

第六冊:正文403頁

富岡文庫善本書影  [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編纂  日本昭和十一年(1936)小林寫真製版所影印本……………………………………………………………………1

圖書寮宋本書影  日本書志學會編纂  日本昭和十一年(1936)共立社印刷所影印本…………………………………………………………………………………203

論語善本書影  [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編纂  日本昭和六年(1931)貴重圖書影本刊行會影印暨鉛印本……………………………………………………………281

 

第七冊:正文456頁

十三經注疏影譜  [日本]長澤規矩也編纂  日本昭和九年(1934)影印暨鉛印本………………………………………………………………………………………1

孝經善本集影  [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編纂  日本昭和十二年(1937)小林寫真製版所影印本………………………………………………………………………79

明清插圖本圖録  [日本]薄井君入營紀念會編纂(代表人为长泽规矩也)  日本昭和十七年(1942)共立社印刷所影印本…………………………………………289

法寶留影  [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編纂  日本大正十四年(1925)影印暨鉛印本………………………………………………………………………………399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日藏珍稀中文古籍书影丛刊》出版説明

$
0
0

 

    本書所言古籍書影,專指對不同古籍及其不同版本的版圖樣張的彙輯,用以揭示古籍的版式,讓讀者瞭解其面貌和特徵。我國古籍書影的彙編出版,肇端於清末,而發展於民國時期。一般認爲,楊守敬《留真譜》是我國古籍書影彙編著作之始。而楊氏《留真譜》的編輯,乃借鑒於日本漢學家森立之。清光緒六年至十年間,楊守敬隨同黎庶昌出使日本,曾見到森立之所編《留真譜》:“余於日本醫士森立之處,見其所摹古書數巨册,或摹其序,或摹其尾,皆有關考研者,使見者如遇真本面目,顔之曰《留真譜》。”(《留真譜初編》序,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六年版)楊氏創《留真譜》之後,公私藏家紛紛效仿,陸續出現了十數種善本書影的彙編圖書,既有目録之功,又利於版本鑒别,成爲版本目録學相關研究人員的圭臬。二○○三—二○○五年,我社陸續影印出版了《鐵琴銅劍樓善本書影》等六種,受到學界的歡迎。故本次專門輯刊日本編輯的善本書影二十種,彙爲此編。

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日本公私藏書機構紛紛編纂書影類目録著作,據筆者考察,這段時期日本編印的各類書影著作達二十餘種。從製作方式上看,既有剪貼本,也有珂羅版影印本。從編輯體例看,既有彙輯一處之特色專藏者,也有彙編多處收藏之精華者,更有以類相從的專題書影彙輯,可謂品種豐富,製作精良。由於日本有收藏漢籍善本的傳統,這些書影著作揭示了大量公私收藏的漢籍善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參考價值。有些書中,收入了一定數量的和刻本和日本古寫本,於版本鑒定和研究不無裨益,我們一併收録。下面分爲“綜合類”和“專題類”兩類,略按編纂時間順序,一一簡略介紹。


一、 綜合類


《古梓殘葉》綫裝一册,附《解説》一册

  禿氏祐祥編輯,昭和四年(一九二九)七月出版。禿氏祐祥(一八七九—一九六○),日本明治、昭和時代的佛學家,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的僧人,曾任龍谷大學教授。書內收録三十五種古籍,分爲中國、朝鮮部分十一種,日本前期部分八種,日本後期部分十六種。所收之書,均爲原書殘葉剪貼而成,宋元佳槧、朝日古刻,都可一睹原貌,洵爲珍貴。這樣的剪貼本,製作數量應該非常小,不易得見。國家圖書館藏本有“橋川時雄”藏書印,爲橋川舊藏。橋川時雄(一八九四—一九八二),字子雍,號醉軒。一九一八—一九四六年在中國,曾在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等處任職。編撰《中國文化界人物總覽》,主持纂修《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等。

 

《成簣堂善本書影七十種》散頁裝一函七十頁,附目録一册

  蘇峰先生古稀祝賀紀念刊行會編纂,昭和七年(一九三二)五月民友社影印,限定發行二百部。是書乃爲紀念德富蘇峰七十誕辰而作,同時出版者,尚有《成簣堂善本書目》。德富蘇峰(一八六三—一九五七),本名德富豬一郎,號蘇峰,日本明治時期的著名政治家、評論家、學者和書法家。德富蘇峰好藏書,自奈良、平安時期寫經、宋元版漢籍、名家稿本、寺社文書,直至明治維新以後的西文書刊,無不傾注心力搜集。書齋號曰“成簣堂”,藏書十餘萬册。藏書印有“須愛護蘇峰囑”“天下之公寶須愛護”“天下之公寶須珍惜愛護蘇峰囑”等。《書影七十種》分别收録舊鈔本二十一種、舊刊本十種、古活字印本十二種、朝鮮本六種、宋刊本九種、元刊本五種、明刊本三種、附録二種,均爲漢和古籍中之佼佼者。是本爲鄭振鐸舊藏,鈐有“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印。

 

《倭刊聚葉第一輯》二册,上册綫裝,下册經折裝

  齋藤昌三編,書物展望社昭和七年編號限定發行五十部。 齋藤昌三(一八八七—一九六一),書物展望社主人,對藏書票頗有研究。著有《藏書票之話》《日本之古藏書票》(剪貼本)、《閑板書國巡禮記》《少雨莊書物隨筆》等。是書共收入貞和三年(一三四七)至明治廿一年(一八八○)間比較有代表性的和刻本五十種,除上册有五種爲影印,其餘均爲原本書葉剪貼,古色古香。每種書影,配有簡略精當的信息著録和説明。此本爲鄭振鐸舊藏,編號爲“一〇”,卷內鈐有“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長樂鄭氏藏書之印”二印。

 


《善本影譜》十輯、癸酉十輯、甲戌十輯,散頁裝

    日本書志學會昭和七年(一九三二)至昭和十年(一九三五)編纂印行,珂羅版影印,散頁裝,非賣品。日本書志學會爲長澤規矩也和川瀨一馬創辦,主要致力於古籍版本研究,除《善本影譜》三十輯外,還編有《舊刊影譜》《宋本書影》《書志學》雜誌等,培養了不少書志學者。長澤規矩也(一九○二—一九八○),字士倫,號靜庵,神奈川人。日本法政大學教授、書志學家。一九二五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他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曾七次到中國,爲日本公私藏書機構大量尋訪中國古籍善本。他還爲多處編纂書目、書志和書影,是一位出色的版本學家。後面我們還將提到他編輯的《圖書寮宋本書影》。《善本影譜》前後共出版三十輯,第一期十輯收漢和善本版圖一百二十四幅,癸酉十輯收版圖一百二十一幅,甲戌十輯收一百一十六幅,每種書少至一幅,多至三五幅,皆能反映所録善本特徵,版圖前有較爲詳盡的文字説明;凡能成一專輯者,均置於一輯,便於參照研究。此三期《善本影譜》爲鄭振鐸舊藏,內鈐“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之印。

 

《舊刊影譜》,精裝一册

    日本書志學會川瀨一馬編纂,昭和七年珂羅版影印本。川瀨一馬,日本著名書志學家,與長澤規矩也一起創辦日本書志學會,專長是五山版與活版的研究。是書收録版圖一百六十六幅,涉及日本奈良至室町末期有代表性的刊本八十九種。同時,避免了與《善本影譜》之間的重複。

 

《近畿善本圖録》,綫裝一册

  大阪府立圖書館編纂,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六月貴重圖書影本刊行會影印本。從卷首大阪府立圖書館館長今井貫一的簡短前言可知,此書是一册展覽圖録。大阪府立圖書館爲了紀念成立三十周年,組織“近畿善本展覽”,邀請了京都市、大阪市、奈良市、滋賀縣、兵庫縣、和歌山縣等市縣的公私收藏機構和個人參與,各家出示特色藏品,供公衆參觀。爲了紀念這次盛大的善本展覽,大阪府立圖書館編輯了這部圖録。書內共收古刻舊鈔七十三種,不乏“國寶”級珍品,如晉鈔《三國志》、唐鈔《春秋經傳集解》《王勃集》等等。書影旁著録書名、版本和收藏者,簡潔明瞭。

 

《宋本書影》,精裝一册

  長澤規矩也編纂,昭和八年六月印行。是書乃日本書志學會舉辦的“宋刊本展覽會”之圖録,要以方便參觀者日後對照研究。爲了避免與此前《善本影譜》重複,將重出書的版圖進行了改換。書內共收録宋刊本三十種,每種書録一至四幅書影不等。書影前有詳盡的文字説明,依次著録書名卷次、行款刊記、尺寸、藏印等等,還作了一定的考證。書末附有《兩宋年號表》和《宋本避諱字表》。是書爲鄭振鐸舊藏,卷首鈐“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卷末鈐“長樂鄭氏藏書之印”。

 

《靜嘉堂宋本書影》,精裝一册

  諸橋轍次編輯,昭和八年十一月印行。諸橋轍次(一八八三—一九八二),别號止軒,日本神戶人。他是日本著名的漢學家,一九二一—一九五五年兼任靜嘉堂文庫庫長。著有《詩經研究》《經史八論》《大漢和辭典》等。這册書影,正是他兼任靜嘉堂文庫庫長時所編輯。《靜嘉堂宋本書影》從靜嘉堂所藏一百一十餘種宋本書中,選出四十種精品,共有版圖六十幅,每種書前有詳細著録和解説。其中包含了我國近代著名藏書家陸心源之皕宋樓的部分舊藏,對於研究陸氏所藏宋版書,頗有裨益。是書國家圖書館藏本爲張元濟先生贈書,書前粘有“張菊生先生惠贈”書票一枚。

 

《古版本圖録》,平裝一册

  川瀨一馬編,昭和八年東京一誠堂書店影印本。是書乃爲一誠堂書店創立三十周年舉辦的“名家秘藏古版本展覽”之圖録,收録日本奈良朝至江戶末期較有代表性的刻本一百四十種,每種附有簡明的解説,基本反映了和刻本的發展脈絡,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不足之處,是將書影全部縮小拼版印製,頗失大氣。

 

《恭仁山莊善本書影》,綫裝一册

  大阪府立圖書館編纂,昭和十年(一九三五)三月小林寫真製版所出版部印行。開本闊大,用紙精良。恭仁山莊即日本京都大學東洋史教授內藤湖南(一八六六—一九三四)的書庫,收藏漢籍善本甚夥,精品良多。內藤湖南去世一年後,大阪府立圖書館爲了紀念他,專門舉辦了“恭仁山莊善本展”,並珂羅版印製了這册《恭仁山莊善本書影》。此書共收善本書影九十五種,標注日本文化財審議委員會指定爲“國寶”級的有七種之多。其中便有赫赫有名的“恭仁山莊四寶”,即北宋刊本《史記集解》、宋刊本《毛詩正義單疏本》、唐寫本《説文解字》木部殘卷以及日本平安朝寫本《春秋經傳集解》殘篇。書前有內藤氏《恭仁山莊四寶詩》七絶四首,分别題詠此四書。詩言“史記並收南北宋,書生此處足稱豪”,那種坐擁書城、獨享千古孤本的自得之情,溢於言表。國家圖書館藏本爲鄭振鐸舊藏,鈐有“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長樂鄭氏藏書之印”二印。

 

《真福寺善本書影》,綫裝一册

  大阪府立圖書館編纂,昭和十年十二月印行。開本、用紙同前書。真福寺的漢籍收藏,在日本寺廟收藏中佔據着重要的位置。寺中所藏,“主要爲十四世紀該寺二代持主信瑜的收藏。如是,則此地的典籍——無論是寫本或是刻本,皆不會晚於元末明初之時”(嚴紹璗《在真福寺訪“國寶”》,《中華讀書報》二○○○年八月三日)。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八—二十日,大阪府立圖書館徵得真福寺允許,舉辦了“真福寺善本展覽”,這册書影便是展覽的圖録。書內收録真福寺善本書影七十種,其中的“國寶”級善本達二十五種之多,是真福寺所藏善本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地揭示,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國家圖書館藏本爲鄭振鐸舊藏,書內鈐有“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長樂鄭氏藏書之印”二印,扉頁題有“西諦”二字。

 

《富岡文庫善本書影》,綫裝一册

  大阪府立圖書館編纂,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六月小林寫真製版所出版部印行,開本用紙同前書。富岡鐵齋(一八三七—一九二四),近代日本畫壇巨匠,喜好收藏。其子桃華盦主亦好古篤學,能聚藏古書。昭和十一年,大阪府立圖書館請富岡氏在萬卷藏書中選擇善本九十餘種,舉辦展覽,並編纂出版了這册《富岡文庫善本書影》。內收善本書影九十一種,其中“國寶”級三種。書前有鐵齋及其子照片,皆恂恂儒者。

 

《圖書寮宋本書影》,綫裝一册

  日本書志學會編纂,昭和十一年八月共立社印刷所印行,非賣品。圖書寮是日本皇室於公元七〇一年創建的,屬於“中務省”,專門從事圖書的收集、謄寫與保存。明治十七年(一八八四),日本採用近代官制,圖書寮便移至宮內省。二戰後,日本進行了全面的政治機構的改革,宮內官職也有變動。一九四九年,圖書寮正式移交宮內廳,並改稱爲“書陵部”,一直沿襲到現今。圖書寮經過千餘年的積累,收藏富美,其中的漢籍善本更是佔據了重要位置。此《圖書寮宋本書影》即收入六十五種宋本,將圖書寮藏宋本幾乎一網打盡,兩宋佳槧、蜀刻建刊,應有盡有,令人愛不釋手。國家圖書館藏本爲鄭振鐸舊藏,卷內鈐有“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長樂鄭氏藏書之印”二印。


二、 專題類


《論語善本書影》,綫裝一册

  大阪府立圖書館編纂,昭和六年五月貴重圖書影本刊行會珂羅版印行。據書前今井貫一的簡短前言可知,大阪府立圖書館於昭和六年五月舉行“《論語》展覽會”。這次展覽邀集了東京、京都等地的三十一家公私藏書機構,陳列歷代《論語》鈔本、刻本一百五十多種,古刻舊鈔會於一堂,令觀者驚歎。爲了方便人們研究,又徵得各家同意,甄選了六十三種善本,攝製版圖七十八幅,珂羅版製作了這部《論語善本書影》。册末附解説,對每種入選圖書作了必要的介紹。

 


《十三經注疏影譜》,散頁裝,一函六十頁,附解説一册

  長澤規矩也編纂,昭和九年(一九三四)十二月珂羅版印行。從版權看,此爲日本書志學會《善本影譜》别刊之一種。本書共收歷代《十三經注疏》善本書影六十幅,並附有長澤規矩也撰寫的序言及《十三經注疏版本略説》,圖文結合,非常清晰地反映出了《十三經注疏》的版本及刊刻軌跡。國家圖書館藏本爲鄭振鐸舊藏,內鈐“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長樂鄭氏藏書之印”二印,原缺失“越刊八行本《禮記》,宋末補修本”一圖,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本補齊。

 

《孝經善本集影》,綫裝一册

  大阪府立圖書館編纂,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六月小林寫真製版所出版部印行。一九三七年六月,大阪府立圖書館舉辦“《孝經》展覽會”,從四十四家公私機構徵集到《孝經》版本一百二十五種,涵蓋了石經拓本、敦煌卷子、中日古鈔、宋元名刻等等,可謂琳琅滿目。是本爲鄭振鐸舊藏,鈐有“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長樂鄭氏藏書之印”二印。

 

《明清插圖本圖録》,平裝一册

  薄井君入營記念會編纂,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六月共立社印刷所珂羅版印行。薄井恭一,日本著名藏書家,《文藝春秋》編輯。精於古籍文物的鑒藏。曾與長澤規矩也合撰《關於稿本八千卷樓藏書志》一文。本書收入明清兩代具有代表性的插圖本六十種,版圖七十一幅,卷前有解説,簡明介紹所録之書,比較全面地總結了我國明清時期版畫刻印的成果。是書爲鄭振鐸舊藏,鈐有“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之印。

 

《法寶留影》,精裝一册

    《大正一切經》刊行會編纂,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初版,十五年再版印行。是編輯録東亞地區佛經版本數十種,皆用珂羅版影印,如甘露元年寫《譬喻經》、唐章草寫本《法華經》、隋寫本《賢劫經》《開寶藏》《崇寧藏》《毗盧藏》《思溪藏》《普寧藏》等等,皆爲傳世珍本。卷內還收有梵文本、羅馬文本等,涉及多種語言的佛經,庶幾爲一部佛教刊刻傳播史。是書爲鄭振鐸舊藏,鈐有“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長樂鄭氏藏書之印”二印。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重庆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四十册)出版

$
0
0

重庆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四十册)
编著者:重庆图书馆编
定价:28000.00
ISBN:9787501353361
出版时间:2014-05
规格:精装,16开
丛 书 名:著名图书馆稀见方志丛刊


   《重庆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是我社“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系列图书之一,涵盖重庆图书馆藏稀见方志六十四种,其中孤本、稿本四十六种。尤为珍贵的是,包含有着“历边十四年”经历的刘赞廷所编纂的康藏地区县志近四十种,为后世研究当时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提供资料。

目录:
第一册:

前言

凡例

提要

1.[民國]重慶鄉土志不分卷  佚名纂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2.[民國]萬縣圖志四堡採訪稿  佚名纂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3.[民國]再續萬縣志稿(表—金石志二)  佚名纂 民國十七年(1928)稿本

第二冊:

1.[民國]再續萬縣志稿(營繕志—士女志)佚名纂 民國十七年(1928)稿本

第三冊:

1.[民國]江北縣志稿十卷(人物志—輿地志)  佚名纂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四冊:

1.[民國]江北縣志稿十卷(古蹟志—教育志)  佚名纂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五冊:

1.[民國]江北縣志稿十卷(禮俗志—大事記)  佚名纂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六冊:

1.[民國]巴縣志二十三卷附文徵四卷(卷一—卷四)   羅國均、朱之洪等修等修 向楚等纂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七冊:

1.[民國]巴縣志二十三卷附文徵四卷(卷五—卷八)   羅國均、朱之洪等修  向楚等纂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八冊:

1.[民國]巴縣志二十三卷附文徵四卷(卷九—卷十)  羅國均、朱之洪等修  向楚等纂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九冊:

1.[民國]巴縣志二十三卷附文徵四卷(卷十一—卷十九上)   羅國均、朱之洪等修  向楚等纂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十冊:

1.[民國]巴縣志二十三卷附文徵四卷(卷十九下—卷二十一)   羅國均、朱之洪等修  向楚等纂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十一冊:

1.[民國]巴縣志二十三卷附文徵四卷(卷二十二—卷二十三)   羅國均、朱之洪等修  向楚等纂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2.[民國]巴縣志採訪稿(一)  巴縣文獻委員會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十二冊:

1.[民國]巴縣志採訪稿(二)  巴縣文獻委員會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十三冊:

1.[民國]梁山縣志稿不分卷(一)  佚名纂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十四冊:

1.[民國]梁山縣志稿不分卷(二)  佚名纂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十五冊:

1.[民國]梁山縣志稿不分卷(三)  佚名纂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2.[道光]墊江縣志十卷(卷一—卷三)  清?夏夢鯉修  清?董承熙纂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第十六冊:

1.[道光]墊江縣志十卷(卷四—卷十) 清?夏夢鯉修  清?董承熙纂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第十七冊:

1.[民國]宣城縣志略  佚名纂  民國間(1912-1949)油印本

2.[光緒]湖鄉分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常春錦纂  清光緒三年(1877)稿本

第十八冊:

1.[乾隆]豐城縣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首、卷一—卷六) 清?滿岱修  清?唐光雲等纂  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第十九冊:

1.[乾隆]豐城縣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七—卷十五) 清?滿岱修  清?唐光雲等纂

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第二十冊:

1.[乾隆]豐城縣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十六—卷二十、卷末) 清?滿岱修  清?唐光雲等纂 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2.[康熙]淅川縣志八卷441 清?郭治纂修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

第二十一册:

1.[道光]英山縣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卷首、卷一—十六)  清?李文泉修  清?汪時育 清?阮華林纂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

第二十二册:

1.[道光]英山縣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卷十七—二十三)  清?李文泉修  清?汪時育 清?阮華林纂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

第二十三册:

1.[道光]英山縣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卷二十四—二十六)  清?李文泉修  清?汪時育 清?阮華林纂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

2.[嘉靖]承天大志四十卷(卷一—二十三)  明?徐階等修  明?林燫等纂   民國二十六年(1937)鍾祥縣志局重刻鉛印本

第二十四册:

1. [嘉靖]承天大志四十卷(卷二十四—四十)  明?徐階等修  明?林燫等纂   民國二十六年(1937)鍾祥縣志局重刻鉛印本

2.[光绪]鶴峰州志續修十四卷首一卷   清?長庚 清?厲祥官修  清?陳鴻漸纂   民國二十三年(1934)鶴峰縣鉛印本

3.[民國]象縣志九編  吳克寬 梁方津修  劉策群纂    民國三十七年(1948)鉛印本

第二十五册:

1. [康熙]貴州通志三十六卷(卷一—十)  清?衛既齊修  清?薛載德等纂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本

第二十六册:

1. [康熙]貴州通志三十六卷(卷十一—十六)  清?衛既齊修  清?薛載德等纂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本

第二十七册:

1. [康熙]貴州通志三十六卷(卷十七—三十二)  清?衛既齊修  清?薛載德等纂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本

第二十八册:

1. [康熙]貴州通志三十六卷(卷三十三—三十六)  清?衛既齊修  清?薛載德等纂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本

2. [民國]册亨縣鄉土志略   楊國華編   民國三十一年(1942)稿本

3. 四川省各府直隸廳州圖    清?佚名編    清末石印本

4. 成都志餘六卷   佚名纂   抄本

第二十九册:

1. 雙流縣鄉土志不分卷 佚名纂   民国間(1912-1949)抄本

2. [乾隆]江安縣志四卷  清?雷伊纂   民國傅氏藏園抄本

3. [道光]江安縣志二卷首一卷  清?高學濂纂   民國傅氏藏園抄本

第三十册:

1. [嘉靖]長寧縣志十二卷  清?曹秉讓修 清?楊庚纂   清抄本

第三十一册:

1. [乾隆]屏山縣志八卷首一卷   清?張曾敏修 清?陳琦纂  民國間(1912-1949)抄本

2. [宣統]內江縣志八卷(卷一)   清?彭泰士修  清?朱襄虞 清?曾慶昌等纂  清宣統三年(1911)修 民國三十四年(1945)石印本

第三十二册:

1.[宣統]內江縣志八卷(卷二—四) 清?彭泰士修  清?朱襄虞 清?曾慶昌等纂  清宣統三年(1911)修 民國三十四年(1945)石印本

第三十三册:

1. [宣統]內江縣志八卷(卷五—八)   清?彭泰士修  清?朱襄虞 清?曾慶昌等纂  清宣統三年(1911)修 民國三十四年(1945)石印本

第三十四册:

1. [民国]眉彭新三屬水利志   眉山縣通濟堰局輯   民國間(1912-1949)抄本

2. [嘉慶]《汶志紀略》四卷   清?李錫書纂   清抄本

第三十五册:

1.[民国]康定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2.[民国]瀘定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3.[民国]丹巴縣圖志附綽斯甲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4.[民国]九龍縣圖志附木裏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5.[民国]雅江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6.[民国]道孚縣圖志附色達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三十六册:

1.[民国]鑪霍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2.[民国]甘孜縣圖志附俄洛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3.[民国]瞻化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4.[民国]德格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5.[民国]白玉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三十七册:

1.[民国]石渠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2.[民国]理化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3.[民国]巴安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三十八册:

1.[民国]定鄉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2.[民国]稻城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3.[民国]得榮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4.[民国]鄧科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5.[民国]義敦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6.[民国]昌都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三十九册:

1.[民国]同普縣圖志附隆慶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2.[民国]貢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3.[民国]武城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4.[民国]定青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5.[民国]察雅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6.[民国]恩達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7.[民国]科麥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8.[民国]寧靜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9.[民国]鹽井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第四十册:

1.[民国]碩督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2.[民国]太昭縣圖志附工布設治局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3.[民国]波密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4.[民国]冬九縣圖志附白馬岡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5.[民国]察隅縣圖志附歸化州原梯縣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6.[民国]嘉黎縣圖志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7.[民国]九族縣圖志附達木  劉贊廷編  民國間(1912-1949)稿本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二战后审判日本战犯报刊资料选编》(全六册)出版

$
0
0

二战后审判日本战犯报刊资料选编(全六册)
编著者:对日战犯审判文献丛刊编委会  选编
定价:3600.00
ISBN:9787501352722
出版时间:2014-04
规格:精装,16开,3808页
丛 书 名:对日战犯审判文献丛刊
所属类别:民国文献 - 民国文献资料丛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盟国对日本战犯进行了大规模的审判。本书从当时国内外出版的近100种报刊杂志中辑录出近6000条相关新闻报道,包括对日本战犯审判的相关会议决定、战犯逮捕、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中国进行的审判、横滨审判、马尼拉审判、美军在上海的审判、香港审判、新加坡审判、柔佛审判、槟城审判、澳大利亚主导的审判、法国主导的审判、荷兰主导的审判等,全方位呈现了战后盟国对日本甲级、乙级、丙级战犯审判的过程,客观呈现出当时国内外舆论界对审判日本战犯的态度与期望、审判进程的实时报道以及日本战犯罪责的探讨等。特别是国民政府在南京、上海、徐州、保定、广州、保定、汉口、沈阳、台北、太原等地对日本乙、丙级战犯的审判,资料中搜集了关于战犯抓捕、搜集侦查罪证、审判以及执行判决结果的全过程,连载了审判战犯的起诉书和判决书,充分地暴露了日本战犯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目录:
审判的准备工作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

中国主导的审判

美国主导的审判

英国主导的审判

其他国家主导的审判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虞坤林《二十世纪日记知见录》出版

$
0
0

二十世纪日记知见录
编著者:虞坤林 编著
定价:260.00
ISBN:9787501351787
出版时间:2014-06
规格:精装,16,462页

    虞坤林先生整理汇编的《二十世纪日记知见录》,填补了日记学研究的一段空白。在这部书中系统的收录了作者搜集到的1900年以来的国内部分日记1100余种,并酌情收录了1900年以后涉及中国历史的外国人士日记30余种。在行文方面,以日记作者的姓氏笔画数为顺序排列,在每一个条目下,分列篇目、作者、版本、日记跨度(有的还有日记内容的简单介绍)、作者简介、收藏单位六部分,条理清晰。与此同时,为了更便于读者的检索利用,在书后还附有《日记篇名目录(笔画)》、《日记著者目录(笔画)》、《日记著者目录(拼音)》三个索引。

    虞坤林先生专注于近现代日记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编纂的《二十世纪日记知见录》一书条分缕析,为读者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各色人物(包括一小部分国际人士)日记的概貌。一方面,从日记这样一个全新的独特视角,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资料来源,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史料价值。另一方面,这部书系统的收录了近1200种日记的大体情况,尤其详细注明了收藏单位的情况,是一部研究二十世纪日记的重要的索引式工具书,极大的便利了研究者的查阅利用,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线索。

 

陈左高

 

    我国日记,源远流长,有着近两千年历史,是祖国灿烂文化的奇卉异葩。从唐代以迄辛亥革命前留存的日记,卷帙山积,笔者用了四十年时间,涉猎了一千多种,面对浩瀚典籍,还是难概其全。而近现代日记,更是长编叠出,数量众多,还须广访私家庋藏之稿本,年臻耄耋之我,已无精力远出寻访,久坐阅写了。

    近闻虞坤林兄继编辑出版《宋云彬日记》《徐志摩日记》之后,又着手编著《二十世纪日记知见录》一书,将填补日记学之空白,匡我未建,补我不足。在日记整理研究中,我抛砖,虞添玉,深为日记学之开拓,而额手称庆也。

坤林编书善于辑佚考订,如《宋云彬日记》,旁加标题,提要钩沉,便于读者稽考。《徐志摩日记》,广收辑全,毅力堪佩!

    愚以为坤林致力近代日记整理,其难有三:一是篇幅大,以新版《胡适日记全编》而言,长达六十年,字数360万;《宋云彬日记》厚厚一大册,字数六七十万,要写一篇简介,非要有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之精神,不克完成。二是搜访难,当代日记作品手稿,往往散存全国各地,借阅不易。已梓行者,往往出版单位分处大江南北,难以购置。再从阅读、考订、撰写来看,所费时间更多,其甘苦疾徐,当必备尝之矣。坤林以充沛精力,敬业精神,对待这一冷僻工程,吾深信宏著面世后,必将为学林所共识。《诗经?周颂?敬之》曰:“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此之谓也。际兹盛世,坤林著书盛举,佳构纷呈,裨益于学术界当无涯涘也。

 

目录:
序  陈左高

 

凡例

 

国内部分

  丁仁长日记丁仁长

  旅滇日记丁文江

  游劳随笔丁叔言

  丁治磐日记丁治磐

  丁玲日记丁玲

  丁初我日记不分卷丁祖荫

  守己草庐日记丁逢辰

  四川派赴东瀛阅操日记二卷丁鸿臣

  登莱旅程日记丁稼民

  于冲汉日记于冲汉

于晦若先生日记不分卷于式枚

记者日记——“劫后余灰”中的片断于冠西

土改日记于是之

悚斋日记八卷于荫霖

居约心语卫俊秀

卫俊秀日记全编卫俊秀

空过日记大醒

峥嵘岁月——马千里抗战日记选马千里

土改日记马子华

纪恩录马文植

南行记马建忠

适可斋记行六卷马建忠

济中日记马济中

巴以生死日记马晓霖

内外蒙古考察日记马鹤天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1-3册)马鹤天

西北考察记(青海篇)马鹤天

菲律宾教育考察日记(第1册)马鹤天

马燕日记马燕

教师日记丰子恺

锁闱日记云山樵子

卞白眉日记卞寿荪

卞调元赴吉林调查边务日记卞调元

日记卞淑成

视学日记尹乐道

考察教育日记尹蕴清

巴金日记巴金

巴金日记巴金

西藏归程记心禅

日记文廷式

方大年日记方大年

西征续录方希孟

方国瑜日记方国瑜

北游搜访滇南文献日记五卷卷首一卷方树梅

毛凤和笔记不分卷毛凤和

君子馆日记八卷毛昌杰

王乃誉日记王乃誉

王子壮日记王子壮

丁未年警察日记王丰镐

东游日记不分卷王之春

使俄日记八卷王之春

访英日记王云五

海王村所见金石书画记王仁俊

九十年代日记王元化

王文韶日记王文韶

王世杰日记王世杰

赴莫斯科谈判日记王世杰

血战日记王功流

王司铎日录王司铎

绣吟阁日记王平阳

丁未笔记不分卷王永江

战时日记王礼锡

栩缘日记二卷王同愈

王伯祥日记王伯祥

黄河视察日记王应榆

从陕北到东北——红军战士王志臻行军作战日记王志臻

王汶石日记王汶石

政治的人生王沪宁

王良仲日记王良仲

利子日记王运利

丙辰日记王国维

王杰日记王杰

王林日记摘抄王林

王欣夫日记王欣夫

衔恤日记王泽攽

王雪澄日记王秉恩

王子霖日记王雨霖

王彦威日记不分卷王彦威

王树楠日记王树楠

王钟翰手写甲丁日记王钟翰

白尹日记王准

王家瑞日记王家瑞

王恩茂日记王恩茂

心清室日记王振声

新疆见闻王桐龄

没有修改的日记王继钧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王继香

农隐庐日记王清穆

知耻斋日记王清穆

东行日记王博谦

揖唐日记王揖唐

王敬五日记王敬五

日游笔记王景禧

游日日记王朝佑

战争年代的日记王紫峰

道西斋日记王咏霓

王锡彤日记王锡彤

病中岁月王锡彤

王锡祺日记二种王锡祺

梦香斋日记不分卷王燮

天华庵日记王燮功

湘绮楼日记王闿运

邓之诚日记邓之诚

访日日记邓友梅

我眼中的世界名人——邓伟日记邓伟

新千年日记——思想之旅邓伟志

邓和简公日记邓华熙

沤隐日记邓邦述

庚戌巡行日记邓邦述

澈堂日录邓基平

再游西夏日记邓隆

津济旅行漫录长佛

欧游日记韦永成

大会参观日记三卷乐嘉藻

东美调查日记一卷乐嘉藻

川西南记游冯玉祥

冯玉祥日记冯玉祥

冯玉祥日记选抄冯玉祥

冯玉祥日记冯玉祥

悔余日记冯亦代

冯汝玠日记冯汝玠

昆明日记冯至

冯牧日记冯牧

内蒙古东部调查日记十卷冯诚求

厌战书冯冠亭

佩芸日记冯婉琳

冯雪峰日记冯雪峰

抗战日记冯毅之

日记包公毅

钏影楼日记不分卷包公毅

半日读斋日记包承善

卡德尔日记卡德尔

游湘参会记卢广绩

丹麦游记卢广绵

东北游记卢作孚

新疆见闻卢前

欧美十五国游记卢锡荣

孙大元帅东征日记古应芬

史霄雯日记史霄雯

叶恂予日记不分卷叶大焯

日记三抄叶圣陶

叶圣陶日记叶圣陶

叶圣陶日记叶圣陶

叶圣陶日记叶圣陶

旅途日记五种叶圣陶

叶荭渔日记不分卷叶玉森

缘督庐日记叶昌炽

叶荣钟日记叶荣钟

西行逐日记叶夏声

南幽笔记一卷宁调元

左笏卿日记左绍佐

连州事件日记左绍佐

镜仪居日记不分卷左蘧生

甘乃光日记甘乃光

甘鹏云日记甘鹏云

田汉日记·难中自述田汉

东游日记由云龙

北征日记由云龙

蛮爱会案国防日记由人龙

白光日记白光

白坚武日记白坚武

台湾纪行白雨生

皮定均日记皮定均

师伏堂日记皮锡瑞

立人己未庚申日记立人

艾芜日记艾芜

旅行日记艾青

澹安日记龙赞

办事日记任巨川

寄鸥馆日记不分卷任道镕

一个政工人员的日记伊人

伍云甫日记伍云甫

伍朝枢日记伍朝枢

关承孙先生日记残稿不分卷关豫

蔚庐子癸巳年日记刘人熙

蔚庐日记刘人熙

退想斋日记刘大鹏

游历东洋逐日实记刘书云

京华盛会纪事——一个工作人员的日记刘文乔

一个下级军官的日记刘平

刘节日记刘节

朝鲜战地日记刘庄

新民堂日记刘成志

刘伯中家书函稿日记不分卷刘旭

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刘百川

我不要做内战炮灰刘更生

刘坤一日记刘坤一

游历日记刘坦

游历日本考查商务日记二卷刘学询

求恕斋日记刘承幹

求恕斋日记四卷刘承幹

厚庄日记汇抄刘绍宽

刘英俊日记刘英俊

金融之回响刘金宝

民国元年五月率师至吐鲁番哈密镇抚途中日记刘雨沛

西戍途中日记刘雨沛

刘半农日记刘复

刘峙日记刘峙

刘鹗日记刘鹗

简园日记存抄刘博平

刘巽权日记抄刘巽权

东游日记·日本佛法访问记刘彭翊

我的日记刘瑞龙

疚庼日记刘耀东

朝鲜战场日记华山

华瑞安日记华学澜

辛丑日记华学澜

庚子日记华学澜

吉同钧东行日记吉同钧

鲁学斋日记吉诚

湘轺日记吕佩芬

访苏日记吕鸿宾

南通农校主任调查日本农业日记、调查台湾糖业日记孙观澜

孙宝琛日记不分卷孙宝琛

忘山庐日记孙宝瑄

欧亚环游记孙绍康

赴法日记孙绍康

朱庐日记孙宣

梦梅华馆日记孙点

读律室日记孙祖基

夔日记孙海环

日记孙敬修

永宁山扈从纪程孙鼎烈

逃难日记孙锦云

江南阅书记孙毓修

同治壬戌回京日记孙锵鸣

寄龛日记不分卷孙德祖

北行日记一卷孙璞

师陀日记师陀

无逸窝日记庄文亚

一个星期的日记庄任秋

庄通日记不分卷庄先识

陇蜀游记庄泽宜

庄若骐日记庄若骐

南华室日记不分卷庄钟济

庄鼎臣日记不分卷庄鼎臣

学府岁月成文山

驻藏日记十六卷有泰

朱介凡日记朱介凡

朱自清日记朱自清

朱自清日记朱自清

朱君毅日记朱君毅

癸丑日记朱希祖

郦亭粤行日记朱希祖

朱峙三日记朱峙三

朱蜕庐先生日记不分卷朱钟琪

旅京日记朱家璠

留昨日斋日记朱家璠

贞丰八年血泪录朱润苍

海藏纪行朱绣

匡庐纪游朱偰

越南受降日记朱偰

朱鄂生日记不分卷朱鄂生

瑞龙展墓日记朱景彝

癸卯日记朱德裳

参与太平洋商务会议日记毕云程

丙寅重游日本日记江庸

东岳日记江庸

归省日记江森裕

江叔海日记不分卷江瀚

全台游记池志征

汤芗铭日记三种汤芗铭

汤佩松日记三种汤佩松

东游漫记一卷汤惠荪

谷亭日记祁景颐

谷亭日记祁景颐

癸丑江宁一瞥芝岑

闽海巡记一卷许世英

黄山日记许世英

许同莘日记许同莘

许寿裳日记许寿裳

未写完的战地日记——英雄伴侣许杏虎、朱颖殉难前后

许杏虎朱颖

复辟半月记许国英

巢云簃日记许宝蘅

日记九种许杰

甲辰考察日本商务日记许炳榛

乙巳考察日本矿务日记许炳榛

欲其自得之室学生日记许崇息

日记许菊圃

许文肃公日记一卷许景澄

榆翁日记许增

那桐日记那桐

纪元二千六百年日本游记阮蔚村

中央工作日记阮毅成

阳翰笙日记选阳翰笙

寄园日记齐白石

严中良日记严中良

东游日记严修

严修日记严修

蟫香馆使黔日记严修

严复日记严复

东美调查录严智怡

北极日记位梦华

一个画家眼中的朝鲜战争何孔德

考察采集日记何长顺

何成浚将军战时日记何成浚

何其芳日记何其芳

月馆日记何荫楠

我的1998——何家庆西行日记何家庆

何振梁申奥日记何振梁

何渠若日记何渠若

余绍宋日记余绍宋

游历蒙古日记余培森

某满员日录佚名

拳匪构祸纪实初编佚名

慕陶室日记佚名

劳斋日记劳乃宣

矩斋日记二卷劳乃宣

壬午归葬日记劳乃宽

北征日记吴大澄

奉使吉林日记吴大澄

皇华纪程吴大澄

愙斋日记吴大澄

越游日记吴山隐者

南行日记一卷吴广霈

欧游日记吴丹凤

吴世缃笔记吴世缃

从西北到东南吴华庆

入蜀纪程吴庆坻

庚子赴行在日记吴庆坻

使滇纪程吴庆坻

吴学周日记吴学周

吴宓日记吴宓

吴宓日记(续编)吴宓

护法计程吴宗慈

随轺笔记吴宗濂

吴承湜日记五种吴承湜

京居一年记吴贤岳

吴祖光日记吴祖光

吴祖缃日记摘抄吴祖缃

丙午扶桑游记三卷吴荫培

吴语亭日记吴语亭

旅人日记吴桐

吴涛日记吴涛

瞿安日记吴梅

游蜀日记吴焘

吴焘日记(选录)吴焘

访苏日记吴强

吴菊农日记吴敬修

吴湖帆日记吴湖帆

犁叟日记不分卷吴嵩泰

吴慈培日记吴慈培

吴新荣日记吴新荣

东游日记吴稚晖

吴虞日记吴虞

吴静芳日记吴静芳

观光日记吴德功

吴震春日记吴震春

恋爱日记三种吴曙天

川行日记一卷附录一卷孝顺武

宋子文日记宋子文

红尘冷眼宋云彬

京师日记要录宋延模

西辕琐记宋伯鲁

汗漫录宋启超

寓兰日记宋运贡

管城日记不分卷宋庚朔

宋教仁日记宋教仁

开县知事岑兆凤军事日记岑兆凤

应修人日记应修人

欧游日记应懿凝

张子莲日记张子莲

张子意日记张子意

游淛日记张云锦

萧山事变日记张云襄

昆曲日记张允和

张元济日记张元济

张元济日记张元济

南浔战争日记张开泰

出外日记不分卷张文藻

蒋百里随员日记张禾草

学生日记张先承

向阳日记张光年

文坛回春纪事张光年

江海日记张光年

水竹居主人日记张丽俊

佩剑将军张克侠军中日记张克侠

游欧旅行记张志良

峨嵋游记张志和

张志潭日记张志潭

兰骈馆日记张佩纶

涧于日记张佩纶

还桂日记张其煌

张学良日记张学良

张学良日记张学良

浣垞日记张组成

顨盦日记张茂镛

乱浪子日记张金和

江行日记一卷张鸣珂

蓺谢日记张侯

微庐日记张威廉

张树人日记张树人

张荫桓日记张荫桓

张葱玉日记张珩

护士长日记——写在抗非典的日子里张积慧

河西访古纪行不分卷张维

乙巳东游日记张维兰

半园日记张朝墉

杜隐园日记张棡

杜隐园观剧记张棡

乞师日记张瑛

壮议轩日记张舜徽

红色少女日记张新蚕

张溥泉日记三种张溥泉

张照日记张照

茹荼轩日记不分卷张锡恭

张征君日记不分卷张锡恭

张公权日记张嘉璈

张嘉璈日记张嘉璈

航海述奇张德彝

随使法国记张德彝

随使英俄记张德彝

南湾游记张遵旭

张謇日记张謇

张謇日记张謇

柳西草堂日记张謇

癸卯东游日记张謇

参战前后日记李士珍

李小川日记李小川

游蒙日记李飞鹏

天台山、雁荡山游记李书华

游记李书华

陕游日记李书华

四度东游日记李文权

李文林日记李文林

李汉魂将军日记李汉魂

阎锡山部一军官日记李生康

四十八天八路军南下支队北返日记李立

李任之日记李任之

李兴锐日记李兴锐

朝迹夕觅——“抗美援朝”战场日记李刚

入都日记李圭

东行日记李圭

平赣日记李廷玉

游蒙日记李廷玉

叔涵戊午、庚申日记李芑

唉,危险的内战李宏壬

药石轩日记李寿铨

乾惕记十卷李杜

弘一大师日记三种李叔同

李叔同日记二种李叔同

断食日记李叔同

游藏纪程李国柱

武昌起义日记李国镛

李宗棠日记选李宗棠

日游琐识李宝洤

李青萍日记李青萍

李俨先生日记(摘要本)李俨

东航纪游一卷李兹在

轮日记李垕滋

战时回忆和日记李春溪

李秋实日记李秋实

秦晋纪游李健

李家驹日记二种李家驹

李敖日记李敖

李敖秘藏日记李敖

癸丑日记李晓暾

峨眉游记李基鸿

劝导留学生日记李崇棠

历聘欧美记李鸿章

李准日记李准

李惠堂日记李惠堂

抱一日记李景侨

太平洋会议日记李景铭

李锐日记出访卷李锐

亚非会议日记李慎之张彦

耕斋日记李慎言

李鹏核电日记李鹏

李鹏经济日记李鹏

李鹏外事日记李鹏

李鹏三峡日记李鹏

李鹏电力日记李鹏

李鹏人大日记李鹏

榆塞纪行录四卷李嘉绩

李笙鱼日记不分卷李嘉福

邃盦日记李蔚然

玄楼日记李静

北草地旅行日记一卷附一卷李德贻

鄂轺载笔李翰芬

杜凤瑞日记杜凤瑞

旅美日记杜秋声

杜深如烈士日记杜深如

战争日记杜鹏程

杨太夫人四十年日记摘录杨氏

肝胆之剖析——杨玉清日记摘抄杨玉清

扶桑十旬记杨芾

杨尚昆日记杨尚昆

达化斋日记杨昌济

长江魂——一个探险家的长江源头日记杨欣

杨度日记杨度

一个蒋军参谋的日记杨某

杨树达日记杨树达

杨家铭日记杨家铭

杨恭甫先生匡庐避暑日记杨恭甫

菊影残余日记稿附诗稿函稿杨竞诗

杨贽同日记杨贽同

杨基振日记杨基振

少女日记杨琼华

杨古酝日记不分卷杨葆光

让庐日记杨静远

杨暗公日记杨暗公

汪东兴日记汪东兴

汪宁生日记汪宁生

郋亭日记汪鸣銮

汪哲人日记两种汪昌

汪昭昀日记汪昭昀

西湖四日记汪洋

汪荣宝日记汪荣宝

汪精卫日记汪精卫

欧美采风记(1-3册)沁明

沈醉日记沈醉

拉哈苏旅行日记沈江

禅和子日记沈贤修

东游日记沈翊清

百研斋日记一卷沈曾桐

恪守庐日录沈曾植

海日楼日记沈曾植

海日楼日记一卷沈曾植

茅盾日记沈雁冰

茅盾日记沈雁冰

思想沉浮录——一位知青尘封30年的日记沈殿忠

日记沈锡庆

沙汀日记沙汀

沙汀日记沙汀

沙汀日记沙汀

沙孟海先生日记沙孟海

中原行记芮麟

神州游记芮麟

孺慕庐日记苏世杰

北游日记苏村圃

苏明日记苏明

新闻日记苏荫森

庚子从军日记迟程九孙星枢

邵元冲日记邵元冲

邵式平日记邵式平

西征纪程邹代钧

入越接受日军投降日记邹谷均

天年医社会谭日记邹趾痕

怡若日记不分卷邹嘉来

遗庵日记不分卷邹嘉来

阿英日记阿英

阿英日记阿英

敌后日记阿英

流离日记阿英

生命的留言——《死亡日记》全选本陆幼青

花好迟斋日记残稿不分卷陆鸣冈

救济日记陆树藩

日记不分卷陆费堭

乙巳年调查印锡茶务日记陆溁

光荣的道路陆鑫源

欧美漫游日记陈一甫

陈乃乾日记(残稿)陈乃乾

浙东游记陈万里

西行日记陈万里

南归志陈中岳

陈之迈日记陈之迈

陈元畅日记陈元畅

陈公博狱中日记陈公博

东边道游东教育参观团日记陈天元

无罪的囚徒陈天培

陈心元日记陈心元

陈仲英日记陈文禄

陈布雷日记陈布雷

粤游日记二卷陈玉澍

牛棚日记陈白尘

缄口日记陈白尘

陈训慈日记陈训慈

丁丑日记陈训慈

欧美漫游日记陈兆鬯

陈光甫日记陈光甫

视察日记陈光甫

一个志愿军的日记陈兴九

上方山游记陈兴亚

晋察绥游记陈兴亚

秦鲁游记陈兴亚

游西域云居寺日记陈兴亚

楚豫赣记游陈兴亚

蜀游记略陈兴亚

戊戌己亥见闻录陈庆年

横山乡人日记陈庆年

陈伯钧日记陈伯钧

陈伯钧日记陈伯钧

陈伯钧日记·文选陈伯钧

陈克文日记陈克文

陈君葆日记全集陈君葆

自疆轩日记陈其樵

欧洲体育考察日记陈咏声

海外代表团西北考察日记陈孟瑜

旅行江浙直鄂日记陈秉仁

陈范予日记陈范予

回日记一卷陈春瀛

钝盦日记五卷陈炳华

东蒙古纪程不分卷陈祖墡

陈荒煤日记选陈荒煤

陈钟信日记不分卷陈钟信

入蜀日记陈涛

赴滇日记一卷陈润德

浦东日记陈继光

瓠庵游历日记陈翀

南极考察日记陈善敏

日新月异不同不分卷陈敩瓠

西行日记陈斐然

环游日记陈琪

陈赓日记陈赓

陈赓日记(续)陈赓

东游考察日记陈嘉言

查勘禁烟日记陈嘉言

深海科考探险日记陈鹰

睇向斋日记陈赣一

南洋群岛游记卓宏谋

癸卯旅行记单士厘

新疆旅行记二卷单骑

关外查案日记周天石

战地日记周立波

周佛海日记周佛海

周佛海日记周佛海

周佛海日记周佛海

周佛海狱中日记周佛海

周作人日记周作人

周作民日记周作民

考察日本及国内青岛、广西乡村建设日记周作孚

天方行草——克玉出访日记周克玉

战地雪泥——抗美援朝日记周克玉

蒙边侦察日记一卷周声直

蕴真堂日记不分卷周闲

扶桑考察工业日记周采真

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周保中

窳櫎日记抄三卷周星诒

窳庵日札不分卷周星诒

惺庵日记二种周钟岳

周恩来旅日日记周恩来

京绥游记周颂尧

大陆游记周维金

木崖轩日记周逸

盛开的雪莲花——新疆原始森林勘察日记周蜀生

周璇日记周璇

醇亲王巡阅北洋海防日记周馥

孟宪彝日记孟宪彝

蒙古郭尔罗斯后旗旅行记孟森

入蜀日记季天复

季自求日记季天复

清华园日记季羡林

炎炎子庚戌日记宗炎

居正日记居正

居正日记书信未刊稿居正

梅川日记居正

庚子辛丑随銮纪实岳超

桂轺日记庞鸿文

日本联队日记承季厚

河西见闻记明驼

己酉日记易顺鼎

戊申日记易顺鼎

访欧日记林长民

大军西南行——一个记者的随军日记林田

西藏春潮——一个记者关于西藏民主改革的日记林田

豫丰纱厂劳资纠纷日记林任寰

一个老红军的长征日记林伟

黑龙江教育日记林传甲

筹笔轩读书日记林传甲

到埃及去林兴智

东津榷舍日记林向藜

寄鹤巢日记林向藜

林伯渠日记林伯渠

林庚白日记林庚白

林雨龙日记林雨龙

癸卯东游日记林炳章

林语堂日记林语堂

蒙新甘宁考察记林竞

颇宜茨室日记林骏

灌园先生日记林献堂

西北行林鹏侠

北伐行军日记欧振华

会勘江北运河日记一卷武同举

竺可桢日记竺可桢

竺可桢日记竺可桢

经亨颐日记经亨颐

香草日记不分卷罗文彬

罗奕棠日记罗奕棠

北大岁月罗荣渠

罗家伦日记罗家伦

扶桑二月记罗振玉

罗振玉日记三种罗振玉

“文革”日记三种罗继祖

罗隆基日记摘抄罗隆基

出巡日记罗植乾

巡视醴陵日记一卷附录三卷罗植乾

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英敛之

庚申禊湖被难日记范其骏

范泉日记范泉

笑我贩书范笑我

笑我贩书续编范笑我

笑我贩书三编范笑我

笑我贩书四编范笑我

郁达夫日记九种郁达夫

郁达夫日记郁达夫

郁达夫日记郁达夫

郁敦惠先生芜振日记郁屏翰

郎平日记与书信郎平

虎窟余生记郑子健

滇游一月记郑子健

郑文翰日记郑文翰

郑文翰日记郑文翰

乙巳考察印锡茶土日记郑世璜

长江日记郑观应

西行日记郑观应

郑观应日记郑观应

郑孝胥日记郑孝胥

蜀程日记郑国翰

使陇日记郑国翰

北冰洋航行日记郑鸣

欧行日记郑振铎

郑振铎日记郑振铎

郑振铎日记郑振铎

郑振铎日记郑振铎

郑振铎日记郑振铎

郑振铎日记全编郑振铎

庚辰日记不分卷金文奇

金海观日记摘抄金海观

甲子年日记一卷金松涛

十八国游历日记金绍城

遇变日记金梁

参禅日记金满慈

参禅日记续集金满慈

静晤室日记金毓黻

余比部台湾日记俞明震

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俞子夷

欧美考察日记俞飞鹏

俞平伯日记俞平伯

俞平伯日记选俞平伯

俞秀松的日记俞秀松

蜀诗记俞陛云

俞鸿筹日记俞鸿筹

绛瑛馆日记俞箴墀

俞曲园先生日记残稿俞樾

闽行日记俞樾

邗江游记南村居士

姚光日记姚光

心通法师游敦煌日记姚宇秋

姚青日记姚青

江鄂日记(外二种)姚锡光

在解放大西北的日子里——一个战士的日记姚德怀

姜亮夫日记姜亮夫

安素居日记封章炜

恽代英日记恽代英

恽毓鼎澄斋日记恽毓鼎

鲲瀛日记施景琛

昭苏日记施蛰存

柔石日记柔石

穆旦日记查良铮

翁日记不分卷柯劭忞

柳亚子日记柳亚子

段正元日记段正元

三岛血鸿段献增

束玉日记皇甫束玉

春明游记胡人凤

侦蒙记胡太才

胡心畊日记胡心畊

胡风日记胡风

胡丕京日记胡丕京

胡世宗日记胡世宗

一个外交官的日记胡正清

胡汉民日记胡汉民

甲辰东游日记胡玉缙

三十八国游记胡石青

革命实见录(第一册)胡石庵

补斋日记胡俊

胡适日记全编胡适

胡适的日记胡适

胡适留学日记胡适

胡景翼日记胡景翼

办事记要胡嗣瑗

直庐日记胡嗣瑗

朴学斋日记胡韫玉

茗山日记茗山

茗山日记续集茗山

茹志鹃日记茹志鹃

东游日记荣尔仁

荣庆日记——一个晚清重臣的生活实录荣庆

使闽杂记不分卷贵桓

贺尔康烈士的日记贺尔康

纯斋东游日记贺纶夔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解释代表的日记贺明

一个组织部长的日记贺金钟

留法勤工俭学日记贺培真

贺葆真日记贺葆真

西康日记赵一清

琅玗精舍日记赵君豪

南下日记赵志平

三个工人出国日记赵国有等

访苏日记赵国有

非昔居士日记不分卷赵宗建

癸酉日历赵宗瀚

从公笔记赵承炳

赵南公日记赵南公

赵南公日记赵南公

赵南公日记赵南公

赵恒惕日记赵恒惕

渝训记实赵昭泰

今日何成赵宽

西行日记赵振武

赵景深日记赵景深

赵熙日记赵熙

往事并不苍老——一个50年代大学生的日记赵熙德

长征日记赵镕

赴日本调查实业教育日记郝元溥

苏联观礼日记郝建秀

进京日记郝建秀

阵中日记郝梦玲

钟理和日记钟理和

北征日记项士元

访苏日记项南

项申甫日记项崧

籥庵东游日记凌文渊

浮梅日记凌泗

日本游记凌桂元

笋香室日记凌惕安

凌盛仪日记凌盛仪

一个工人的访苏日记唐立言

南游日记唐庆诒

唐君毅日记唐君毅

在蒋介石身边八年——唐纵日记唐纵

观海楼日记不分卷唐绍仪

南行日记唐肯

赴康日记唐柯三

唐烜日记唐烜

唐继尧日记不分卷唐继尧

请缨日记十卷唐景崧

驿站——一九四八年的日记唐瑜

客长沙日记唐锡如

琼游笔记夏卓春

天风阁学词日记夏承焘

天风阁学词日记(二)夏承焘

夏承焘日记夏承焘

夏济安日记夏济安

夏曾佑日记夏曾佑

夏鼐日记夏鼐

涤庵日记一卷夏震武

消闲日记宽道

玉琴斋丁未日记席鑅

徐乃昌日记徐乃昌

韬养斋日记徐世昌

求已斋日记徐永昌

徐永昌日记徐永昌

虹隐楼日记徐兆玮

棣秋馆日记残稿徐兆玮

抗美援朝日记徐光耀

我的复旦四年徐成淼

西游日记徐旭生

志摩日记徐志摩

陆小曼抄徐志摩日记徐志摩

徐志摩日记徐志摩

徐志摩日记书信精选徐志摩

徐志摩未刊日记(外四种)徐志摩

苦涩的恋情徐志摩陆小曼

徐善伯先生日记不分卷附诗词履历徐际元

瓻园日记徐宗立

欧游杂录二卷徐建寅

淞沪各部日战史(续编)徐怡等

学寿堂日记徐绍桢

学寿堂庚午日记徐绍桢

黄山揽胜集徐英陈家庆

徐茂荣日记徐茂荣

徐复观最后日记徐复观

东陵于役日记一卷徐埴

粤学日记徐琪

辛丑日记徐鋆

远征北极点探险日记效存德

随槎日记晏宗慈

劳工日记栾嗣修

张家口庚子年拳匪日记桂丰

清华园日记浦江清

荔隐居日记偶存三卷涂庆澜

知足长乐斋日记涛音居士

横穿南极日记秦大河

罗山楼日记秦光玉

秦豫元日记秦豫元

翁文灏日记翁文灏

翁同龢日记翁同龢

东游纪程二卷聂士成

东征日记不分卷聂士成

公学日记聂中丞

聂守仁日记二种聂守仁

聂耳日记聂耳

游历日本日记聂嗣中

戊戌定乱平粜纪略袁大化

辛亥抚新记程——壬子回程记袁大化

寒云日记袁克文

南游日记袁励准

傭庐日记语存八卷袁金铠

甲戌日录、乙亥日录、丙子日录各一卷袁昶

乱中日记残稿袁昶

袁京卿日记袁昶

渐西村人日记七十二卷袁昶

一颗红心向着党——谈建华日记摘抄谈建华

一个人的纪念贾元良

贾祖璋日记贾祖璋

早春三年日记贾植芳

贾植芳日记贾植芳

醇亲王使德日记载沣

考察政治日记载泽

英轺日记载振

郭小川1957年日记郭小川

郭小川日记郭小川

欧洲游记郭希仁

西北旅行日记郭步陶

郭沫若日记郭沫若

蒋军郭连长日记郭炳勋

邴庐日记郭曾炘

卧庵日记不分卷钱人龙

环球日记钱文选

钱玄同日记钱玄同

童心楼主日记钱保稚

钱恂日记钱恂

东槎廿日记钱谦

陶行知日记陶行知

壬戌传信录陶季良

辛卯侍行记陶保廉

东瀛阅操日记一卷陶森甲

一千个日日夜夜——解放战争时期日记陶滔

辛卯日记不分卷陶模

入剡日记陶浚宣

稷山日记二种陶浚宣

西行记顾执中

红霞日记一卷顾希昭

庚辛顾氏日记顾忞斋

西湖探胜集顾明道

顾准日记顾准

顾随日记顾随

顾森书日记不分卷顾森书

顾颉刚日记顾颉刚

西北考察日记顾颉刚

顾肇熙日记顾肇熙

顾肇熙日记顾肇熙

1982—1985探访兴安岭猎民生活日记顾德清

吹万楼日记节抄高吹万

庚子日记四卷高楠

高给谏日记八卷高楠

高给谏晋邮日记高楠

治国日记高治国

中央党校日记高洪波

广州纪游高语罕

战地日记高敏夫

戆斋日记不分卷高梦旦

高鲁日记高鲁

奉使朝鲜日记崇礼

出使美日秘日记十六卷崔国因

常书鸿日记常书鸿

战云纪事常任侠

常任侠日记常任侠

欧洲十一国游记二种康有为

矩斋日记曹乃宣

庐行日记一卷曹元忠

复礼堂日记不分卷曹元弼

游川日记曹亚伯

桂游杂录不分卷曹典植

曹秉章庚戌日记曹秉章

退一斋主人日记曹善同

曹联鹏(秋舫)日记曹联鹏

蜀道散记梁乙真

双涛阁日记梁启超

番禹梁文忠公日记真迹梁启超

新大陆游记梁启超

感劬山房日记节抄一卷、侍疾日记一卷梁济

日朝游记梁鸿耀

梁漱溟日记梁漱溟

东京大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日记梅汝璈

劲风阁日记梅雨清

梅贻琦日记梅贻琦

梅贻琦日记选梅贻琦

在路上:一个摄影人横断山脉的日记盖明生

盛成日记盛成

东游日记盛宣怀

符璋日记符璋

倚枕日记章衣萍

上海日记萧军

萧军日记萧军

长征日记萧锋

敬孚日记不分卷萧穆

日记萨空了

香港沦陷日记萨空了

鄂多占日记鄂多占

阎锡山日记阎锡山

阎锡山日记阎锡山

女明星日记雪映

鹿传霖日记二种鹿传霖

庚子北京事变纪略鹿完天

艾声日谱鹿学尊

拳匪纪略(摘录)鹿学尊

黄士珍日记黄士珍

世界一周之实地观察黄士谦

蒙新考察日记黄文弼

黄亚光文稿和日记摘编黄亚光

东游日记黄庆澄

旅日见闻录黄孝先

黄沅日记黄沅

吴游日记黄沐衡

战地日记选黄谷柳

黄侃日记黄侃

长征作战日记——对日作战参考史料黄杰

黄炎培日记黄炎培

黄炎培日记摘录黄炎培

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1集)黄炎培

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2集)黄炎培

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3集)黄炎培

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4集:前编)黄炎培

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4集:后编)黄炎培

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日记黄济人

赴厦门日记黄诰

西征日记附归程纪略黄家鼎

万山海战日记黄振亚

半弓居省墓日记黄清宪

三十年日记黄尊三

游历日本考查农务日记附考查北海道农务日记黄璟

抗战飞行日记龚业悌

傅广生日记傅广生

傅云龙日记傅云龙

傅正日记傅正

学生傅青山日记不分卷傅青山

傅先生日记十四卷傅监印

澄怀堂日记附澄怀杂存不分卷傅增淯

藏园日记抄摘录傅增湘

游纪日记两种傅增湘

储瑞耕日记选储瑞耕

建国日记喻世长

在红旗下成长——彭台清、毛曼曼日记选彭台清毛曼曼

访苏日记彭仰钦

日注抄彭希莱

彭绍辉日记彭绍辉

青岛漫游彭望芬

彭雪枫书信日记选彭雪枫

进军西藏日记景家栋

景善日记景善

日记曾幼荷

北大荒日记曾庆延

东行日记曾昭抡

曾昭抡日记曾昭抡

缅边日记曾昭抡

曾虚白工作日记曾虚白

曾慕韩日记曾琦

蠡瓜庵日记曾廉

昆仑旅行日记温世霖

带领新兵营参加淞沪抗战日记温洺

程克日记程克

北行日记程厚

程砚秋日记程砚秋

丙午日本游记附录一卷程淯

程瑞芳日记程瑞芳

军中日记童小鹏

童小鹏日记童小鹏

紫荆馆主日记紫荆馆主

联祐日记联祐

老舍日记舒庆春

参加胡风文艺思想讨论座谈会日记抄舒芜

漫游日记舒新城

舒新城日记舒新城

我的日记葛佐治

葛昌琳日记葛昌琳

董子兴狱中日记董子兴

董浩云日记董浩云

董其武日记董其武

我在北川——一个记者眼中的淄博援建董振霞

东游日记(又名《书舶庸谭》)董康

北平日记董毅

蒋介石日记类抄蒋介石

蒋介石日记蒋介石

异邦与故国蒋光慈

台游日记四卷蒋师辙

蒋廷黻日记蒋廷黻

蒋作宾日记蒋作宾

蒋经国日记蒋经国

池上书堂日记蒋炳章

虎文先生日记蒋炳章

葑田日记蒋炳章

因是斋日记蒋维乔

西游日记蒋煦

东游日记蒋黼

出路在那(哪)里蒋蠡

从军日记谢文翰

按属考查日记谢汝钦

守土日记谢宝树

台湾游记谢鸣珂

一个志愿军的战地日记谢受康

谢觉哉日记谢觉哉

谢晋元日记抄谢晋元

毋自欺塾日记不分卷谢基崇

云南游记谢彬

短篇游记谢彬

新疆游记谢彬

日俄战务日记谢缵泰

随轺日记韩国钧

鲁迅日记鲁迅

鲁迅日记鲁迅

鲁迅日记鲁迅

婴儿日记鲁彦谷兰

惜分阴轩日记不分卷楼汝同

汉滇纪行楼祖诒

庵东游日记楼藜然

溥仪10年日记溥仪

溥仪日记溥仪

蒲风日记蒲风

培根斋日记蒲穀

秦游纪略记不分卷裘可桴

詹天佑日记书信文章选詹天佑

詹庆良日记詹庆良

赖传珠日记赖传珠

庸叟日记精华三卷首一卷赖清键

写书簃日记路孝植

日记书信选雷加

夏传道日记雷鸣夏

雷锋日记雷锋

雷震日记雷震

新中国武装解放和平记廖宇春

廖寿恒日记稿二种廖寿恒

珠泉草庐日记廖树蘅

关于罗丹——熊秉明日记摘抄熊秉明

熊禀麓日记熊禀麓

四十日万八千里之游记管凤龢

艺风老人日记缪荃孙

当甓斋日记翟文选

翟亦山日记翟亦山

蔡元培日记蔡元培

法科六日记蔡公椿

衔微日记蔡文星

汉威日记四卷蔡汉威

散溪遗书日记二卷蔡克猷

旅俄日记蔡运辰

随使随笔蔡琦

蔡楚生日记蔡楚生

民国十年赴晋考查政治日记裴希度

河海昆仑录裴景福

谭其骧日记谭其骧

当用日记谭府存

谭献复堂日记谭献

京都拳祸记樊国梁

樊主教日录樊国梁

苏门游记樊增祥

滕熙日记滕熙

南极日记潘上九

天外归槎录潘飞声

西海记行潘飞声

游罗浮山日记潘飞声

游萨克逊日记潘飞声

潘光旦日记潘光旦

拙速日记不分卷潘祖年

辛亥革命日记潘朕凡

景郑日记潘景郑

豫敬日记豫敬

三峡日记颜长江

颜惠庆日记颜惠庆

黎白将军日记黎白

黎承礼日记黎承礼

癸卯汴试日记澹庵

豫西灾况查勘日记穆湘玥

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日记薛文波

湘川道上薛建吾

西北视察日记——随赴新疆宣慰途中薛桂轮

戴安澜将军日记戴安澜

戴恩溥日记不分卷戴恩溥

东游日记一卷戴鸿慈

出使九国日记十二卷戴鸿慈

戴氏病中日记戴麟

进军西藏日记魏克

魏巍日记魏巍

南满洲旅行日记魏震

使豫使闽日记二卷瞿鸿机

 

 

国外部分

  阵中日记[日]上羽武一郎

上村利道日记(节录)[日]上村利道

小原孝太郎日记[日]小原孝太郎

中岛今朝吾日记(节录)[日]中岛今朝吾

一个日本士兵的阵中日记[日]中村义夫

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日]仓石武四郎

日记(节录)[日]木佐木久

瓦德西拳乱笔记[德]瓦德西

东史郎日记[日]东史郎

日记[日]北山与

从加利福尼亚到四川(节录)[美]史德蔚

日记(节录)[日]石射猪太郎

栈云峡雨日记[日]竹添进一郎

拉贝日记[德]约翰·拉贝

日记(节录)[日]佐佐本到一

从军日记[日]佐滕强

敌兵阵中日记[日]佚名

李顿赴华调查中国事件期间日记[英]李顿

饭沼守日记(节录)[日]饭沼守

辛壬日记[日]宗方小太郎

延安日记[苏]彼得·弗拉基米洛夫

魏特琳日记[美]明妮·魏特琳

阵中日记[日]松井石根

牧原信夫日记[日]牧原信夫

费吴生日记[美]费吴生

烟俊六日记(节录)[日]烟俊六

荻岛静夫日记[日]荻岛静夫

高岛市良日记(节录)[日]高岛市良

“黑暗日记”选摘[日]清泽冽

华南谈判失败日记[日]船津辰一郎

庚子使馆被围记[英]普特南·威尔

简吉狱中日记[日]简吉

步入中国清廷仕途——赫德日记[英]赫德

增田六助日记(节录)[日]增田六助

北京日记——革命的一年[美]德克·博迪

紫禁城之窗——戴维·布鲁斯的北京日记[美]戴维·布鲁斯

 

日记著者拼音索引

 

日记名笔画索引

 

后记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黄灵庚主编《楚辞文献丛刊》(全八十册)出版

$
0
0

《楚辞文献丛刊》(全八十册)

黄灵庚主编

精装16

书号:978-7-5013-4094-1

20147月出版

定价57000


 

本丛书收录历代《楚辞》重要版本、研究文献200多种,分为“章句”、“补注”、“文选·楚辞”、“白文”、“集注”和“楚辞研究文献”等六类,涉及中日韩三国的作者。以收藏机构论,涵盖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天一阁博物馆、日本大阪大学图书馆、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等数十家著名图书馆的珍贵底本。除了照顾文献的系统性收録的一些常见重要书籍,有100多种从未刊布,属于首次影印刊行。其中宋刻本4种、明刻本60多种、稿钞校本50多种,均是难得一见的“楚辞学”重要文献。为了搜集这些珍贵版本,历经艰难,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每种文献,都撰写了详尽的“述要”,校勘内容,考镜源流,得来均是真知灼见,非止简单的内容介绍。为了方便更多读者,我们将这百余万字的“述要”加上彩色书影,单独成书,随后出版。为了更好地展现一些特色版本的风采,张京元《删注楚辞》、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楚辞》等二种采用四色印刷,彭孙遹汇评万历四十六年妙观斋刻本《楚辞章句》等八种套色印刷,希望能更利于研究者使用。

總目

楚辭章句十七卷  漢·王逸撰  明·黄省曾校正  明正德十三年(1518)刻本

楚辭章句十七卷  漢·王逸撰  明·黄省曾校正  清·袁廷檮校跋  明正德十三年(1518)刻本

楚辭章句十七卷疑字直音補一卷  漢·王逸撰  明隆慶五年(1571)豫章夫容館刻本

楚辭章句十七卷附录一卷  漢·王逸撰  明·馮紹祖校正  清·彭孫遹彙評  明萬曆十四年(1586)觀妙齋刻本

楚辭章句十七卷附録一卷  漢·王逸撰  明·馮紹祖校正  佚名批注  明三樂齋翻刻觀妙齋本

楚辭章句十卷  漢·王逸撰  明·吳琯校  清·錢陸燦批校  明萬歷十四年(1586)俞初刻本

楚辭章句十七卷  漢·王逸撰  明·朱燮元  朱一龍校  日·西村時彦批校  明萬曆(1573—1620)刻本

楚辭章句十七卷楚辭音一卷  漢·王逸撰  日·莊允益校  西村時彦考異  日本寬延三年(1750)刻本

楚辭章句十七卷楚辭音一卷  漢·王逸撰  日·莊允益校  西村時彦疏證  日本寬延三年(1750)刻本

楚辭王注考異上卷  日·西村時彦撰  稿本

王注楚辭翼二卷  日·董鷗洲撰  稿本

楚辭音殘卷  隋·釋智鶱撰  敦煌舊鈔本

楚辭二卷  戰國·屈原撰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閔齊伋校刻三色套印本

讀書雜志·楚辭  清·王念孫撰  清嘉慶二十二年至道光十一年(1817—1831)刻本

札迻·楚辭王逸注  清·孫詒讓撰  清光緒二十年(1894)刻二十一年(1895)重修本

楚辭考異一卷  清·劉師培撰  民國二十五年(1936)寧武南氏鉛印《劉申叔先生遺書》本

楚辭校補  聞一多撰  民國三十七年(1948)開明書店鉛印《聞一多全集》本

楚辭補注十七卷存三卷  漢·王逸撰  宋·洪興祖補注  明翻宋刻本

楚辭補注十七卷  漢·王逸撰  宋·洪興祖補注  清·王引之評  清康熙毛氏汲古閣刻本

楚辭補注十七卷  漢·王逸撰  宋·洪興祖補注  王國維批校  清初毛氏汲古閣刻本

楚辭補注十七卷  漢·王逸撰  宋·洪興祖補注  日本寬延二年(1749)皇都書林翻汲古閣刻本

評點王注楚辭十七卷  清·俞樾輯評  民國六年(1917)中華圖書館石印本

楚辭補注十七卷  漢·王逸撰  宋·洪興祖補注  清·譚獻批點  清同治十一年金陵書局翻汲古閣刻本

楚辭補注十七卷  漢·王逸撰  宋·洪興祖補注  日·西村時彦集釋  清同治十一年金陵書局翻汲古閣刻本

楚辭校文三卷  清·毛祥麟撰  稿本

文選集注·楚辭二卷  南朝梁·蕭統撰  唐鈔卷子本

六家文選·楚辭二卷  南朝梁·蕭統撰  唐·李善等注  韓國奎章閣翻北宋秀州刻本

六家文選·楚辭二卷  南朝梁·蕭統撰  唐·李善等注  日本足利學校藏南宋明州刻本

六家文選·楚辭二卷  南朝梁·蕭統撰  唐·李善等注  南宋建州刻本

六家文選·楚辭二卷  南朝梁·蕭統撰  唐·李善注  清嘉慶十四年(1809)胡克家翻南宋尤袤刻本

文選·楚辭二卷  南朝梁·蕭統撰  唐·李善注  佚名彙評  清乾隆葉樹藩校刻汲古閣本

文選·楚辭二卷  南朝梁·蕭統撰  唐·李善注  清·王同愈批校  清同治八年(1869)金陵書局翻刻汲古閣本

文選章句·楚辭  明·陳與郊編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刻本

文選纂注·楚辭  明·張鳳翼撰  明萬曆(1573—1620)刻本

文選筆記·楚辭  清·許巽行撰  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文瑞樓書局、北平直隸書局影印本

重訂文選集評·楚辭  清·于光華輯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啓秀堂重刻本

選學膠言·楚辭  清·張雲璈撰  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文瑞樓書局、北平直隸書局影印本

義門讀書記·楚辭  清·何焯撰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長洲蔣氏刻本

文選音義·楚辭  清·余蕭客輯  清乾隆靜勝堂刻本

文選集釋·楚辭  清·朱珔撰  清光緒元年(1875)涇川朱氏梅村家塾刻本

文選考異·楚辭  清·孫志祖撰  清嘉慶刻《讀畫齋叢書甲集》本

文選旁證·楚辭  清·梁章鉅撰  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

文選箋證·楚辭  清·梁章鉅撰  鈔本

楚辭選注考六卷  清·尚兆山撰  稿本

楚辭翼注  清·李詳撰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李審言文集》本

文選平點·楚辭  黄侃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印本

舊拓唐歐陽率更令正草九歌千文  唐·歐陽詢書  民國二十五年(1936)中華書局影印本

離騷經  宋·米芾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1975年影印《宋米芾墨蹟》本

九歌  宋·米芾書  民國影印本

楚騷五卷附録一卷  戰國·屈原等撰  明正德十五年(1520)熊宇刻本

楚辭二卷  戰國·屈原等撰  漢·劉向輯  明新安吳勉學刻本

屈子七卷評一卷楚譯二卷參疑一卷  戰國·屈原等撰  明·毛晉參定  明萬曆四十六年毛氏緑君亭刻本

翰苑七賢楷書楚辭  清·王仁堪等書  民國二十五年(1936)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離騷經一卷  佚名書  鈔本

楚辭集注八卷辯證二卷  宋·朱熹撰  楊訥菴批校  宋嘉定六年(1213)章貢郡齋刻本

楚辭集注八卷後語六卷辯證二卷  宋·朱熹撰  宋端平二年(1235)刻本

楚辭八卷  戰國·屈原等撰  明·馮惟訥校  明正德十六年(1521)刻本

楚辭八卷辯證二卷後語八卷附覽二卷  宋·朱熹集注  明·蔣之翹評校  明天啓六年(1626)刻本

八十四家評楚辭八卷  宋·朱熹集注  明·沈雲翔輯評  清乾隆聽雨齋刻本

管城碩記·楚辭集注  清·徐文靖撰  清雍正乾隆間志寧堂刻本

離騷集傳一卷  宋·錢杲之撰  宋刻本

離騷草木疏四卷  宋·吳仁傑撰  宋慶元六年(1200)刻本

離騷草木疏補四卷  宋·吳仁傑撰  明·屠本畯補  明萬曆刻本

離騷草木疏辨證四卷  宋·吳仁傑撰  清·祝德麟辯證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悅親樓刻本

天問天對解一卷  宋·楊萬里撰  民國六年(1917)南昌退廬刻本  

楚辭芳草譜一卷  宋·謝翺撰  清宛委山堂刻《説郛》本

古賦辨體·楚辭  元·祝堯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文章辨體·楚辭二卷  明·吳訥輯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徐洛刻本9

文體明辨·楚辭二卷  明·徐師曾編  明萬曆十九年(1591)刻本 

楚詞注略一卷  明·周用撰  清順治九年(1652)刻本

騷苑三卷騷苑補一卷  明·黄省曾撰  張所敬補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刻本

離騷直音六卷  明·張學禮  胡文煥撰  鈔本

楚辭協韻十卷附讀騷大旨一卷  明·屠本畯撰  明隆慶六年(1572)刻本 

楚辭述注十卷  明·林兆珂撰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刻本 

楚辭述注五卷  明·來欽之撰  明崇禎刻本

删注楚辭  明·張京元撰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刻本

離騷經訂注一卷  明·趙南星撰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刻本

楚辭集解十五卷蒙引二卷大序一卷小序一卷  明·汪瑗撰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刻本

天問注補二卷  明·汪仲弘撰  明萬曆汪文英刻本

屈宋古音義三卷  明·陳第撰  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刻本 

楚騷綺語六卷  明·張之象輯  明萬曆四年(1576)刻本

楚辭聽直八卷合論一卷  明·黄文煥  明崇禎十六年(1643)刻清順治十四年(1657)續刻本  

楚詞箋注四卷  明·李陳玉箋注  佚名批注  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新刻楚辭箋注定本十三卷  戰國·屈原撰  清·楊金聲箋注  清刻本

楚辭十七卷  漢·王逸章句  明·陳深批點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刻朱墨套印本

楚辭十九卷附録一卷  明·陸時雍疏  明輯柳齋刻本  

楚辭榷八卷  明·陸時雍疏  金兆清評  明刻本

離騷草木史十卷  明·周拱辰注  清·朱駿聲批校  清刻本

離騷經纂注一卷  明·劉永澄  清·劉寶楠校  明刻本

古文奇賞·楚辭一卷  明·陳仁錫選評  明萬曆刻本

周文歸·楚辭一卷  明·陳淏子評  明崇禎刻本

楚辭評注十卷  明·王萌撰  清刻本 

屈詁  清·錢澄之撰  清刻本  

楚辭通釋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王夫之撰  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

楚辭燈四卷  清·林雲銘撰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                      

天問補注一卷  清·毛奇齡撰  清刻本 

山響齋别集飲騷十卷  清·賀寬撰  清康熙華天章刻本

寄夢堂屈子離騷論文十卷  清·鄭武撰  清刻本

騷筏一卷  清·賀貽孫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 

諸家評點古文辭類纂·楚辭  清·姚鼐選  徐樹錚輯  民國五年(1916)都門印書局鉛印本

離騷辯  清·朱冀撰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刻本

屈子貫五卷  清·張詩纂  清嘉慶三年(1798)刻本  

楚辭讀本一卷  清·方人傑輯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刻本

屈辭洗髓五卷  清·徐焕龍撰  佚名批注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刻本

楚辭新注八卷  清·屈復評注  王獻唐批注  清刻本

離騷經注一卷  清·李光地注  清刻本  

楚辭達  清·魯筆撰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本  

楚詞宗旨八卷  清·佚名撰  鈔本

楚辭約注  清·高秋月撰  清刻本

楚辭述芳二卷  清·牟庭撰  清乾隆六十年(1795)雪泥書屋鈔本

山帶閣注楚辭六卷餘論二卷説韻一卷首一卷  清·蔣驥注  清雍正五年(1727)刻本

離騷經講録  清·劉獻廷撰  鈔本

離騷經講録又一種  清·劉獻廷撰  鈔本

離騷正義一卷  清·方苞撰  清刻本

離騷札記  清·趙一清撰  稿本

離騷正音節指  清·張德純撰  康熙五十三年(1714)讀書松桂林刻本  

屈子離騷彙訂三段雜文箋略不分卷  清·王邦采撰  清光緖二十六年刻《廣雅叢書》本

楚辭詳解五卷  清·奚禄詒撰  清乾隆九年(1744)知津堂刻本

楚辭疏八卷  清·吳世尚撰  明緝柳齋刻本

屈騷心印五卷  清·夏大霖撰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一本堂刻本

離騷解一卷  清·謝濟世撰  清乾隆六年(1741)刻本 

楚辭節注六卷附楚辭叶音一卷  清·姚培謙  劉維謙撰  清乾隆六年(1741)刻本

屈騷心解四卷卷首一卷  清·江中時撰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

離騷中正  清·林仲懿撰  清乾隆十年(1745)世錦堂刻本

楚辭韻解八卷  清·邱仰文撰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碩松堂刻本 

楚辭新注求確十卷  清·胡濬源撰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務本堂刻本

離騷解一卷九歌解一卷讀騷列論一卷  清·顧成天撰  清刻本

屈騷指掌四卷  清·胡文英撰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武進胡氏所著書》本

楚辭叶韻考四卷  清·徐天璋撰  佚名校  鈔本  

離騷經一卷  清·賀際運注  清同治七年(1868)長無極室刻本

離騷經解一卷  清·梅沖撰  清嘉慶二十年(1815)刻本

屈子楚辭章句七卷  清·劉夢鵬撰  清嘉慶五年(1800)重刻本

屈子説志六卷  清·陳遠新撰  鈔本

屈原賦注七卷通釋二卷音義三卷  清·戴震撰  清光緒十七年(1891)廣雅書局刻本

屈原賦注初稿三卷  清·戴震撰  民國二十五年(1936)影印本 

楚辭輯解六卷  清·丁元正撰  1950年油印本

離騷經章句義疏一卷  清·張象津撰  清道光十六年拜經堂家刻《白雪山房詩文集》本

屈辭精義六卷  清·陳本禮撰  清嘉慶十七年(1812)刻本

離騷箋二卷  清·龔景翰撰  清光緒三年(1877)湖北崇文書局刻本                                 

楚辭韻讀一卷  清·江有誥撰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本 

楚辭音韻三卷  清·丁繁滋撰  清嘉慶五年(1800)刻本

楚辭天問箋  清·丁晏撰  清光緒廣雅書局刻本

楚辭音義  清·陳昌齊撰  清嘉五年(1800)嘉應吳蘭校刻《賜書堂集》本

楚辭字聲略考七卷  清·馬邦舉  鈔本

離騷九歌釋不分卷  清·畢大琛撰  清光緖十八年(1892)補學齋刻本 

群書札記·楚辭  清·朱亦棟撰  清道光二年(1822)刻本

屈子正音三卷  清·方績撰  清光緒六年(1880)罔聞舊齋重刻本

離騷賦補注一卷  清·朱駿聲撰  清光緒八年(1882)臨嘯閣刻《朱氏叢書》本

屈騷求志五卷  清·顔錫名撰  稿本

楚辭釋十一卷  清·王闓運撰  佚名批注  清光緖二十七年(1901)刻《湘綺樓全書》本

離騷分段約説  清·黄思彤撰  民國三年(1914)刻《知止堂全集八種副編五種》本

離騷注一卷  王樹柟撰  清光緖末至民國初新城王氏刻《陶廬叢刻》本

楚辭訂注四卷  許清奇撰  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離騷釋韻一卷  蔣曰豫撰  清光緒三年(1877)蓮池書局刻《滂喜齋學録》本

屈賦微二卷  馬其昶撰  清光緖三十二年(1906)合肥李國松刻《集虛草堂叢書》本

屈賦微二卷  馬其昶撰  稿本

離騷幖補注  彭澤陶撰  民國三十二年(1943)油印本

讀楚辭一卷楚辭人名考一卷  清·俞樾撰  清光緖二十八年刻《春在堂全書》本

所好齋楚辭考正一卷  清·武延緖撰  民國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研究所鈔本

楚辭札記二卷  清·武延緖撰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刻朱印本

楚辭古韻考  浚孫撰  鈔本

楚辭大義述一卷  陳培壽撰  民國石印本

離騷擬義二卷  劉光第撰  稿本

離騷逆志一卷  魏元曠撰  民國二十二年(1933)刻《魏氏全書》本 

楚辭拾遺一卷  陳直撰  民國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離騷補釋上卷  胡韞玉撰  輯《國粹學報》本

楚辭疑異釋證不分卷  佚名撰  稿本

讀騷大例一卷  郭焯瑩撰  民國二十年(1931)文字同盟社鉛印本 

離騷章義一卷  傅熊湘撰  民國十三年(1924)鉛印本

屈宋方言考一卷  李翹撰  民國十四年(1925)芬熏館刻本 

楚辭章句徵引楚語考  駱鴻凱撰  《師大國學叢刊》1932年第一卷第二期

楚辭舊注考  駱鴻凱撰  《制言》1934年第三十四期

楚辭論文一卷  駱鴻凱撰  民國國立北京師範大學鉛印本

楚辭義類疏證  駱鴻凱撰  稿本

楚辭連語釋例附楚辭雙聲疊韻字譜  駱鴻凱撰  《湖南大學期刊》1933年第八期

楚辭小學  駱鴻凱撰  《師聲》1947年創刊號

楚辭文句集釋  駱鴻凱撰  《制言》1934年第三十四、四十四期

屈原賦注一卷  任傳薪撰  稿本

楚辭札記八卷  徐英撰  1934年南京鍾山書局鉛印本 

楚辭音一卷  徐昂撰  民國三十六年(1947)南通翰墨林書局鉛印本

離騷講義一卷  易順豫撰  民國鉛印本

天問校箋  劉盼遂撰  《國學論叢》1930年第二卷第一期

離騷集釋  衞瑜章撰  民國二十五年(1936)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離騷讀音  劉文興撰  稿本

楚辭發微上卷  路百占撰  1944年河南省鎮平禹廷中學石印本

楚辭發微四卷  路百占撰  稿本

楚辭地理考三卷附録一卷  饒宗頤撰  民國三十五年(1946)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離騷四釋  黄華表撰  鈔本

楚辭新考  何天行撰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中華書局鉛印本

離騷圖  明·蕭雲從繪  清順治二年(1645)刻本

補蕭氏離騷圖三卷  清·門應兆繪  民國石印《喜詠軒叢書》本

楚辭圖  鄭振鐸輯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影印本

楚辭評苑十四卷  日·蘆東山撰  稿本

楚辭玦一  日·龜井昭陽撰  鈔本

楚辭玦二  日·龜井昭陽撰  鈔本+

楚辭玦三  日·龜井昭陽撰  鈔本

楚辭考四卷  日·岡松辰撰  日本明治四十三年(1911)鉛印本

楚辭纂説四卷  日·西村時彦撰  鈔本

屈原賦説二卷  日·西村時彦撰  稿本

楚辭貫一卷  清·董國英撰  清道光二十年(1832)博川正誼齋刻本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楚辞文献丛刊》出版暨楚辞文献整理座谈会”在京召开

$
0
0

   

    8月14日,由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中国屈原学会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楚辞文献丛刊》出版暨楚辞文献整理座谈会”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隆重召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杨庆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古籍整理与规划处处长杨芳、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德喜、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缪劲翔、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等出席会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方自今主持会议。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灵庚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教授,国家图书馆詹福瑞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彭庆生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党委书记刘跃进研究员、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炳海教授、清华大学廖名春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黄震云教授、浙江大学王德华教授、闽南师范大学汤漳平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郭丹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毛庆教授、山西大学刘毓庆教授、南昌大学程水金教授、日本富山大学大野圭介教授等3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楚辞学专家参加座谈会。

    《楚辞文献丛刊》是由黄灵庚、赵敏俐、方铭三位教授共同主持编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的一套大型“楚辞学”丛书,全书八十册,收录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天一阁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江西省吉安市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日本大阪大学图书馆、日本足利学校图书馆、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等收藏机构的重要楚辞学文献二百余种,其中宋刻本七种、明刻本三十七种、稿钞校本五十五种,有百余种珍稀文献系首次刊布。收录文献的种数及成书规模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楚辞》类的丛书,是迄今文献最珍稀、品类最齐全、规模最宏大、编排最科学的楚辞文献丛书。对每种入选的图书,主编黄灵庚教授一一比勘,详加考证,辨别是非,撰写了精当严谨的述要。《楚辞文献述要》百余万字,系统总结了楚辞研究的历史与前沿成果,与《丛刊》将同时刊行。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对《丛刊》的编纂和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赞誉,认为丛刊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楚辞学研究的发展,可以作为文学史料整理乃至古籍整理的一个范例。杨庆存指出,《楚辞文献丛刊》属于国家文化建设项目的基础工程、重要工程,符合文化创新的精神,为学界提供了便利,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杨芳认为,该书的出版是学术界与出版界日益融会贯通的一个实例,图书的编纂者是学界权威,出版者是业界有口皆碑的优秀出版社,二者紧密结合,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出版精神。杨芳介绍说,该书早在2009年即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2010年3月,原计划的30册出版任务(时名《楚辞珍稀文献丛刊》,全30册)全部按时完成。但就在此时,主编黄灵庚先生多年联络、收藏于日本的近20种楚辞研究文献稿本被同意复制;同时,经出版社的长期努力,包括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在内的一些收藏机构的楚辞版本也获得使用许可。在此情况下,编者与出版社共同研究决定,在已有百种文献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小大不捐,加入从海内外新收集到的一百余种重要而珍稀的楚辞文献,重新编纂,并对装帧印刷进行精心设计,经过几年努力,最终形成我们今天见到的八十册的规模。张志清认为,该书的出版是国家古籍整理保护的又一个重要成果,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学术研究的特点体现。詹福瑞强调,编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读者使用,而《丛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经过编者的研究性编纂工作,使得以往散落各地的图书重新汇集并具备学术可信性,从而便利了楚辞研究学者。

    在肯定《楚辞文献丛刊》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基础上,与会学者还针对楚辞文献的整理展开座谈,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彭庆生认为,尽管《楚辞文献丛刊》已经对楚辞文献进行了全面精致的搜集整理,但是还有若干重要的版本隐于藏者之柜,他建议及时地对这些文献进行保护和整理,进一步进行《丛刊》续编的搜集工作。在看到如此众多的楚辞版本“汇聚一堂”后,有的学者建议适当选择一些善本、孤本,或者名家批校本,进行单独印刷出版,以满足更多读者需要。有些学者提议建立楚辞文献数据库,以方便读者利用。从而满足收藏与利用、研究与欣赏等不同层次、多个方面的读者个性化需求。

    与会者一致表示,丛刊的出版,不仅打造了一部新的学术精品,展现了楚辞文献的全貌,同时必将推动楚辞研究迈向新的高峰,成为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的典范。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王謇《民国吴县志校补》前言

$
0
0

    民國《吳縣志》原名《吳長元三縣合志》,其《凡例》稱:“本志專載宣統三年以前事,原名《吳長元三縣合志》。今以二縣久已裁併,從現行方志制,更名曰《吳縣志》。”該志由曹允源、吳蔭培、蔣炳章、孔昭晉、張一麐及李根源任總纂,另設協纂七人,分纂十三人,總校、採訪主任各一人,採訪員七十七人,擔任具體工作,於一九一九年開始編纂。一九三一年總纂吳蔭培去世,修志局由張一麐主持,成立委員會,李根源、王謇等任委員,立即籌款校勘付印。經過不懈的努力,歷時十四載,成書八十卷,分訂四十册,終在一九三三年由蘇州文新公司承印出版。

  民國《吳縣志》不僅在方志修撰史上算得上是一部傑作,更稱得上是一部“蘇州百科全書”。該志在資料的選擇、搜集、撰寫上,有以下幾點值得稱道:一、對歷代志書的記載進行羅列、對比,引用其他文獻及地區資料進行綜合考察,並注明出處,略加識斷,不僅給讀者提供了詳實的資料,還給予一定的啓發;二、修撰人員充實,機構完整,歷時長久,可靠性大大增强;三、修志人員的素質較高,都是當時蘇州地區才學優敏的飽學之士,大多具備史家所謂“才、學、識”三德的素養。他們各有專長,分工合理,密切合作,使該志從體例到內容井然有序,充實而完備。更可貴的是,編撰人員自身不僅掌握了大量的文獻知識信息,對文獻運用嫺熟,其中一部分人還身體力行,親自跋山涉水,深入吳縣城郊四鄉,踏尋文物古跡,實地考察,掌握了許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從今人對明清史、蘇州地方史(包括社會經濟、地理沿革、人物、工商業、文化藝術等),以及考古(包括城市佈局、園林古建築、古跡等)等領域的諸多研究成果中不難發現,該志在其中的利用率及所起的多方面參考作用是相當顯著的。可以這麽認爲,如果没有這部志書,今天的研究很可能仍會感到十分不便,甚至依然停留在資料的搜求階段。

  當然,作爲一部體量龐大、內容豐富,且出於衆手的大型地方志書,民國《吳縣志》自然也不免會存在着這樣那樣的不足,這就需要有人進行修訂和補充。而承擔起這項任務,且當作畢生事業的,是曾任協纂的王謇先生。

  王謇(一八八八—一九六八),原名鼎,字培春,後改名謇,字佩諍,號瓠廬,晚號瓠叟,江蘇吳縣人。清光緒三十一年蘇州府元和縣附生,民國後入東吳大學,一九一五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先後師從沈修、黄摩西、金松岑、章太炎、吳梅諸師。歷任蘇州女子中學教務主任、吳縣教育局行政委員、吳縣修志局委員兼協纂、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編目部主任、振華女中副校長、國學章氏講席會講師。一九三七年後移居上海,任東吳、大同、震旦、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文革”中遭受迫害,賚志以殁。先生學問博洽,善治諸子,長於版本、金石、詞曲之學。嗜古成癖,家有海粟樓,藏書甚豐,多爲鄉邦文獻、清人詞集、傳記、金石拓本及名人字畫。好藏書,亦勤著述,而行世寥寥。一九二五年出版其名作《宋平江城坊考》,爲專家所引重。又著有《鹽鐵論札記》《續補藏書紀事詩》《吳中金石記》《書目答問版本疏證》及巨著《先秦漢魏南北朝群書校釋》等,皆飲譽學林。顧頡剛先生曾在一九七三年的一則日記中寫道:“(王)謇一生注意鄉邦文獻,並校勘古籍,晚歲居滬,不得志以終。”是對其真實簡約的寫照。

  談到王謇先生的學術成就,他的蘇州地方史研究最受學界矚目。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評價説:“五十年來,余得知吳中文物之盛,其唯番禺葉遐庵先生恭綽、騰衝李印泉先生根源、吳縣王佩諍先生謇之著述。”還有同是章門弟子的沈延國先生也説:“講到蘇州地方掌故,當推王先生爲第一。”王謇先生的地方史研究成果,今人多推重其《宋平江城坊考》,陳從周先生認爲是研究中國建築史、城市史的“必閲之書”。從該著的內容裏面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功力之深厚,對地方文獻掌故之精熟。但鄙見以爲,該著僅限於對《宋平江圖》內容的考證,體例的限制較爲明顯,能夠展示王謇先生蘇州地方史研究的廣度和另一番興味境界的,則體現在他的《民國吳縣志校補》中。

  《民國吳縣志校補》並非清稿本,而是作者以民國《吳縣志》爲底本,在各卷的天頭、地腳及行間空隙處,所作的批校和增補。可謂繭絲牛毛,朱墨燦然。一般而言,方志類書籍衹作爲查考之用,大多數人衹是把它作爲一個資料庫,在研究需要時纔進行翻檢,用過之後即暫束高閣,很少有人能夠通讀。民國《吳縣志》有八十卷,分爲三十九類,屬於體量龐大、涉及面廣的志書,要想通讀,不免讓人畏難。作爲協纂,王謇先生所承擔的項目爲《坊巷》《橋梁》《金石》三門,同時參與了《壇廟》《祠宇》《古跡》《藝文》《名宦》諸門的增補工作,對全書可謂瞭然於胸。我們在對《民國吳縣志校補》的披閲過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王謇先生對全書不僅是逐字逐句地校,而且還逐篇逐卷地補,乃至許多葉面上的校補已無可復加,衹能另施浮簽,也是縱横狼藉。由此可見,如果不是通讀全書,是不可能做到這樣的。當然,這項浩繁的工作,是王謇先生用了大半生的時間纔得以完成的。蒙蘇州博物館原館長張英霖先生見告,王謇先生在“文革”期間白天接受批鬥,晚上回家猶繼續埋頭進行這項工作,感人至深。我亦曾從一些方面瞭解到此事。這種精神,誠所謂“學至乎没而後止也”!

  一九六八年,王謇先生含冤去世,所藏書籍及著作稿本悉被抄没。還算慶幸的是,大多數被暫存於上海圖書館庫房。“文革”結束後,承蒙先生生前摯友顧廷龍先生的關照,將大部分著作稿本發還家屬,《民國吳縣志校補》也幸存其中。鑒於研究者們的迫切之情,一九八四年,當時的蘇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今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商諸王謇先生的家屬,準備將這部遺稿整理出版,並當作蘇州建城二千五百週年的獻禮和對王謇先生的紀念。但最終出於種種原因,未克蕆事,延宕至今,整整三十年之久。後來,蘇州市方志辦副主任陳其弟先生和蘇州市政協夏冰先生,囑我儘量整理,刊發在《蘇州史志資料選輯》上,終因牽於俗務,衹整理發表了九篇而罷。我們深知,出版這樣一部著作絶非易事。去年年初,蒙蘇州博物館李軍先生作緣,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聯繫,不久就得到社方的答覆,慨然決定原大影印出版。這不僅使王謇先生的手澤化身百千,供我們後人緬想,其價值更在於保存了文獻的原始形態,便於研究和流通。誠是功德无量之舉!

  前面已經説過,《民國吳縣志校補》並非清稿本。但在當年發還家屬的稿本中尚見有《吳縣志藝文考八補正》一册,經核對後可以確認,乃是對原志《藝文考八》所作校補的清稿本。這裏即作爲附録。

  最後,我謹代表王謇先生的後人,向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慷慨出版此書,表達由衷的敬意!感謝李軍先生和責任編輯南江濤先生,爲促成此書的出版所付出的熱情與辛勞,以及陳其弟先生、夏冰先生十餘年來的不懈支持!


二○一四年八月十八日於姑蘇
王學雷謹識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新书推介:明清法制史料辑刊(第二编)

$
0
0



书  名:明清法制史料辑刊(第二编)(全七十二册)

编著者:高柯立 林荣 辑

定  价:25000元

ISBN:9787501353866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规格:精装  16开

 

明清法制史料辑刊(第二编)主要收录了刑案说帖类的法制史料文献,其中又分为三大类,一是成案类,主要包括《秋谳汇案》《秋谳必览》《广东刑事题奏存案》《定例成案合抄》《云南省刑案汇编》《驳案集成》等二十九种文献;二是说帖类,主要有《嘉庆年说帖》《说帖类编》《刑部说帖揭要》等十种文献;三是其他类文献三种——《南昌判牍偶存》《审看拟式》《明刑管见录》。

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在社会实践中对前代法律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它的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礼和法结合,共同维护社会稳定;设置重惩贪污官吏和对官吏监督的管理体制;充满人文关怀的司法体制。研究中国的法律传统,为我们审视现代的法律提供了多种角度。建设人文关怀的法律,才能具有恒久的价值。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新书推介:民国吴县志校补

$
0
0


书名:民国吴县志校补(全十二册)

编著者:曹允源等 编  王謇 校补

定价:7200.00元

ISBN:9787501354320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规格:精装  16开

 

民國《吳縣志》原名《吳長元三縣合志》,其《凡例》稱:“本志專載宣統三年以前事,原名《吳長元三縣合志》。今以二縣久已裁併,從現行方志制,更名曰《吳縣志》。”該志由曹允源、吳蔭培、蔣炳章、孔昭晉、張一麐及李根源任總纂,另設協纂七人,分纂十三人,總校、採訪主任各一人,採訪員七十七人,擔任具體工作,於一九一九年開始編纂。一九三一年總纂吳蔭培去世,修志局由張一麐主持,成立委員會,李根源、王謇等任委員,立即籌款校勘付印。經過不懈的努力,歷時十四載,成書八十卷,分訂四十册,終在一九三三年由蘇州文新公司承印出版。

民國《吳縣志》不僅在方志修撰史上算得上是一部傑作,更稱得上是一部“蘇州百科全書”。該志在資料的選擇、搜集、撰寫上,有以下幾點值得稱道:一、對歷代志書的記載進行羅列、對比,引用其他文獻及地區資料進行綜合考察,並注明出處,略加識斷,不僅給讀者提供了詳實的資料,還給予一定的啓發;二、修撰人員充實,機構完整,歷時長久,可靠性大大增强;三、修志人員的素質較高,都是當時蘇州地區才學優敏的飽學之士,大多具備史家所謂“才、學、識”三德的素養。他們各有專長,分工合理,密切合作,使該志從體例到內容井然有序,充實而完備。更可貴的是,編撰人員自身不僅掌握了大量的文獻知識信息,對文獻哂脣甘欤渲幸徊糠秩诉身體力行,親自跋山涉水,深入吳縣城郊四鄉,踏尋文物古跡,實地考察,掌握了許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從今人對明清史、蘇州地方史(包括社會經濟、地理沿革、人物、工商業、文化藝術等),以及考古(包括城市佈局、園林古建築、古跡等)等領域的諸多研究成果中不難發現,該志在其中的利用率及所起的多方面參考作用是相當顯著的。可以這麽認爲,如果没有這部志書,今天的研究很可能仍會感到十分不便,甚至依然停留在資料的搜求階段。

王謇(一八八八—一九六八),原名鼎,字培春,後改名謇,字佩諍,號瓠廬,晚號瓠叟,江蘇吳縣人。清光緒三十一年蘇州府元和縣附生,民國後入東吳大學,一九一五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先後師從沈修、黄摩西、金松岑、章太炎、吳梅諸師。歷任蘇州女子中學教務主任、吳縣教育局行政委員、吳縣修志局委員兼協纂、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編目部主任、振華女中副校長、國學章氏講席會講師。一九三七年後移居上海,任東吳、大同、震旦、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新书推介:百衲本二十四史

$
0
0


书名:百衲本五代史记

著者:[宋]欧阳修 撰

定价:100元

ISBN:9787501354122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规格:精装  16开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大约于景佑三年至皇佑五年的十八年间编成此书。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的列传,最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譬如将相大臣,凡专事一朝的在《臣传》,历事几朝的则列《杂传》;又如根据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等,头等的进《死节传》,次等的入《死事传》。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



书名:百衲本明史(全六册)

著者:[清]张廷玉 等撰

定价:780元

ISBN:9787501354184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规格:精装  16开

张廷玉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清康雍乾三朝元老,累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少保衔,后加太保衔,封三等伯。廷玉为人谨小慎微,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故雍正称其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深得雍正、乾隆倚重。曾任《明史》检修总裁官,一统完成全书。《明史·艺文志》4卷,由他监修主编。共收录明人撰著4000余种。分经、史、子、集四部,著录各书,均以作者姓名置于书名之上。少数书籍加有评语,是考明代文化学术重要参考目录。著有《传经堂集》、《澄怀园全集》等。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全书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元末朱元璋起兵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并兼及部分南明史事。其修纂时间长达九十余年,用力之勤,大大超过以前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但由于经历史无前例的满清“文字狱”,也存在不少曲笔隐讳和篡改不实之处。

 

“二十四史”上自《史记》,下迄《明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到清朝初年约四千余年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权威、最详细的史学作品。

清代最通行的“二十四史”,是乾隆年间刊行的“钦定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即“殿本”。殿本版式疏朗,刻印精良,但是校勘不够审慎,存在误字、衍字、缺字甚至是整段文字脱失的情况,而且,由于殿本的编纂官皆属御用史官,不得不为帝王所左右,史实记录上也有一些缺憾。晚清时,又出现了由各省官书局刊刻的局本,广为流传,但仍以殿本为依据,存在不少问题。

民国初年,张元济先生耗费巨资搜访宋元善本,通过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制版技术,历经十余年的努力,推出了影印版的“二十四史”。因各书底本多残缺不全,不得不通过许多版本相互参校、补缀而成,犹如僧侣之“百衲衣”,故名之曰“百衲本二十四史”。

百衲本二十四史的主要影印底本分别为:

1、史记。宋庆元黄善夫刻本。

2、汉书。宋景祐刻本。

3、后汉书。宋绍兴刻本配元覆宋本。

4、三国志。宋绍熙刻本配宋绍兴刻本。

5、晋书。宋刻本配其他宋本。

6、宋书。宋蜀刻大字本配宋刻元明递修本。

7、南齐书。宋蜀刻大字本。

8、梁书。宋蜀刻大字本配宋刻元明递修本。

9、陈书、宋蜀刻大字本。

10、魏书。宋蜀刻大字本。

11、北齐书。宋蜀刻大字本配宋刻元明递修本。

12、周书。宋蜀刻大字本配宋刻元明递修本。

13、隋书。元大德刻本。

14、南史。元大德刻本。

15、北史。元大德刻本。

16、旧唐书。宋绍兴刻本配明闻人铨覆宋本。

17、新唐书。宋嘉祐刻本配其他宋本。

18、旧五代史。原辑永乐大典有注本。

19、五代史记。宋庆元刻本。

20、宋史。元至正刻本配明成化刻本。

21、辽史。元至正刻本。

22、金史。元至正刻本配元覆刻本。

23、元史。明洪武刻本。

24、明史。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其中除《旧五代史》《元史》《明史》等数种以明清时的版本作为底本外,均以宋元版为主要底本。

百衲本对殿本、局本中的谬误有所匡正,对历史研究的功绩有目共睹,影响深巨,曾被史学界一致公认为“中国最佳全本正史”,是中国史学上的一座丰碑,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百衲本二十四史自问世以来,曾数次被影印出版,惜多为宣纸线装本,价格不菲,不便学者购藏利用;其余则以缩印本居多,其中质量较好的,当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商务印书馆的精装二十四册本,但年代既久,流传益少,已属罕见。为满足文史工作者的研究需求,也让更多的文史爱好者接触到百衲本二十四史,我社决定将之再度影印出版。本次影印,将每部正史单独制作,采取每页分上下双叶的形式印制,并为每部正史编制了分卷目录。需要说明的是,此次我社在编制目录时,为更好地反映百衲本原貌,尽可能地体现其与殿本、局本等其它系统传本的差异,原则上均依原书卷端著录,部分保留了原书中使用的简体字、俗体字及异体字等。对原书中有目无传或有传无目等情况,不予变动,仅对极个别处出现的明显衍、漏、误字等情况进行了修改。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新书推介:《删注楚辞》

$
0
0





书名:删注楚辞(一函二册)

编著者:明·张京元 撰

定价:980

ISBN9787501354344

出版时间:20148

规格:线装  16

 

张京元的《删注楚辞》成书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所谓删注,是删去王逸、朱熹两家的注文约十分之七,再加上一些自己的批注。张京元受明代后期解放思潮的影响,研究楚辞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不做遵用朱子之书说者,而是核者存之,谬者祛之,未备者补之,或辞意未惬,即出自大儒不难为之定正。他把王逸以来影响很大的讽谏说,朱熹以来影响更大的忠君爱国说置于一旁,对儒家文艺观进行否定,所以,焦竑称赞他令读者不主故常,而得作者之本旨,君诚独得其解,而非随人以为妍媸者已。浙江图书馆藏《删注楚辞》一书,为存世孤本,自《离骚》至《渔父》皆有朱墨批注,实钞录于戴震《屈原赋注》《屈赋通释》及汪梧鳯《屈赋音义》,大致而言,天头批注为《音义》,地脚批注为《通释》,而旁批为《屈原赋注》;然《离骚》分段亦钞录于天头。可谓一字不漏,惟未审为何人所钞。今据以四色彩印,宣纸线装,可令读者一窥原书风采。

《删注楚辭》者,明張京元之所作也。京元字思德,又字無始,泰興人,鵠舉之曾孫也。萬曆三十二年甲辰進士。授户部主事,擢江西參議僉事,選提學副使。幼有異秉,三齡即讀書成誦。及長,文辭敏贍,傾倒一時。書法尤精妙。所著别有《寒燈隨筆》一卷。事載《光緒泰興縣志》卷二十《人物志》。
是書顔曰張無始先生鴻飛閣删注楚辭鴻飛閣者,蓋張氏齋名,用孟浩然《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詩》杳冥雲外去,誰不羨鴻飛之意,喻超塵脱俗之想矣。首爲焦竑作於萬曆四十六年戊午及張氏作於同年端午《引首》。張氏乃焦竑晚輩,故焦序稱其爲年家子。謂張君無始侃直不羣,爲忌者所中,登第十五年,猶回翔郎署。間其爲此編,孰不謂爲如朱子之意?乃其指一歸之平淡,覈者存之,謬者祛之,未備者補之,或辭意未愜,即出自大儒,不難爲之定正,令讀者不主故常而得作者之本旨,君摘毜闷浣舛请S人以爲妍媸者已。是書雖同屬假此以自寓之作,而能客觀讀《楚辭》,乃一歸之平淡,則未失輕薄矣。
張氏《引首》則謂,參合諸家,偶爲删正,存者十三,削者十七,臆證者十一。略牋溦Z,冥契深情,以意逆志,俾覽觀者得之言外而已。是因舊注而存删之,所謂諸家,乃漢王逸《楚辭章句》、唐李善等《文選注》及洪氏《補注》、朱子《集注》而已,明以下皆未涉及。張又謂,夫《離騷》寫怨已盡淋漓,讀《九歌》,則瀟湘如畫;誦《九辯》,則魂斷秋空;驚采絶豔,信哉罕儔。至於《天問》之雜沓,《九章》、《遠遊》之重複,《卜居》、《漁父》意溦Z廬膚,即非魚目,寧屬夜光。此其論《楚辭》大較矣。張氏又以朱子刋定《楚辭》,憤惋忠眨⒆I雅變,則是驚鴻游龍,惜其無馴伏之態,而毛嬙西施,恨不爲曜德之短衣也,不亦固哉。是於朱子有所微意,亦可謂切理饜心之説矣。
《引首》之後爲删注楚辭目錄,不分卷,其序次爲:《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皆屈宋之作,漢人擬作悉删。末附史遷《屈原列傳》。又次爲舊本楚辭目錄,即王逸《楚辭章句目錄》也。又次爲朱子刋定楚辭目錄
張氏所據底本,與單行《章句》本多合,僅舉《離騷》一篇,則覩一斑而窺全豹,其餘亦可類知矣。如,揆余于,《補注》本無字,單行《章句》本有字。又,中洲之宿,《補注》本無字,單行《章句》本有字。又,昌被,《補注》本作猖披,單行《章句》本作昌被。又,荃不揆,《補注》本,單行《章句》作。又,余忍而,《補注》本無字,單行《章句》本有字。又,落蘂,《補注》本,單行《章句》本作。又,而流亡,《補注》本,單行《章句》本作。又,非余心,《補注》本,單行《章句》本作。又,駡余,《補注》本,單行《章句》本作。又,不余聽,《補注》本,單行《章句》本作。又,舉賢才,《補注》本無字,單行《章句》有字。又,修繩墨,《補注》本,單行《章句》本作。又,危死節,《補注》本無字,單行《章句》有字。又,㩜茹蕙,《補注》本l”,單行《章句》本作。又,未迫,《補注》本,單行《章句》本作。又,前戒,《補注》本,單行《章句》本作。又,率雲霓,《補注》本,單行《章句》本作。又,“吾遊,《補注》本“”作,單行《章句》本作“”。又,既邃,《補注》本下有字,單行《章句》無字。又,又何用,《補注》本下有字,單行《章句》無字。又,繽紛以,《補注》本,單行《章句》本作。又,從流,《補注》本從流流從,單行《章句》本作從流。又,以梁津,《補注》本使,單行《章句》本作。然或見異於單行《章句》本,而同於《補注》本、《文選》本者。如,扈江蘺,單行《章句》本、《補注》本,《文選》本作。又,杜蘅,《補注》本、單行《章句》本,《文選》本作。又,被服,單行《章句》本作被於,《補注》本作被服。或者皆異於《補注》本、單行《章句》本,如,既與予,《補注》本、單行《章句》是也。
張氏以《離騷》之題意,取《史記》離憂之義,然於其作時地皆無説,蓋文獻不足徵矣。以《九歌》之作,因舊説沅湘之間信鬼好祀,原見其祝辭鄙俚而改作之。然異於舊説者,謂是篇亦文人遊獻聊散懷耳,篇中求神語與時事絶不相涉。舊注牽合附會,一歸怨憤,何其狹也。其説大致得之。然屈原改定《九歌》,雖屬祀神,然不經意間,亦或寓其君臣離合之意,惟不可強加附會可矣。
張氏以《天問》作於原見放屏居,咄咄無聊,雜憶往古,隨筆詰問。其與楚先王祠堂壁畫無涉。舊謂其見宗廟圖畫而問焉,恐壁間未必畫此種種也。又謂似涉迂怪,實關至言。似以有寄託諷喻之意。又謂若曰人不足問,故呼天而問之。蓋憤激之詞也。又謂且其命辭樸拙,斷非漢以後人所能道者。蓋因或以《天問》爲漢以後僞作者而發也。又謂篇中雜沓參差,讀者費解,因隨其次,略爲條分詮解,以便觀覽。故其解《天問》分節:首節自篇首至曜靈安藏問天地日月星辰之事,内女歧、伯強二則不倫。二節不任禹何所成問鮌禹治水之事。三節康回其衍幾何問州谷方隅之事。四節崑崙何氣通焉問崑崙門户。五節焉有石林烏焉解羽雜問怪異物事。六節禹之力死分竟地問禹啓事,多不可解。七節帝降夷羿而鮌疾脩盈問羿浞事,雜以鮌禹。八節白蜺嬰茀四問,問王子僑事。九節蓱號起雨三問,雜問。十節釋舟陵行而親以逢殆問少康滅澆事。十一節{“湯何殛焉問夏商征伐事。十二節舜閔在家後嗣而逢長雜問。十三節眩弟並危二問,雜問不次。十四節成湯東巡夫誰使挑之問湯尹事。十五節會鼂爭盟何罰何祐問武王伐紂及昭穆幽王事,言天命無常也。十六節齊桓箕子佯狂問紂事。十七節稷維何所急問天生后稷及武王伐紂事。十八節伯林至篇末。雜問不次。案:其分節惟首節得之,餘皆失之。《天問》分三大節,首節問天,二節至五節,是問地,當連及地之志怪也。六節至十八節是問人事,依夏商周三代之次:禹之力黎服大説,是問夏。舜閔夫誰使挑之,是問商。會鼂何所急,是問周。伯林雉經至篇末,是問春秋雜事。
張氏以爲,屈原既放,時爲憤辭,先後集之,偶得《九章》,非有所取義也。語意重複,亦《離騷》之蛇足耳。《惜誦》以篇二字命題,謂見楚國將亡,痛惜在心,誦言在口之意。以《涉江》爲原放於江南,故涉江作此。以《哀郢》爲原既去國,還顧郢都,念其將亡而哀之也。以原以仲春去國,今且孟夏矣,悵焉戀國,爰賦《懷沙》此篇。以《抽思》次《懷沙》後,徂夏而秋,抽其悲思也。不以爲絶筆。以《思美人》之美人,謂指懷王也。以《惜往日》爲追惜往日曾見信用,不意遭讒被放。篇中故實皆典湥槐刈。亦不以爲絶命辭。以江南多橘,偶感而作《橘頌》,而不明作時。以《悲回風》自春而夏而秋,此又溯朔風而悲也。則亦以爲作於秋。復以原既見放,慼慼靡騁,爰賦《遠遊》,託志冲舉,已見《離騷》,復廣而申之云爾。以《卜居》、《漁父》二篇語義太膚,疑是僞作,姑存之。以《九辯》一篇,從焦竑之説,非玉閔師之作,謂篇中語氣,類自傷者,當出屈原自作,讀者辯焉。案:此説誤矣。《九辯》但悲貧士失職而志不平,與《離騷》服清白以死直,格調自是不同。以《招魂》爲宋玉所作,謂古者人死,則持其衣升屋而招之,此必原初死時,玉所爲招辭也。舊謂作於生時,冀其感悟懷王,恐不可解。篇中備稱飮食居處、房帷聲伎之樂,豐辭蔚采,文則有餘,略不及冥途之苦。何不導以往生之樂?無一語令人鼻酸,招固如是乎?案:人之死已不可復生,而招之以往樂境,不復冀其若生時之苦,亦人之常情耳。又何必復以冥界之苦,以恐懼死者之魂魄,令其迫促無所之耶?又以《大招》摹擬《招魂》,體式略同,而寒儉迫促,於義無取。然亦楚人之辭,姑存之卷末云。案:其説是也。《大招》篇中已羼入漢世習語,不當爲景差所作。
張氏《楚辭》注,以删取王逸者居多。特舉其要者,如,《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注:朕,我也。皇,美也。伯庸,原父字也。又,攝提貞句注:太歲在寅曰攝提。貞,正也。孟,始也。正月爲陬。庚寅,日也。又,名余曰句注:言正平可法則者莫過于天,養物均調者莫神于地,父伯庸于初生時名我爲平以法天,字我爲原以法地。高平曰原。又,朝搴阰句注:搴,取也。阰,山名。攬,采也。草經冬不死曰宿莽。又,九畹注:十二畝爲畹。又,貪婪注:愛財曰貪,愛食曰婪。又,注:憑,滿也,楚人名滿曰憑。又,忳鬱邑注:忳,自念貌。侘傺,失志貌。又,攘詬注:攘,除也。詬,耻也。又,椒丘注:土髙四墮曰椒丘。又,陸離注:猶參差,忻病又,就重華句注:謂己所言皆依前聖所法,喟然歷數作爲此詞,欲渡沅湘就舜而陳之。又,瞻前而顧後注:言前觀湯武之興,後視桀紂之亡,足以觀察民心。又,耿吾既得此中正注:備述歷代興亡,陳辭於重華,明己得中正之道,精合真人,當乘雲駕龍,神遊六合。以下多寓言。又,豈珵美之能當注:言楚人服艾棄蘭,草木之香臭猶不能别豈當知玉之美惡?《雲中君》周章注:周章猶周流,言雲神往來無定也。《湘夫人》遺余褋注:褋,䄡襦也。《天問》三合注:天地人也。又,角宿注:角,東方之宿。《惜誦》言與行二句注:言己之事君,言行相孚,情貌相副,無變易孔。《哀郢》夏首注:夏水口也。《悲回風》逖逖注:欲利貌。
張氏或綜合舊注之意,雖自造之詞,然其意旨仍舊也。如,《離騷》帝高陽句注:楚子熊繹,顓頊之後,屈原楚公族。又,朝飮木蘭四句注:言己飮露餐英,美好簡練,雖饑餓何傷。又,既替余二句注:言既以帶幸姀U,又重結芳茝,相左明矣。又,延佇注:延佇,長立望貌。又,駡余注:女嬃駡原曰:鮌以婞直自用,不順堯命,殛于羽山,比原好爲姱節,世方惡草盈廷,原獨離棄而佩服芳潔,不承君意,亦將遇害也。又,不量鑿而正枘注:言方正之士,與世鑿枘,前輩身爲菹醢者多矣。又,蜷局顧而不行注:屈原意欲高飛遠舉,周天币地,忽望楚國,僕馬悲戀,終不忍去,寧赴汨羅而已。案:大致取王注,而末句寧赴汨羅而已乃自造之詞。《東皇太一》上皇注:即東皇也。又,玉珥注:珥,劒鐔也。《雲中君》靈連蜷注:連蜷,委蛇貌。案:王逸注:連蜷,巫迎神導引貌也。其意實同。《天問》延年不死注:延年之術何時而了。案:王逸注:言仙人稟命不死,其壽獨何所窮止也。其意實同。《思美人》末節注:薜荔不可求,芙蓉不可采,高不能登天,下不能入淵,進退狐疑,舍彭咸其何從哉?案:舊注此節皆極簡略,張氏撮其意爲解矣。

張氏或因洪氏《補注》。如,《湘夫人》目眇眇注:眇眇,渺茫之意。舊注好也,非。案:洪氏《補注》:眇眇,微貌。言神之降,望而不見,使我愁也。蓋因洪氏爲説,是也。《文選思玄賦》風眇眇兮震余旟,李善注:眇眇,遠貌。亦猶微茫之意。《悲回風》路眇眇之默默,王注:郢道遼遠,居僻陋也。又曰穆眇眇之無垠兮,王注:天與地合,無垠形也。《九懷蓄英》微霜兮眇眇,王注:霜凝微薄,寒深酷也。《七諫怨世》安眇眇而無所歸薄,王注:東西眇眇,無所歸附也。《哀命》日眇眇而既遠,王注:言雖行遠,不失清白之節也。
張氏或因朱子《集注》。如,《離騷》相羊注:即徜徉。案:朱子《集注》引《玉篇》作忀徉。徜、忀同。又,飄風屯數句注:總言風雲擁護,御空而行,舊注以飄風、雲霓喻小人。非也。案:朱子云:望舒、飛廉、鸞鳳、雷師、飄風、雲霓,但言神靈爲之擁䕶服役,以見其仗衞威儀之盛耳,初無善惡之分也。舊注曲爲之説,以月爲清白之臣,風爲號令之象,鸞鳳爲明智之士,而雷獨以震驚百里之故使爲諸侯,皆無義理。至以飄風雲霓爲小人,則夫《卷阿》之言飄風自南,《孟子》之言民望湯武如雲霓者,皆爲小人之象也耶?又,覽椒蘭注:椒蘭俱變,何况他草?舊注蘭指子蘭,椒指子椒。似杜撰。案:朱子云:此辭之例,以香草比君子,王逸之言是矣。然屈子以世亂俗衰,人多變節,故自前章蘭芷不芳之後,乃更歎其化爲惡物。至於此章遂深責椒蘭之不可恃,以爲誅首,而揭車江離亦以次而書罪焉。蓋其所感益以深矣,初非以爲實有是人,而以椒蘭爲名字者也。而史遷作《屈原傳》乃有令尹子蘭之説,班氏《古今人表》又有令尹子椒之名。既因此章之語而失之。使此詞首尾横斷,意思不活。王逸因之又訛以爲司馬子蘭、大夫子椒,而不復記其香草臭物之論。流誤千載,遂無一人覺其非者,甚可歎也。使其果然,則又當有子車、子離、子榝之儔,蓋不知其幾人矣。是二解顯據朱子爲説矣。

張氏或因舊注而别造新義。如,《離騷》夏桀堂違注:違背天理。案:據宋儒理學爲解。又,無女注:女,美人也,喻君子,即下宓妃是也。案:王逸、洪氏以女爲喻臣,五臣、朱子以女爲神女,喻賢君。張氏皆棄之不用矣。又,其離合注:不定貌。案:離合,舊皆未注。又,靈氛既告注:言靈氛告己去楚,今時世如此,己將行矣。案:王逸但云去君而遠行,未嘗言去楚矣。洪氏云:靈氛告以吉占,巫咸告以吉故,而此獨曰靈氛者,初疑靈氛之言,復要巫咸,巫咸與百神無異詞,則靈氛之占占印H辉淌緡L去也,設詞以自寬耳。蓋張氏以靈氛之占勸原去楚,巫咸之告留止待時,而原審時度世,以爲巫咸之告必無望,故從氛以去楚。是棄舊注而别創義矣。《東皇太一》靈偃蹇注:偃蹇,舒徐貌。案:王逸注:偃蹇,舞貌。洪氏云:委曲貌,一曰忻病朱注:美貌。皆棄之不取矣。《湘君》沛吾注:沛,順流貌。案:王逸注:沛,行貎。蓋沛本訓水疾流貌,引申爲疾行也。《惜誦》鮌功用注:言子不見信於父,臣不見信於君。《楚辭》每引鮌爲言,想雖自用罔功,亦是剛直不阿時之人耳。案:王逸注:鮌,堯臣也。言鮌行婞很勁直,恣心自用,不知厭足,故殛之羽山,治水之功以不成也。屈原履行忠直,終不回曲,猶鮌婞很,終獲罪罰。洪氏《補注》曰:申生之孝,未免陷父於不義。鮌績用不成,殛於羽山。屈原舉以自比者,申生之用心善矣,而不見知於君父,其事有相似者。鯀以婞直忘身,知剛而不知義,亦君子之所戒也。則以鮌爲小人,與張説異矣。
張氏或駁斥舊説而别爲新解。如,《離騷》篇末云:篇中秋菊之落英,説者謂菊花不落,引《詩》訪予落止,注云:落,始也。始英,蓋菊之初開者。夫落花、落葉,乃草木通稱。辭人琢句,惟工豔采,又非神農嘗百草,何必一一辬其性體哉?村學究管窺一字,詫爲格物,往往類此。以爲宋人解爲始,純屬多事矣。《湘君》駕飛龍二句注:言湘君駕飛龍,道洞庭而來也。舊注非。案:其説是也。王逸注:屈原思神略畢,意念楚國,願駕飛龍北行,亟還歸故居也。言己欲価埗鴼w,不敢隨從大道,願轉江湖之側委曲之徑,欲急至也。是繳繞附會之説。《少司命》悲莫悲兮二句注:言神肯來格,方樂相知,而倏忽風雲,又悲别離也。但生别離、新相知,非祀神語。逸注謂屈原自傷,尤不相屬。案:其説雖是。然逸注復云:人居世間,悲哀莫痛與妻子生别離,天下之樂,莫樂於男女始相知之時。屈原言己無新相知之樂而有生别離之憂也。蓋不經意間,觸景生情,則有以致之矣。
張氏或於難解處,則付之闕如。如,《天問》:何啓惟憂,而能拘是達?皆歸射鞠,而無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此三問注:舊注未通。又,厥萌在初,何所意焉?注云:無謂。又,該秉季德,厥父是臧。注:舊注指湯,無謂。
張氏文字考異或注音則取洪興祖説。如,《離騷》追曲注:追,古隨字。又,能周注:一作同。又,注:古乘字。又,注:口瓜切。案:洪音苦瓜切。口、苦同見母。又,顑頷注:顑,苦感切。頷,户感切,又,女嬃注:嬃音須。又,注:音大。《惜誦》贅肬注:肬音尤。又,無杭注:與航同。或者亦自爲之者。如,《離騷》以離尤注:離,去聲。又,注:音衮。《東皇太一》注:一作桴。《遠遊》怊惝怳注:怊音超,惝音敞,怳,吁往切。案:洪氏:怊音超。惝,昌兩切。怳,詡往切。實同,反切用字異耳。

張氏删節舊注,引文或有脱誤。如,《離騷》百畮注:三百四十步爲畮。案:三,當作二。字之訛也。又,鞿羈注:碓诳谠豁Z,絡頭曰羈。案:絡頭上脱字。或者删剪不當,致失原旨。如,《離騷》後悔遁而有他注:言懷王始信任己,後用讒中,悔有他志。案王逸舊注:言懷王始信任己,與我平議國政,後用讒言,中道悔恨,隱匿其情,而有他志也。後用讒中者,本於後用讒言中道悔恨。中,中道也,非中傷之意。其所爲新解,或爲悠謬之説。如,《離騷》鳳皇既受詒注:鳳皇即比娀女。案:非是。鳳皇是高辛氏求簡狄所遣媒使也。又,篇末云:篇中啓《九辯》與《九歌》,焦太史謂即後《九辯》、《九歌》是也。啓字,當屬虛字。因指《九辯》語似自傷,必謂原作無疑。愚謂《九辯》即出原手,恐未必作於《離騷》之先,且上下句文義不屬,故仍依逸注併存此。此説俟讀者詳焉。案:非是。《九辯》非原所作,出於玉手,叔師之説當不易。又云:《離騷》原不用韻,強叶者非。案:《離騷》乃韻文,與三百篇合,皆古韻也。其不協者,古今音不同故矣。強叶者,固不知古今音之變,而謂不用韻者,益知其非知音之選矣。《湘君》夷猶注:自得貌。案:王逸注:夷猶,猶豫也。唐、宋以後皆無異義。夷猶,即猶豫之變體。訓自得無據。《湘夫人》鳥何萃二句注:湘中荒凉景色,舊注俱非。案:王逸注:夫鳥當集木巔而言草中,罾當在水中而言木上,以喻所願不得失其所也。自是確詁不易。湘中景色,豈有顛倒如此者耶?《山鬼》然疑作注:然疑,時然疑思也。案:非是。然者,是也。疑者,非也。然疑作,謂是耶非耶,不能遽决也。王逸注:言懐王有思我時,然讒言妄作,故令狐疑也。亦非。《天問》: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禮天下,又使至代之?注云:泛言。案:此非泛言。至,猶下初湯臣摯,謂伊尹也,其與殷湯爲異姓。言伊尹代太甲攝行商政之事。馬其昶《屈賦微》:此言伊尹放太甲事也。是也。摯、至,古字通用。《書西伯戡黎》大命不摯,《史記殷本紀》作大命胡不至。《孟子萬章》上: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復歸于亳。趙注:太甲,太丁子也。伊尹以其顛覆典刑,放之於桐邑。治而改過,以聽伊尹之教訓己,故復得歸之於亳,反天子之位也。《殷本紀》: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迺迎帝太甲而授之政。此屈子所問事,故下承云初湯臣摯,後兹承輔。何卒官湯,尊食宗緒也。《悲回風》魚葺鱗二句注:亂世景象如此,舊注非。案:王逸注:言恤~張其鬐尾,葺累其鱗,則蛟龍隱其文章而避之也。言俗人朋黨恣口舌,則賢者亦伏匿而深藏也。實亦亂世景象,其何非之有?
張氏《删注》,偶或見羼入他人所説。如,《少司命》夫人兮二句注:逸注、《選》注皆謂凡人自有子孫,司命何爲握其年命,用心愁苦。《删注》則謂凡人各有所歡,巫者獨以迎神勞苦。皆屬牽強,且上下略不相貫。疑是錯簡,如下文衝風起兮二句之類。案:其稱删注云云,非出張氏原書,抑門人毛湛所增益者耶?已不可考矣。
是書自《離騷》至《漁父》皆有朱墨批注,實鈔錄於戴震《屈原賦注》、《屈賦通釋》及汪梧鳯《屈賦音義》,大致而言,天頭批注爲《音義》,地脚批注爲《通釋》,而旁批爲《屈原賦注》;然《離騷》分段亦鈔錄於天頭。可謂一字不漏,惟未審爲何人所鈔。是書爲傳世孤本,今藏於浙江圖書館。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新书推介:万历金华府志

$
0
0


书名:万历金华府志(一函十二册)

纂修:王懋德

整理:金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定价:4800元

ISBN:9787501352487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规格:线装  16开

金华市现存明代纂修方志两部,即《成化金华府志》和《万历金华府志》。后者十二册三十卷,较成化志内容更加丰富,记录更有深度。本志致力于描述明朝金华实况,客观记录地方文化和思想,历来是后人研究金华历史的重要文献。此次影印,以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所藏《万历金华府志》相互配补而成,是目前最完善的一个本子,必将有益于金华史志的研究。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新影印百衲本《史记》内页,应博友要求上几张!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稀见方志丛刊》总目录

$
0
0

總目録

第一册

[康熙]遵化志略一卷清·周體觀纂抄本  一

[民國]重訂清苑新志六卷(缺一卷)(卷二—四)佚名纂稿本一三一

第二册

[民國]重訂清苑新志六卷(缺一卷)(卷四—六)佚名纂稿本一

第三册

滿城縣志料十四卷首一卷佚名輯抄本一

獻縣鄉土志書清·佚名编抄本四七七

第四册

[民國]安平志稿不分卷(一)張培紀等纂修稿本一

第五册

[民國]安平志稿不分卷(二)張培紀等纂修稿本一

[民國]安平縣志稿(一)張培紀等纂修稿本三○九

第六册

[民國]安平縣志稿(二)張培紀等纂修稿本一

第七册

[民國]安平縣志稿(三)張培紀等纂修稿本一

第八册

[民國]邯鄲縣志料六卷(缺二卷)王琴堂李世昌纂修稿本一

[民國]徐溝縣志不分卷(一)劉文炳纂修稿本  三八七

第九册

[民國]徐溝縣志不分卷(二)劉文炳纂修稿本一

第十册

[民國]徐溝縣志不分卷(三)劉文炳纂修稿本一

第十一册

[民國]徐溝縣志不分卷(四)劉文炳纂修稿本一

第十二册

[乾隆]天鎮縣志八卷清·胡元朗纂修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一

第十三册

[光緒]天鎮縣志四卷首一卷清·洪汝霖等纂修稿本一

第十四册

奉天新志略一卷清·壽鵬飛纂修稿本一

奉天備志五卷(存三卷)吳廷燮纂修易培基校稿本四七

第十五册

[光緒]開原縣志清·保清修羅寶書纂抄本一

[宣統]安圖縣志六卷首一卷(卷首—一)清·劉建封吳元瑞纂修稿本四○一

第十六册

[宣統]安圖縣志六卷首一卷(卷二—六)清·劉建封吳元瑞纂修稿本一

第十七册

涇陽鄉土志三卷清·佚名纂抄稿本一

[乾隆]大荔縣志十六卷首一卷(卷首—六)清·沈應俞修葉超懋纂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二○五

第十八册

[乾隆]大荔縣志十六卷首一卷(卷七—十六)清·沈應俞修葉超懋纂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一

[民國]朝邑新志十卷朝邑鄉土志一卷(新志卷一—二)張明善纂修稿本三七七

第十九册

[民國]朝邑新志十卷朝邑鄉土志一卷(新志卷三—七)張明善纂修稿本一

第二十册

[民國]朝邑新志十卷朝邑鄉土志一卷(新志卷八—九)張明善纂修稿本一

第二十一册

[民國]朝邑新志十卷朝邑鄉土志一卷(新志卷十—鄉土志)張明善纂修稿本一

[順治]重修郃陽縣志七卷清·葉子循纂修清順治十年(1653)刻本三四九

第二十二册

[康熙]重修鳳翔府志五卷(卷一—四)清·王江宗纂輯朱琦續修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一

第二十三册

[康熙]重修鳳翔府志五卷(卷五)清·王江宗纂輯朱琦續修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一

[康熙]延綏鎮志八卷(卷一—卷二之三)清·譚吉聰等纂修清光緒七年(1881)增補康熙本二八九

第二十四册

[康熙]延綏鎮志八卷(卷二之四—卷四)清·譚吉聰等纂修清光緒七年(1881)增補康熙本一

第二十五册

[康熙]延綏鎮志八卷(卷五—八)清·譚吉聰等纂修清光緒七年(1881)增補康熙本一

第二十六册

榆林府志辨訛一卷清·楊江撰清咸豐七年(1857)刻本一

定邊縣鄉土志三卷清·吳命新修賀廷瑞纂抄本五九

沔縣鄉土志一卷清·王聲揚編稿本一四七

[光緒]金縣新志清·佚名纂抄本二四一

[宣統]新疆通志不分卷(一)清·佚名纂稿本四四七

第二十七册

[宣統]新疆通志不分卷(二)清·佚名纂稿本一

寧津縣志料四卷佚名纂稿本一八三

第二十八册

臨朐縣鄉土志四卷清·佚名纂抄本一

增修蓬萊縣志二卷蓬萊縣志館纂稿本三七三

第二十九册

蓬萊地理志稿一卷蓬萊縣志館纂稿本一

曲阜縣鄉土志清·佚名編抄本二六五

江蘇文徵不分卷(一)陳詒紱纂修稿本三六一

第三十册

江蘇文徵不分卷(二)陳詒紱纂修稿本一

第三十一册

江蘇文徵不分卷(三)陳詒紱纂修稿本一

第三十二册

江蘇文徵不分卷(四)陳詒紱纂修稿本一

第三十三册

江蘇藝文志不分卷(經一—四)佚名纂稿本一

第三十四册

江蘇藝文志不分卷(經五—七)佚名纂稿本一

第三十五册

江蘇藝文志不分卷(經八—十一)佚名纂稿本一

第三十六册

江蘇藝文志不分卷(史一—三)佚名纂稿本一

第三十七册

江蘇藝文志不分卷(史四—八)佚名纂稿本一

第三十八册

江蘇藝文志不分卷(史九—十三)佚名纂稿本一

第三十九册

江蘇藝文志不分卷(史十四—十七)佚名纂稿本一

第四十册

江蘇藝文志不分卷(史十八—二十一)佚名纂稿本一

第四十一册

江蘇通志藝文志不分卷(一)陳詒紱纂修稿本一

第四十二册

江蘇通志藝文志不分卷(二)陳詒紱纂修稿本一

第四十三册

江蘇通志藝文志不分卷(三)陳詒紱纂修稿本一

江蘇通志徵訪稿不分卷(一)陳漢章等纂修稿本三○三

第四十四册

江蘇通志徵訪稿不分卷(二)陳漢章等纂修稿本一

江蘇通志稿·實業外交山川志金鉽纂修稿本二九一

第四十五册

棠志拾遺不分卷張官倬纂稿本一

江陰藝文志四卷清·何震彝撰稿本二三三

江蘇通志局興化徵訪稿二卷顧碩纂稿本三一三

第四十六册

續纂泰州志三十四卷(卷一—十九)佚名纂稿本一

第四十七册

續纂泰州志三十四卷(卷二十—三十四)佚名纂稿本一

第四十八册

續修江蘇通志泰縣徵訪册朱學曾胡維藩纂修稿本一

泰興縣志續十二卷首一卷(卷首—九)金蘅意纂修稿本二六七

第四十九册

泰興縣志續十二卷首一卷(卷十—十二)金蘅意纂修稿本一

泰興縣志補八卷泰興縣志校六卷(補卷一—八)佚名纂稿本一一七

第五十册

泰興縣志補八卷泰興縣志校六卷(校卷一—六)佚名纂稿本一

南通州人物志不分卷佚名纂稿本  二四七

南通人物志採訪稿佚名纂稿本  三○七

[道光]江南直隸通州志(存七卷) (卷一、卷三)清·顧鴻修李琪楊廷撰纂清道光刻本三二九

第五十一册

[道光]江南直隸通州志(存七卷)(卷四、卷六—卷七、卷十)清·顧鴻修李琪楊廷撰纂清道光刻本一

第五十二册

[道光]江南直隸通州志(存七卷)(卷十七)清·顧鴻修李琪楊廷撰纂清道光刻本一

直隸通州志續編不分卷清·佚名纂稿本一七一

江蘇通州志稿十卷附録一卷(卷一—三)金鉽纂修稿本二九三

第五十三册

江蘇通州志稿十卷附録一卷(卷四—七)金鉽纂修稿本一

第五十四册

江蘇通州志稿十卷附録一卷(卷八—附録)金鉽纂修稿本一

第五十五册

南通縣圖志二十六卷(缺六卷)范鎧纂修抄稿本一

第五十六册

南通縣圖志二十六卷(缺十卷)(卷一—六)張詧等纂修稿本一

第五十七册

南通縣圖志二十六卷(缺十卷)(卷九—二十六)張詧等纂修稿本一

第五十八册

南通縣金沙市自治史草編吳璜纂修稿本一

第五十九册

[順治]海門縣志八卷(缺二卷)清·莊泰弘修李兆星纂清順治十三年(1656)刻本一

[萬曆]如皋縣志八卷(缺二卷)(卷三)明·李廷材等修呂克孝等纂明萬曆刻清順治增補本三八九

第六十册

[萬曆]如皋縣志八卷(缺二卷)(卷四—八)明·李廷材等修呂克孝等纂明萬曆刻清順治增補本一

第六十一册

海州文獻録十六卷清·許喬林纂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一

第六十二册

湖州志書稿人物傳不分卷佚名纂稿本一

孝豐縣志十卷首一卷清·劉濬纂修稿本六三

忠義鄉志稿(一)清·吳文江等纂修稿本一九七

第六十三册

忠義鄉志稿(二)清·吳文江等纂修稿本一

第六十四册

永康藝文志書目提要一卷清·佚名撰稿本一

含山縣鄉土志不分卷清·任壽彭纂修稿本八五

[康熙]蕭縣志十二卷(缺二卷)(卷一—三)清·閻允吉等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三二三

第六十五册

[康熙]蕭縣志十二卷(缺二卷)(卷四—十二)清·閻允吉等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一

第六十六册

黟縣鄉土志佚名編抄本一

德化備志不分卷李盛鐸纂修稿本九七

[康熙]樂平縣志十六卷首一卷(卷首—五)清·宋良翰楊光祚等纂修康熙二十年(1681)刻本一四七

第六十七册

[康熙]樂平縣志十六卷首一卷(卷六—十三)清·宋良翰楊光祚等纂修康熙二十年(1681)刻本一

第六十八册

[康熙]樂平縣志十六卷首一卷(卷十四—十六)清·宋良翰楊光祚等纂修康熙二十年(1681)刻本一

[乾隆]靖安縣志十卷首一卷(卷首—四)清·朱堂纂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李紀增刻本三九七

第六十九册

[乾隆]靖安縣志十卷首一卷(卷五—十)清·朱堂纂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李紀增刻本一

第七十册

[道光]會昌縣志三十二卷(卷一—二十)清·蔣啓敭纂修清道光六年(1826)刻本一

第七十一册

[道光]會昌縣志三十二卷(卷二十一—三十)清·蔣啓敭纂修清道光六年(1826)刻本一

第七十二册

[道光]會昌縣志三十二卷(卷三十一—三十二)清·蔣啓敭纂修清道光六年(1826)刻本一

長樂六里志十二卷李永選纂稿本四○一

第七十三册

[萬曆]彰德府續志三卷明·常存仁修郭樸纂明萬曆九年(1581)刻本一

第七十四册

[康熙]扶溝縣志四卷(卷一—二)清·趙如恒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一

第七十五册

[康熙]扶溝縣志四卷(卷三—四)清·趙如恒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一

第七十六册

[順治]蘄水縣志二十六卷(卷一—十三)清·劉佑修清順治十四年(1657)刻本一

第七十七册

[順治]蘄水縣志二十六卷(卷十四—二十六)清·劉佑修清順治十四年(1657)刻本一

第七十八册

[康熙]蘄水縣續志四卷清·李振宗纂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一

花縣鄉土志不分卷清·利璋編抄本四二五

第七十九册

曲江鄉土志清·梁朝俊等編輯抄本一

連平州鄉土志一卷清·謝錫善編抄本一八三

和平縣鄉土志一卷清·佚名編抄本二七五

惠來縣鄉土志清·吳蘭編抄本四一一

第八十册

香山縣鄉土志十五卷佚名編抄本一

第八十一册

開平縣鄉土志清·張啓琛編抄本一

瓊山鄉土志三卷清·張廷標編抄本三八五

第八十二册

陽江鄉土志不分卷清·佚名編稿本一

電白縣鄉土志四卷佚名編抄本二○五

高要縣鄉土志潘文錦編抄本四二七

第八十三册

新興縣鄉土志清·顧雲龍編抄本一

四川各縣水利志長編不分卷馮雄輯稿本二九五

第八十四册

四川各縣水利志長編不分卷(二)馮雄輯稿本一

四川各縣藝文志長編不分卷(一)馮雄纂修稿本二二三

第八十五册

四川各縣藝文志長編不分卷(二)馮雄纂修稿本一

第八十六册

都江堰志不分卷馮雄編稿本一

第八十七册

[乾隆]九姓司志二卷清·任啓烈纂修清乾隆刻本一

[嘉慶]青神縣志五十四卷(卷一—三十四)清·顔謹修清嘉慶二十年(1815)刻本二五七

第八十八册

[嘉慶]青神縣志五十四卷(卷三十五—五十四)清·顔謹修清嘉慶二十年(1815)刻本一

續遵義府志三十五卷(缺三卷)(卷一—四)周恭壽修楊恩元趙愷纂稿本二七九

第八十九册

續遵義府志三十五卷(缺三卷)(卷五—七上)周恭壽修楊恩元趙愷纂稿本一

第九十册

續遵義府志三十五卷(缺三卷)(卷七中—十一)周恭壽修楊恩元趙愷纂稿本一

第九十一册

續遵義府志三十五卷(缺三卷)(卷十二—十五)周恭壽修楊恩元趙愷纂稿本一

第九十二册

續遵義府志三十五卷(缺三卷)(卷十七—二十下)周恭壽修楊恩元趙愷纂稿本一

第九十三册

續遵義府志三十五卷(缺三卷)(卷二十一—二十三)周恭壽修楊恩元趙愷纂稿本一

第九十四册

續遵義府志三十五卷(缺三卷)(卷二十四—二十八)周恭壽修楊恩元趙愷纂稿本一

第九十五册

續遵義府志三十五卷(缺三卷)(卷二十九—三十三上)周恭壽修楊恩元趙愷纂稿本一

第九十六册

續遵義府志三十五卷(缺三卷)(卷三十三下—三十五)周恭壽修楊恩元趙愷纂稿本一

第九十七册

[乾隆]易門縣志十二卷清·素爾方阿修董良材纂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一

第九十八册

中國地方志不分卷(一)李九華纂修稿本一

第九十九册

中國地方志不分卷(二)李九華纂修稿本一

第一百册

中國地方志不分卷(三)李九華纂修稿本一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新书推介:百衲本汉书

$
0
0



书名:百衲本汉书(全二册)

著者:[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

定价:300.00元

ISBN:9787501354191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规格:精装  16开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字孟坚,汉扶风安陵人。史学家班彪之子,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的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主要作品为《汉书》,撰有《白虎通德论》,征讨匈奴时为中护军,后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颜师古名籀,字师古,以字行。琅邪临沂人,后迁京兆万年。初唐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史学家。颜师古是颜之推孙,父为颜思鲁。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3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