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文献影印
Viewing all 3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转载]新书推介:历代伦理学文献辑刊

$
0
0


书名:历代伦理学文献辑刊(全三十四册)

编著者:吴 平 叶宪允 张艺缤 编

定价:22000.00元

ISBN:9787501356119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规格:精装 16开

    本书收录了与伦理学相关的文献共97种,按照文献内容大致分为宗教伦理、伦理学思想、家训、修身等几个部分,一共34册。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有关伦理学的研究现状,书后附有伦理学研究著作及论文。

 

总目録
第一册
乐善録二卷 (宋)李昌龄撰清乾隆重订《稗海》本 一
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 (宋)孙复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粤东书局刊
《通志堂经解》本 七九
横浦心传録三卷 (宋)张九成撰 民国十四年(1925)清绮斋影印本 四四九
第二册
南轩文集四十四卷(卷八—二十三) (宋)张栻撰 清咸丰四年(1854)绵邑南轩祠重刊本 一
第三册
南轩文集四十四卷(卷二十四—四十四) (宋)张栻撰 清咸丰四年(1854)绵邑南轩祠重刊本 一
第四册
自警编九卷(卷一—五) (宋)赵善璙撰 高丽刊本 一
第五册
自警编九卷(卷六—九) (宋)赵善璙撰 高丽刊本 一
第六册
家训笔録一卷 (宋)赵鼎撰 清光绪八年(1882)乐道斋仿万卷楼刊《函海》本 一
义门郑氏家仪一卷 (元)郑泳撰 民国十三年(1924)永康胡氏梦选廔刊《续金华丛书》本 一五
庞氏家训一卷 (明)庞尚鹏撰 清道光三十年(1850)南海伍氏粤雅堂文字欢娱室刊本一一三
杨忠愍公传家宝训全集一卷 (明)杨继盛撰 清光绪元年(1875)浙湖最乐斋善书坊刊本 一四五
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训简注一卷 (明)袁了凡撰 民国三十二年(1943)北京京华印书局排印本 二二五
孝友堂家规一卷 (清)孙奇逢撰 清光绪五年(1879)定州王氏谦德堂刊《畿辅丛书》本 三一九
孝友堂家训一卷 (清)孙奇逢撰 清光绪五年(1879)定州王氏谦德堂刊《畿辅丛书》本 三三三
小学集解六卷 (明)吴讷集解 清同治八年(1869)江苏书局刊本 三六五
第七册
曾文正公家训二卷 (清)曾国藩撰 清光绪刊本 一
求可堂家训一卷 (清)廖冀亨撰 清光绪永定廖氏刊《求可堂两世遗书》本 二三九
治家格言绎义二卷 (清)戴翊清撰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有福读书堂丛刻四种》本 二四三
甘氏家训二卷 (清)甘树椿撰 民国十三年(1924)甘鹏运崇雅堂排印《花隐老人遗著》本 三三三
资敬堂家训二卷 (清)王师晋撰 (民国)王大隆校 民国二十五年(1936)王大隆排印本四〇七
朱氏传家令范 朱惟恭编 民国十二年(1923)南汇朱氏排印本 四四七
第八册
先贤格言不分卷 (清)商诗垣辑 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民国十年(1921)重印本 一
吉祥録一卷 (清)邬宝珍撰 民国九年(1920)刊《邬氏丛书》本 二六五
居仁日览不分卷 (清)阮忠枢辑 民国石印本 三〇一
第九册
遗训存略二卷 (清)颜续等辑録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凝善堂刊本 一
养生保命録 阙名撰 民国八年(1919)上海文宝书局石印本 四五七
第十册
闺戒一卷 (明)吕坤撰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刊清补配《去伪斋全集》本 一
妇德四箴一卷 (明)徐士俊撰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新安张氏霞举堂刊《檀几丛书》本 一五
人谱一卷 (明)刘宗周撰 清同治七年(1868)蕺山书院刊本 二一
内训一卷(明)仁孝文皇后撰 民国十年(1921)上海博古斋影印清嘉庆张氏刊《墨海金壶》本 五九
闺范四卷(卷一—二) (明)吕坤撰 民国十七年(1928)影印明刻本 一三九
第十一册
闺范四卷(卷三—四) (明)吕坤撰 民国十七年(1928)影印明刻本一
新妇谱一卷 (清)陆圻撰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新安张氏霞举堂刊《檀几丛书》本四一五
新妇谱补一卷 (清)陈确撰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新安张氏霞举堂刊《檀几丛书》本 四五九
新妇谱补一卷 (清)查琪撰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新安张氏霞举堂刊《檀几丛书》本 四七三
第十二册
女学六卷 (清)蓝鼎元编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刊本 一
妇学一卷 (清)章学诚撰 清嘉庆南汇吴氏听彝堂刊《艺海珠尘》本 四二三
女鉴録四卷(清)尹会一辑 清光绪五年(1879)定州王氏谦德堂刊《畿辅丛书》本
四四一
母教録一卷 (清)郑珍撰 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排印《巢经巢全集》本 四九七
第十三册
女四书二卷 (清)王相笺注 清光绪十四年(1888)共赏书局刊本 一
曾氏女训三卷 (清)刘鉴撰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刊本 二〇三
集字避复一卷 (清)刘鉴撰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四五七
第十四册
绘图女子修身教科书不分卷 (清)胡冰心编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南洋官书局石印本 一
女学修身教科书 不分卷 江楚编译局编 清末江楚编译局石印本 一八五
第十五册
梁瀛侯先生日省録一卷 (清)梁文科撰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一
先正遗规四卷 (清)汪正集録 清光绪十九年(1893)浙江书局刊本 一一五
无欺録二卷 (清)朱用纯撰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玉山书院刊《玉山朱氏遗书》本四四九
日省编 周学熙録 民国三十六年(1947)至德周氏影印本 七四七
第十六册
恒产琐言 (清)张英撰 清嘉庆中南汇吴氏听彝堂刊《艺海珠尘》本 一
习是编二卷 (清)屈成霖编 清同治九年(1870)重刊本 二七
第十七册
闲家编八卷 (清)王士俊辑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曙海楼刊本 一
第十八册
身世准绳二卷(清)李迪光纂辑清同治九年(1870)扬州王彩玉斋重刊本一
人鉴三卷(清)汤自铭纂辑清同治十一年(1872)泰兴襟江书院刊本三五五
第十九册
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一卷 (清)世宗胤禛编 清光绪江苏书局刊本 一
课子随笔钞六卷 (清)张又渠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官书局刊本 二三七
第二十册
家庭讲话 [美]格莱夫斯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美华书馆排印本 一
五种遗规(卷一—二) (清)陈弘谋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浙江书局刊本 八七
第二十一册
五种遗规(卷三) (清)陈弘谋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浙江书局刊本 一
第二十二册
五种遗规(卷四) (清)陈弘谋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浙江书局刊本 一
第二十三册
五种遗规(卷五) (清)陈弘谋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浙江书局刊本 一
双节堂庸训六卷 (清)汪辉祖纂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本 三七一
第二十四册
国朝儒林正论四卷 (清)汪正编校 清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 一
切近编一卷 (清)桑调元( 清)沈廷芳辑 清同治五年(1866)钱塘丁氏刊《当归草堂丛书》本 二六五
图民録四卷 (清)袁守定撰 清同治十一年(1872)江西书局刊本 三二七
澄怀园语四卷 (清)张廷玉撰 清光绪六年(1880)庞山刊本 五七九
第二十五册
聪训斋语二卷 (清)张英撰 清嘉庆南汇吴氏听彝堂刊《艺海珠尘》本 一
圣学入门书三卷 (清)陈瑚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七三
弟子职集解一卷 (清)庄述祖撰 清光绪十四年(1888)江苏书局刊本 二二三
下学梯航一卷(清)刘沅撰 民国三年(1914)刊《槐轩全书》本 二八七
童蒙养正诗选三集 (清)王锡元选 (清)王揖唐补辑 民国二十年(1931)合肥王氏刊本 三九九
俗言 (清)刘沅撰 民国二十年(1931)西充鲜于氏特园藏《槐轩全书》本 五九三
第二十六册
醒迷録一卷 (清)醒迷子编 清咸丰七年(1857)信古堂刊本 一
先正嘉言约钞二卷 (清)姚永朴编 民国至德周氏师古堂刊《周氏师古堂所编书》本 八七
人道大义録一卷 (清)夏震武撰 民国二年(1913)排印本 二二一
冰言十卷 (清)李惺撰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江苏提学署重刊本 二七一
冰言补録十卷(清)李惺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江苏提学署重刊本 三八三
人道须知八卷江衡编荆少英续编民国十九年(1930)无锡荣氏排印本 五〇五
第二十七册
人范须知六卷(卷一—四) (清)盛隆辑 清同治二年(1863)石竹山房刊本 一
第二十八册
人范须知六卷(卷五—六) (清)盛隆辑清同治二年(1863)石竹山房刊本 一
人范六卷 (清)蒋元辑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广雅书局刊本 三七七
第二十九册
孝弟图说不分卷 (清)倭仁编 清同治十三年(1874)武林任有容斋刊本 一
药言二卷(清)拙修老人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海养晦堂刊本 二三三
里言 (清)拙修老人编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抚州府署石印《格言汇编》本 五〇五
药言胜稿一卷 (清)拙修老人撰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抚州府署石印《格言汇编》本 六〇五
唐封翁手书格言 唐若钦辑 民国十四年(1925)影印本 七三九
第三十册
小学弦歌八卷(清)李元度辑清光绪五年(1879)平江李氏刊本一
第三十一册
伦理学大意讲义 陆费逵撰 民国二年(1913)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一
伦理学精义 谢蒙编 民国三年(1914)中华书局排印本 六五
近世伦理学说 朱元善著 民国五年(1916)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二二一
新日记故事 陈春生辑评民国五年(1916)上海协和书局排印本 三〇九
裕昆言 吴兆元 辑民国十一年(1922)花好月圆人寿室排印本 四二一
第三十二册
伦理学大要 周曰济编 民国十三年(1924)中华书局排印本 一
伦理学要领 林砺儒著 民国十三年(1924)北京文化学社印行排印本 六五
儒家的伦理思想 薛正清著 民国十六年(1927)北京关学社排印本 二五五
中国伦理思想ABC 谢扶雅著 民国十八年(1929)世界书局排印本 四二五
中国伦理观及其学理的根据 [日]李淇著 陈筑山译 民国二十二年(1933)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排印本 五六九
第三十三册
格言联璧不分卷 (清)金缨辑 民国十九年(1930)潮阳郭氏双百鹿斋刊本 一
格言汇编四卷 江畲经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一七九
人格一卷 唐文治著 民国无锡五大印务局排印本 五二五
人格平等论 郭步陶撰 民国二十五年(1936)排印本 六七九
第三十四册
中国人生哲学史纲 潘新藻著 民国三十一年(1942)成都黄埔出版社排印本 一
儒家伦理思想述要 刘真编著 民国三十六年(1947)中正书局排印本 二三一
中国伦理政治大纲 方乐天著 民国三十六年(1947)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三二五


 

《上海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在上海发布

$
0
0

        11月17日下午,《上海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首发式在上海图书馆举行。该书精装15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方自金,以及来自上海各界的传记文献专家2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对《年谱丛刊》的出版和传记文献的整理和利用进行了广泛讨论。

        年谱是以年月纪事的一种人物传记体裁,肇始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据统计,存世的各种年谱约有七千种,其中以清代编纂的年谱居多,有不少仅以稿本或钞本形式孤本传世。关于年谱的价值,清初学者全祖望在《施愚山先生年谱序》中说:“年谱之学,别为一家。要以巨公魁儒事迹繁多,大而国史,小而家传墓文,容不能无舛谬,所借年谱以正之。”(见《鲒埼亭集》卷三十二)

        上海图书馆收藏历代名人年谱数量宏富,在海内外收藏机构中名列前茅。此次选编,凡《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等大型丛书收录者,一律摒弃,共90种,涉及谱主94位,基本上都是首次揭示。其中稿钞本55种,占据半数以上,文献参考价值无需赘言。所收年谱的谱主卒年大体以1911年为下限,个别卒于民国及以后的传统文化人士的年谱也酌情收入。与年谱体例、功用相同之书,虽不称年谱 ,如诗谱、疑年录、问年录、乡贤录、昨梦录等,也予收入。全书大致以谱主时代先后排序。据悉,此次发布的是第一编,其续编规模更大,正在编辑当中,将于明年正式出版,为学界利用提供方便。​

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网站


 

家族与家集——各守家法 穷达不与

$
0
0

作者:本报记者 杜羽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1日 11版)

《清代家集丛刊》 徐雁平 张剑主编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寄吾庐初选钞》
如皋冒氏丛书,清光绪二十八年刻本 资料图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学术。清代家集编纂刊刻的盛景已成为历史,但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在人们向往书香社会的当下,回望传统显得尤为重要。这令《清代家集丛刊》的出版具有了特殊的价值。

汇集了家族著述的家集,是家族文学传统最为直观的载体。近日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清代家集丛刊》,公布了几个以往很少为人所知的数字:宋及宋以前的家集,仅存世25种,且多为明清人编辑;元代自编及后代编辑的元人家集有15种;明代自编及清代编辑的明人家集有125种;清人自编及民国时期编辑的清人家集,总数达948种。尽管这只是初步的统计,但仍显示出有清一代家集编纂风气之盛。近百余年来,在中国社会经历大变革、大转型的同时,中国人“诗书继世”的家族传统似乎也正在逐渐淡去。

今年7月,词学家龙榆生于20世纪30年代主编的《词学季刊》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新影印出版。在为此举办的一次读者沙龙上,龙榆生之子、复旦大学化学系退休教授龙英才坦言,从中学到大学,自己一直在学校寄宿,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时间不多,龙家的子女虽然在各自领域皆有所成就,但都没能继承父亲的文学事业,龙榆生著述的整理、研究工作只能交给专业学者。

在新近出版的遗稿《我们三代人》中,已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也屡屡提及,祖父汤霖、父亲汤用彤及自己皆以教授中国文化为业,而他的子孙却都移居海外。汤一介不禁感慨:“我们这一‘诗书之家’到我之后就不能再继续了。”

作为技艺的文学传统

何为“世家”?清人曾有过清晰的表述。余集说:“夫世家者,有以德世其家,有以业世其家,有以文学世其家,而穷达不与焉。”钱泰吉说:“所谓世家者,非徒以科第显达之为贵,而以士农工商各敬其业,各守其家法之为美。”在他们看来,世家无关功名地位,无关财富多寡,重在对家族传统的礼敬与坚守。

“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立在知识传授和积累的基础之上,现代社会知识传授的主要渠道是学校,也许今天还应该加上互联网,但在中国古代,却主要由家庭或家族来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清代家集丛刊》主编之一张剑认为,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家族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掌握住家族就等于掌握了进入中国古代社会乃至当代社会的一把金钥匙。

所谓“三代承风,方称世家”,家族文化传统的养成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沉淀。清代家集中的《毕燕衎堂四世诗存》《长林四世弓冶集》《金陵蔡氏五世诗存》《溆浦舒氏六世诗稿》《桐城方氏七代遗书》《黔阳潘氏七世诗》《八叶诗存》《赐书楼九世诗文录》《张氏十世诗抄》等径以“六世”“七代”等命名,无疑表露着编纂者对于数代持守、终成世家的自豪感。有些家集,虽不以世代为名,但时间跨度可能更长,如《菱湖孙氏诗录》有12世,《海盐徐氏诗》有22世,《宜兴任氏传家集》有24世,均颇为可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发现,国外的音乐世家、美术世家很多,但文学世家很少,而恰恰相反,古代中国的文学世家非常常见,家集因此也成为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人其实是把文学,或者说广义的文学教育,作为一种技艺来继承和传播。对中国人来说,无论是选拔官员,还是评价个人才能,文采都非常重要。从汉代开始的察举制度,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都把文采作为一项核心的考核内容。家族对于文学教育的重视,是中国形成众多文学世家的重要原因。”

中国文化风貌的视窗

家集的编辑,既是对稿本、抄本、刻本等文献的搜集、整理,也是对家族文学传统的缀合、润色与再造。这使得家集在展现文化火种薪火相传的同时,也横向拓展地缘、业缘、社缘等人际网络,展现中国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情境,成为展示中国文学甚至中国文化整体风貌的一个视窗。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石认为,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文学世家其实并不多,即使像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苏氏家族,其后代的文名也逐渐微弱。同样,清代家集的文学价值未必都很高,与其说它们的作者是文学世家,不如说是文化世家。家集虽然主要是以诗、词等文学作品的形式结集,但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更值得关注。

通过对所知见的786种清代家集编纂时间的梳理,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清代家集丛刊》另一位主编徐雁平发现,在战乱等非常之际,家族整体遭遇危机之时,编纂家集的热情不仅未有消歇,反而高涨。“清代家集的大量刊刻是在太平天国之后,与之相关的家谱编纂,在同治七年以后年均数量也明显增加。战乱激发文献的新生,或者说浴火重生,既体现出高度的家族责任感和家族本位意识,更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厚内涵和绵延传承的重要渠道。”徐雁平说。

“家集对颂思祖德、启励后人、寄托家族情思,加强家族向心力、寻觅家族文学的特征和传承、构建家族文学的发展脉络、重现家族成员的文学活动空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世家大族往往就是地域文化传统的代言人,他们的家集与郡邑文学总集密切相关,因此家集的整理和研究也有助于人们对地域文化传统的认知。”在徐雁平看来,清代家集数量的迅猛增加,是明清两代文学中家族观念、地方意识强化的表征,也是大批文学家族出现的一种必然结果,家集编辑在清代盛行的背后,是清人自觉的、自有的历史感觉与文化意识,“其中牵涉书名的设计、作品的选择编排、文字的修饰、小传的撰写、评说文字的搜集、世系的确定、人物关系的梳理等,这些举措在有意建立家族文学传统跨越时间的持续性,进而酿造出属于某一家族的‘共同意识’。”

“《清代家集丛刊》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书香之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说,这些家族传承百年的“书香”,正是当代社会所稀缺的。

(本报记者 杜羽)

来源:光明日报光明网


 

[转载]新书推介:上海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

$
0
0


书名:上海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全十五册)

编著者:周德明 吴建伟 主编

定价:9800.00元

ISBN:9787501356249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规格:精装 16开

    年谱是按年月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著作用编年体裁记载个人生平事迹的著作,具有很强的史料参考价值。本书从上海图书馆遴选珍本年谱近百种,凡《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收录者,不再重复收录。其中有为数众多的稿抄本,为存世孤本。

 

《司馬遷年譜》一卷
《安定先生年譜》一卷
《強祠部公年譜》一卷
《重订淮海先生年谱》一卷
《浮沚先生年譜》一卷
《李延平年譜》一卷
《宋薛常州先生年譜初稿》一卷
《宋太府卿王清叔先生年譜》一卷
《稼軒先生年譜初稿》一卷
《辛稼軒先生年譜四稿》一卷
《辛稼軒年譜第五次定稿》一卷
《白石道人疑年問年録》一卷
《宋少師忠敏公年譜》一卷
《宋慈年譜》一卷
《元遺山年譜新編》一卷
《陳本堂先生年譜》一卷
《朱伯賢先生年譜》一卷
《卓忠貞年表》一卷
《明禮部右侍郎戚友菊先生年譜》一卷
《周文襄公年譜》一卷
《修敬公年譜》一卷
《白沙陳子年譜》一卷
《端敏公年譜》一卷
《東麓先生年譜》一卷
《崔文敏公年譜》一卷
《金一所先生年譜》一卷
《文莊公年譜》四卷
《從川公年譜》一卷
《周恭節公年譜》一卷
《青霞沈公年譜》一卷
《沈祭酒年譜》一卷
《潘季馴年譜》一卷
《曹國裕年譜》一卷
《賜餘堂年譜》一卷
《中恬府君年譜》一卷
《張太素侍郎年譜》一卷
《五台顓愚和尚年譜》一卷
《陳函煇先生自訂年譜》一卷
《黃檗開山普照國師林隆琦年譜》二卷《塔銘》一卷
《雙桂破山明禪師年譜》一卷
《昨夢錄》一卷
《錢開少先生年譜》一卷
《黃忠節公年譜》一卷
《止安自敍年譜》一卷
《張楊園先生年表》一卷
《徐巖叟公年譜》一卷
《曹垂燦年譜》一卷
《海翁公年譜》一卷
《四本堂自撰年譜》一卷
《陸清獻先生年譜原本》一卷
《長泖陸子年譜》一卷
《甌香年譜簡編》一卷
《漁洋山人年譜》一卷
《悔遲自敍年譜》一卷
《曹炯曾年譜》一卷
《曹寅年譜》一卷
《求可堂自記》一卷
《朱止泉先生年譜》一卷
《笠川自撰年譜》一卷
《曹一士年譜》一卷
《樂泉老人年譜》一卷
《張文恪公年譜》一卷
《四世祖妣高太孺人年譜》一卷
《侯夷門先生年譜》一卷附録一卷
《何慄齋先生年譜》一卷
《齊巨山先生年譜》一卷
《彭啟豐歷年紀略》一卷
《息甫先生年譜》一卷
《范西屏施定庵二先生年譜》一卷
《第七泉居士年譜》一卷
《張秋岩年譜》一卷
《曹錫寶年譜》一卷
《遂高園主人自敍年譜》一卷
《愚谷府君年譜》
《紅豆詩人年譜稿》一卷
《寒閨年譜》一卷
《謹庭老人自譜》一卷
《崔德皋先生年譜》一卷
《謝重華自述年譜》
《悔庵先生年譜》一卷
《顯考雲樵府君年譜》一卷
《獨學老人年譜》一卷
《孝惠公年譜》一卷
《王仲瞿先生年譜》
《依堂年譜》一卷
《舒鐵雲先生年譜》
《樂山自訂年譜》一卷
《山民先生年譜》一卷
《張叔未先生年譜稿》一卷
《申緯年譜》一卷
《陸繼輅年譜稿》一卷
《陳步雲自訂年譜》一卷
《齊彥槐年譜稿》一卷
《先觀察公年譜事略》一卷
《璧山何君年譜》一卷
《雙湖夫人年譜》一卷
《嘉興錢衎石先生年譜初稿》一卷
《鶴閑草堂主人自述苦狀》一卷
《潘道根醫事年譜稿》一卷
《王之斌目紀年譜》一卷






 

[转载]新书推介:民国时期审计史料汇编•第一辑

$
0
0


书名:民国时期审计史料汇编·第一辑(全二十七册)

编著者:方宝璋 主编 朱灵通 执行主编

定价:16000.00元

ISBN:9787501356881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规格:精装 16开

    本辑收录民国时期审计书籍类史料收录63种,出版时间从1914-1948年。根据文献内容,分为审计法规类、政府审计类、普通审计类三部分,每部分按出版时间排序。我们收集、汇编、出版这套《民国时期审计史料汇编》,主要目的是为研究者提供第一手原始参考资料,因此,全部采取影印出版的形式,以保存史料的原始面貌。  

 

總目録
第一册
審計法規審計部湖北省審計處編審計部湖北省審計處,一九三五年七月出版一
審計應用法令彙編第一輯審計部編輯南京:審計部,一九三六年三月出版三三
審計部河南省審計處章則彙編審計部河南省審計處編審計部河南省審計處,
一九三七年四月出版四六九
廣西省現行審計法令輯要第一輯一九三八年一月出版五三五
第二册
會計審計法規(立信會計叢書)王逢辛編輯長沙: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八年十月出版一
會計審計法規補編(立信會計叢書)王逢辛編纂長沙: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九年十月出版六一七
第三册
廣西省現行審計應用法令彙編廣西省政府審計委員會編廣西省政府審計委員會,
一九三九年九月出版一
第四册
審計法令彙編審計部編審計部,一九四○年八月出版一
審計實例第一編審計院編輯北京:審計院,一九二三年出版五三九
審計成例審計部編南京:審計部,一九四八年出版六四九
第五册
審計法令彙編續輯審計部編審計部,一九四二年十月出版一
審計法令彙編(附審計成例)審計部編輯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四八年七月出版三二九
第六册
審計院十八年度關於監督預算執行之審計工作報告審計院編南京:審計院,一九三○年出版一
審計部十九年度事前監督審計工作報告審計部編南京:審計部,一九三○年出版四三
審計部二十年度事前監督審計工作報告審計部編南京:審計部,一九三二年出版二九九
審計部稽察工作報告(二十二年度)審計部編南京:審計部,一九三三年出版四三九
第七册
審計部稽察工作報告(二十三年度)審計部編南京:審計部,一九三四年出版一
廣西省縣地方款事後審計報告(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度)廣西省政府審計委員會編廣西省政府,
一九三六年出版一○七
審計部河南省審計處工作概況河南省政府審計處編河南省政府審計處,一九三七年出版三三一
四川省政府審計委員會工作報告書(二十六年十月份)四川省政府審計委員會編
成都:四川省政府審計委員會,一九三七年出版五○五
四川省政府審計委員會工作報告(二十八年一月份)四川省政府審計委員會編
四川省政府審計委員會,一九三九年出版五六三
第八册
廣西省政府審計報告(上集)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度(國省款部分)廣西省政府審計處編
南寧:廣西省政府,一九三七年出版一
廣西省政府審計報告(下集)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度(縣地方款部分)廣西省政府審計處編
南寧:廣西省政府,一九三七年出版四一九
第九册
一年來工作概況審計部上海市審計處編上海:上海市審計處,一九三六年三月出版一
第十册
審計部施政概要審計部編審計部,一九三九年一月出版一
四川省政府審計委員會工作報告(二十八年一月份)四川省政府審計委員會編
成都:四川省政府審計委員會,一九三九年一月出版四三
審計部工作報告審計部編審計部,一九三九年八月出版八七
審計部工作簡要報告審計部編南京:審計部,一九四七年出版一一七
審計院審定各部主管全國各機關民國六年度支出金額表審計院編北京:審計院,
一九一八年出版一五三
第十一册
十年來審計工作之統計審計部編審計部,一九四一年一月出版一
最近六年審計工作之統計審計部統計室編南京:審計部統計室,一九四七年六月出版三三
訓政時期審計年表八九
審計部津浦鐵路審計辦事處職員録審計部編審計部,一九三七年五月出版二三九
最近六年審計工作之統計審計部統計室編審計部,一九三七年六月出版二五一
審計部職員録審計部編審計部,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出版三○五
我國現行事前審計制度黄鳳銓著南京:黄鳳銓,一九三四年十月出版三五一
第十二册
審計院修訂普通官廳用簿記審計院修訂北京:審計院,一九一四年出版一
官廳審計黄鳳銓編中國計政學會,一九三七年二月出版八三
對於國營事業審計制度之改進意見楊體志著中國計政學會,一九三五年九月出版一七三
政府審計述要張漢卿編著杭州:正中書局,一九三九年十月出版二三五
論審計制度楊汝梅著一九三○年出版六○一
第十三册
中國事前審計制度王培騵著南京:正中書局,一九三六年六月出版一
第十四册
政府審計原理與實務謝柏堅編著桂林:建設書店,一九四二年三月出版一
政府審計實務(立信會計叢書)蔣明祺著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一九四二年八月出版三三七
第十五册
政府審計孟憲僑編著西安:大公報西安分館,一九四一年三月出版一
政府審計(縣各級幹部人員訓練教材)曹頌彬編著中央訓練委員會,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出版一二五
中國政府審計陶元琳編著重慶:時代書局,一九四二年九月出版二六九
第十六册
政府審計大綱(青年會計叢書之十四)王國鼎編著西安:標準出版社,
一九四三年一月出版一
審計制度行政院新聞局編南京:行政院新聞局,一九四七年十月一七三
近代各國審計制度楊汝梅著上海:中華書局,一九三一年八月出版二二七
第十七册
赴日考察審計事宜報告書(第一—四編)一
審計實習題(立信會計叢書)唐文瑞編纂長沙:商務印書館,一九四○年十一月出版三三九
審計問題答解(立信會計叢書)錢迺澂編著上海: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
一九四八年七月出版四三七
第十八册
審計問題(立信會計叢書)錢逎澂編著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四○年十一月出版一
審計學A B C鄭行巽著上海:世界書局,一九二九年五月三一三
審計學概要(商學叢刊)龔樹森編著正中書局,一九三七年九月出版四二七
第十九册
新中華會計及審計(高級中學商科用)楊汝梅編上海:中華書局,一九三二年出版一
審計學(高級商叢學校教科書)吳應圖編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出版四一一
第二十册
審計學(會計全書第四部)沈立人編著上海:商學書局,一九三五年九月出版一
第二十一册
審計學(立信會計叢書)顧詢、唐文瑞編上海: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一九三七年六月出版一
審計學(黎明商業叢書)張忠亮編著上海:黎明書局,一九三五年六月出版二七五
第二十二册
審計學(上册)(立信會計叢書)潘序倫、顧詢著長沙: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出版一
審計學(下册)(立信會計叢書)潘序倫、顧詢著長沙: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出版三四五
第二十三册
應用審計學張輯顔著上海:中華書局,一九四一年八月出版一
第二十四册
審計學(實用會計叢書)何士芳編一九四一年三月出版一
審計學(立信會計教科書)潘序倫主編顧詢、唐文瑞編重慶: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
一九四一年十月出版三三五
第二十五册
審計學(高級商業職業學校適用)聞亦有主編徐以楙編著上海:正中書局,
一九四六年七月出版一
審計彙刊浙江省財政廳第三科審核股編輯杭州:浙江省財政廳第四科公報處,
一九三一年六月出版二二一


 

[转载]新书推介:现代中国之记录——中国报刊情报集

$
0
0


书名:现代中国之记录——中国报刊情报集(一九二四—

        一九三一)(全八十九册)

编著者:燕尘社编辑部编 清华大学图书馆辑

定价:26700.00元

ISBN:9787501356966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规格:精装 32开

    本书原名《现代支那之记录》,为中文报刊情报集,由民国时期的日本驻华机构燕尘社编辑。燕尘社每月从《交通日报》、《晨报》、《京报》、《东方时报》、《社会日报》、《益世报》、《世界日报》等报纸中辑录重要情报,分内政、外交、借款、财政、经济、交通等门类,每类以时间为序,记载该月逐日发生的重要事件。该书每月出版一册,约500页,并编制当月的总索引,1924—1932年间从未间断,总计89册,2700余万字,系统地记录了中国政治、社会的变迁,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前言
本刊原名《现代支那之记录》,为中文报刊资料集,由民国时期的日本驻华机构燕尘社编辑。该刊于一九二四年七月开始出版,至一九三二年五月结束,每月发行一期。一九二四年七月至一九二五年五月,由波多野干一编辑;一九二五年六月至一九三二年五月,由燕尘社编辑部编辑。
波多野干一(一八九○—一九六三),笔名榛原茂树,为日本新闻记者、中国研究专家日本人名大事典(现代),东京:平凡社,一九七九年出版,第六一七页。据其孙女婿、旅日学者靳飞介绍,波多野干一祖籍日本大分县,他在其父的熏陶下,“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考取了设立在上海的东亚同文书院,一九一一年毕业后又至北京留学。以后相继担任《东京朝日新闻》《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时事新报》等报记者、北京特派员及《北京新闻》主任,与夫人贞子长期生活在北京”关于《京剧二百年历史》及其著者波多野干一,靳飞,博览群书,一九九七年第五期,第二九—三一页。波多野干一对中国的京剧很感兴趣,编撰有《支那剧五百番》(一九二二)、《支那剧及其名优》(一九二五)等,对中国京剧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受到学者的关注波多野干一与中国京剧在日本的传播,李莉薇,日本研究,二〇一二年第四期,第一二二—一二八页。
雅好京劇與麻將是波多野乾一的一個方面,而他的注意力其實更集中在對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信息的关注与研究上,他著有《现代中国》(一九二一)、《支那の排日运动》(一九三二)、《赤色支那の究明》(一九四一)、《中国国民党通史》(一九四三)等,合编有《支那の政党》(一九一九)、《满洲事变外交史》(一九三二)、《中国共产党文献资料集成》(一九六一),还翻译了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九四六)。特別是《赤色支那の究明》第六章的“延安水滸傳(中共领袖群像)”,据易名研究,波多野乾一在该章基础上扩充的著作《延安水浒传——中共高级领袖解明》,把当时中国共产党高层文官武将编成了“一○八將”加以评价,“在侵华期间,是日军高级将领进入中国战场前的必读读物。作为了解共产党抵抗力量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在日军内部广泛使用”(延安水浒传:日本人眼中的中共领袖,易名,文史博览,二〇一三年第一期,第五二頁)。
该刊的出版者与后期的编辑者燕尘社,系日侨在北京成立的社团。该社在中国发行了日文报刊数种,包括《北京周报》(一九二二—一九三○,初由藤原鐮兄主编,一九二七年十一月由燕尘社接办)、《燕尘》(一九○八—一九四三)、《新华北》(一九四三—一九四四)等,並出版了《支那労働者及労働邉:世界の脅威》(長野朗著,一九二五)、《支那关税会议》(波多野乾一著,一九二五)、《レーニンのロシアと孫文の支那》(布施胜治著,一九二七)。根据一九四三年四月《新华北》的第三卷第四号,该社的名誉顾问有日本陆军中将、贵族院议员坂西利八郎,顾问有驻北京的日本大使馆参事土田丰、驻北京的帝国领事馆的北泽直吉、定居北京的日侨团团长西田畊一、定居天津的日侨团团长臼井忠三,以及东亚新报社长德光衣城。由此可见,它与日本军队、大使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燕尘社编辑出版的《现代支那之记录》,在内容方面具有两个特点:
一、内容丰富,数量惊人。该刊每月从《益世报》《社会日报》《京报》《晨报》《东方时报》《新闻报》《交通日报》《世界日报》等报纸中辑录重要信息,以时间为序,按月逐日记载发生的重要事件。每一期收录新闻报导的数量不一,从一百篇到数百篇不等。该刊为三十二开本,每月出版一册,约五百页,并编制当月的总索引,分内政、外交、财政、借款、经济、军事、教育、交通、人物、社会等门类,根据内容多寡,类目时有增减,一九二四至一九三二年间从未间断,总计约二千七百余万字,系统地记录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变迁,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该刊除了摘编日报信息外,尤其重视经济方面的信息,从《银行周报》《经济周刊》《银行月刊》《中外经济周刊》《银行周刊》等刊物摘录了大量有关中国经济的综合报导。
二、重点突出,事无巨细。该刊对于事关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命脉的信息,系统性地加以摘录,密切关注中国对日本侵略的舆论报导,以及其它国家的对华政策。例如,“战后各省军队增减情形”(一九二五年一月)、“一大批海军官吏命令已发表”(一九二五年二月)、“可注意之中央财政问题”(一九二五年二月)、“孙中山病笃与国民党之近况”(一九二五年二月)、“岁入与军费比较表”(一九二五年二月),乃至“孙中山迁居铁狮子胡同”(一九二五年二月)、“溥仪在日使馆之行动”(一九二五年二月)、“班禅昨日抵京之盛况”(一九二五年二月)等,都完整地进行了汇总,保存了较多的历史细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史料之详尽,视角之独特,在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深省。
该刊目前存世较少,海内外学者对此了解不多。笔者查阅郭卫东主编的《近代外国在华文化机构综录》(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以及冯悦着《日本在华官方报:英文〈华北正报〉(一九一九—一九三○)研究》(新华出版社二○○八年版)、周佳荣着《近代日人在华报业活动》(岳麓书社二○一二年版),他们在相关综述中都未提及该书。不过也有少数研究者开始从史料的角度对其刊载的内容进行征引。
据笔者目力所及,国内仅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等少数几家图书馆收藏有此种刊物,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家图书馆所藏较为完备。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藏《现代支那之记录》的封面或封底,盖有“THE YOKOHAMA SPECIE BANKLTDPEKING”(横滨正金银行)或“北京三井洋行(MB KLTD PEKING)”的椭圆形蓝色印章。例如,一九二五年七月的封面上,盖章为“北京三井洋行(MBK LTD PEKING AUG 22 1925)”。据笔者推测,这两家银行可能资助了该刊物,因此在该刊物出版后得到赠送。到目前为止,笔者尚未找到该刊发行量与发行范围方面的资料,希望此书影印出版后,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鉴于《现代支那之记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又很少为学界所利用,二○一四年九月伊始,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通力合作,启动了对该书的整理出版工作。在对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进行详细梳理,基本补齐所缺卷期之后,双方又合作将此项目申报二〇一四年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项目,并被列入“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感谢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部与数字化部同事们的文献整理工作,感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辑李强先生的敬业与勤勉,让此书的重新面世成为可能。
今年适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特将此书影印出版,以飨读者。
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副主任 何 玉
二○一五年二月


 

[转载]新书推介:梅兰芳演出剧本汇编

$
0
0


书名:梅兰芳演出剧本汇编(全六册)

编著者:梅兰芳纪念馆 编 王文章 主编

定价:3600.00元

ISBN:9787501356676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规格:精装 16开

    《梅兰芳演出剧本汇刊》为梅兰芳纪念馆收藏的所有梅兰芳演出剧本。演出剧本历来是各戏班、艺人秘不示人的珍宝,梅兰芳演出剧本此次是第一次以原貌影印出版,面诸世人。本书包括《宇宙锋》《抗金兵》等70余种演出剧本,不少带有工尺谱,还有一些剧本的简谱。大部分剧本直接可用于演出,体现了梅派艺术的风貌。   

 

 

上元夫人總本 鈔本 1
上元夫人單本一 鈔本 43
上元夫人單本二 鈔本 59
千金一笑 鈔本 73
天河配織女單本 鈔本 95
木蘭從軍總本 鈔本 109
木蘭從軍一 鈔本 173
木蘭從軍二 鈔本 215
木蘭從軍三 鈔本 297
木蘭從軍四 鈔本 387
第二冊
太真外傳總本頭册 鈔本 1
太真外傳全部單本 鈔本 53
太真外傳卷一單本 鈔本 109
太真外傳卷二單本 鈔本 125
太真外傳卷四單本 鈔本 149
玉簪記 鉛印本 173
生死恨總本 鈔本193
生死恨單本 鈔本 257
西施前部、後部 鈔本277
曲本總講延安關全部 同治二年(1863)敦倫堂鈔本 411
第三冊
竹林記等多齣劇本 鈔本 1
宇宙鋒 鈔本 87
宇宙鋒小姐單本 鈔本 113
江湖雅曲 同治四年(1865)李福闌鈔本 145
抗金兵 鉛印本 195
抗金兵梁紅玉單本 鈔本 237
牢獄鴛鴦 鈔本 261
武昭關單本 鈔本
佳期拷紅 鉛印本
刺虎 鈔本
刺虎總本 鈔本
金山寺、斷橋 鈔本
金雀記(綴玉軒校訂本) 綴玉軒鉛印本
春秋配頭本 鈔本
第四冊
俊襲人襲人單本 鈔本 1
珠簾寨單本 鈔本 23
桃花扇總本 鈔本 45
梅玉配二本 鈔本 109
梅玉配三本 鈔本 147
梅玉配四本 鈔本 197
麻姑獻壽麻姑單本 鈔本 239
婦女籌備旱區冬賑會劇目一 鉛印本 253
婦女籌備旱區冬賑會劇目二 鉛印本327
遏雲閣單本(瑤臺 思凡 下山) 鈔本 391
貴妃醉酒 鉛印本 417
童女斬蛇 鈔本 425
第五冊
獅吼記 上海華生印刷所鉛印本 1
廉鍡 鈔本
鳳還巢 鈔本
鳳還巢丫鬟單詞 鈔本
鳳還巢朱煥然單詞 鈔本
鳳還巢洪功單詞 鈔本
鳳還巢程浦單詞 鈔本
鳳還巢程夫人單詞 鈔本
鳳還巢程雪雁單詞 鈔本
鳳還巢劉魯七單詞 鈔本
鳳還巢穆居易單詞 鈔本
穆桂英掛帥 油印本
穆桂英掛帥單本一 鈔本
穆桂英掛帥單本二 鈔本
穆桂英掛帥單本三 鈔本
穆桂英掛帥單本四 鈔本
戲鳳單本 鈔本
霸王別姬 漢口楚報代印鉛印本
第六冊
梅蘭芳歌曲譜 鉛印本 1
梅蘭芳歌曲譜二集 鉛印本 129
梅蘭芳歌曲譜三集 鉛印本 165
梅蘭芳歌曲譜五線譜 鉛印本 203
梅蘭芳遊美日記 鈔本 323


 

[转载]新书推介:明清法制史料辑刊(第三编)

$
0
0


书名:明清法制史料辑刊(第三编)(全八十八册)

编著者:高柯立 林荣 辑

定价:29000.00元

ISBN:9787501356737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规格:精装 32开

    本书是《明清法制史料辑刊》系列的第三编,主要收录明清时期律例类法制史料文献,其中又分为明朝和清朝两大类,明朝主要收录四种文献,有《大明律释义》《大明律集解附例》等。清朝收录的律例类文献比较多,多达三十多种,包括《大清律讲义》《大清律集解附例》《大清现行刑律讲义》《大清法规大全》《大清法规大全续编》等。

    明清时期,进入中国封建帝国的晚期,为了更好地巩固和维护统治秩序,统治者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唐宋元以来的制度和规范,并且日臻完备。明清时期留存至今的史料浩如烟海,为明清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史料基础。
    明清时期的法制史研究现在备受学界关注,现存的明清时期法制史料也比较多,既有大量宝贵的档案文献,也有当时撰成的各类论著。为了推动这一研究进程,更好地为学界服务,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2007年开始策划《明清法制史料辑刊》这一选题,分为三编,第一编为地方公牍类,第二编为刑案说帖类,第三编为律例类。2008年10月《明清法制史料辑刊》(第一编)(全三十七册)出版,2014年10月《明清法制史料辑刊》(第二编)出版,面世之后,社会反响极大,第一编很快便告售罄,第二编的销售情况亦非常好。此次出版的是第三编,主要收录律例类法制史料文献,共计三十余种。


 

家集:动荡与变革时代的家族文化传承

$
0
0

徐雁平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30日 15 版)

家集的编辑兴盛于明清

钱穆先生在《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一文中说:“欲研究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必当注意研究中国之家庭。”此乃不刊之论。与家族相关的文献,为人熟知的应是家谱;与家谱相伴随,更为丰富、感性的应是家集。相较而言,家集的知名度远逊于家谱。

家集是指汇合或编选的家族性著述,它可以是一家族某一代成员的作品,亦可包含二三代乃至数十代成员的作品。编纂家集的明确意识似始于元代。宋、金二代的家集目前所知有20种(多种名目的“三苏集”,此处视作一种),大都属明清人回溯性的编辑。而元人编家集,据笔者对《全元文》中家集序的梳理,至少有16种。明清是家集编辑刊刻的繁盛期,明代的家集有124种(含小部分清人编辑),而清代的家集,可以查阅的有786种,见于目录或其他文献记载的、暂不能查阅的有162种,合计共948种(有小部分为民国时编辑)。

为何要编家集?其意图应与修家谱的宗旨相同,即尊祖、敬宗、收族;然途径稍异,家集更偏重于对先人或当下家族文献的保存,以及对家族后人的感发教育。赵基在《吴江赵氏诗存序》中说:“使数百年以上祖宗之性情磬欬,与数百年以下之子孙相接。”借用希尔斯(EdwardShils)《论传统》([美]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中的说法,家谱与家集的编纂是一种“文化复制行为”,家谱有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家集也有不断续编之举,“一个社会是一个由数不胜数的行为、观点和思想组成的自我复制过程。……一个社会不只是一个存在于特定时刻的共时现象。如果没有持续性,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复制的机制赋予社会以持续性;这一持续性是社会之所以被定义为社会的条件”(第180页)。由持续性可推想家族“共同意识”的形成,由家族“共同意识”也可推想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传统为何具有“跨时间的同一性”。在留意家谱与家集共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家集的特性,赵基序文中的“性情磬欬”也大致表明以收录诗文为主的家集,自具亲切面目,能在文字中见人物行事大概、内心波澜与精神风貌,而不是家谱中家规、谱系、传记呈现的严峻、规整气息。

清代家集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与清代修谱风气的兴盛有密切联系。家谱中的“艺文”或“著述”部分,近似家集。以未完全的考察来推测,《中国家谱总目》所录家谱中大约有394种“准家集”(之所以称为“准家集”,是因为其中艺文部分脱离家谱单独刊行)。

清代编辑家集风气之盛,还与清人对世家标准的重新界定有关。清人判断世家的标准,似乎更为开放。钱泰吉说:“所谓世家者,非徒以科第显达之为贵,而以士农工商各敬其业,各守其家法之为美。”余集则将穷达淡化,指出“世家者,有以德世其家,有以业世其家,有以文学世其家,而穷达不与焉”。

兵燹刺激家集的大量编辑

清代家集在各个时段的数量亦有起伏,现将清代786种家集的时段分布统计如下:

其一,刻本:乾隆朝及此前时段(152年)有48种;嘉道两朝(65年)有113种;咸同光宣四朝(61年)有208种;民国(39年)有34种。

其二,石印本:光、宣两朝石印本有6种;民国石印本有17种。

其三,铅印本:光、宣两朝铅印本有6种;民国铅印本有136种。

其四,木活字本:清代有9种;民国有9种。

其五,稿抄本:清代有101种;民国有17种。

若将咸、同、光、宣四朝的刻本、石印本、铅印本家集数量合并,并除去太平天国战争所造成的编辑刊印空白期,就可得出一个判断:晚清家集大量刊刻应是在太平天国战乱之后,其总数超过以前两个较长时段。当然也要考虑愈早编刊的家集因多种原因造成存世数量相对较少这一可能性。

另外还可引入一个参考数据,即对与清代家集关系密切的清代家谱作一统计。《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著录1949年以前编成的家谱14719种,大致情形是顺治朝少有家谱编成或刊印,康熙、雍正两朝每年编成或刊印家谱平均不足5种,乾隆朝每年在5-20种之间,嘉庆朝每年在15-25种之间,道光、咸丰以及同治朝初年,每年在25-40种之间;自同治七年之后,每年至少有65种,如同治十一年有90种,同治十二年有75种,光绪朝每年至少有100种以上。家谱在同治七年以后年均数量的明显增加,与兵燹后家集大增情况相似,其中应有抢救性的文化保存与宗族重振意图。

文献面临的厄难主要是水火兵虫,其中战争破坏性最大。就清代家族文献而言,其生存的“危机时刻”莫过于咸同之际的太平天国战争与清末民初的剧变。清代家集中有序跋的家集共382种,其中多次提及兵燹之后抢救性整理家族文献,其中专指被太平天国战火摧毁的家集有52种,泛指性质的战火有9种,明清之际的战火有3种,指明其他战火有4种。朱琛《重刻紫阳家塾诗钞序》说:“粤难既兴,雕版毁于兵燹,族弟幼拙农部慨之,为捐赀订校。”方昌翰《刻方氏七代遗书缘起》:“第已刻未刻之书,卷帙不可数计,阅时既久,散亡实多,经粤寇之乱,盖荡然鲜有存者。”52种家集序言中的诉说,只是江南旧家文献劫难冰山之一角。

战火对包括家集在内的家族文献的严重摧毁,激发了家族后人战乱后抢救文献。顾森书《勤斯堂诗汇编序》云:“(锡山顾氏著述)咸丰间粤寇一炬,已刻未刻之作熸而为灰,存焉者寡。文字之劫,无过于是矣。……频年所求得者,倘不急为刊播,深惧后复散佚,而渐即于澌灭,何以谢后起之责耶?”赵希文《浚仪世集序》云:“毅盦修辑家乘,搜访有年,掇拾于兵燹之余,虽片什零笺,珍如拱璧,雪抄露纂,汇成巨编,本敬宗收族之心,寓诵诗知人之意,可谓笃于务本者矣。”有文献在,不但是在保存故旧,更重要的是护持根本,有根本则可以开来,家族之书香将有复现之机。

疾风知劲草。战乱激发文献的新生,或者说浴火重生,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十分有内涵的现象。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替,多伴随战争,新朝建立之初,常有较大规模的文献编辑整理工作,但一般都是官方行为,政治意图较为明显。与此同时,在民间还有自觉的文化抢救与保存,譬如清代家族文献尤其是家集在大灾难后的恢复与新生。这一更广泛的文化自觉行为,是中国文化绵绵不绝、前薪后火、息息相继的内在动力。

家集与世家的文化传承

论家集必论世家,所谓“世”,有三十年为一世,父子相继为一世之说,是时间的长度;又有继承之说,如“世德”“世官”“世家”“世亲”“世统”“世学”“世业”“世职”“世族”等等,虽未明言时间长度,其实亦蕴涵代际之间的关联。

希尔斯在论述传统的持续性时,特别留意世代问题。他指出一种信仰和惯例从倡导者到接受者,至少要持续三代人,即三代人的两次延传才能成为传统。持续三代之说,正与中国的“三代承风,方成世家”之说相合。持续时间的重要性亦显露于清代家集名称之中。在家集名称中标明世数这一手法,只有到了清代才盛行。

查检清以前家集,宋代家集名称中无标世代数的例子,元代有3例,明代有4例,至清代则有72例,如《卜氏三世诗草三种》《长林四世弓冶集》《金陵蔡氏五世诗存》《溆浦舒氏六世诗稿》《桐城方氏七代遗书》《八叶诗存》《赐书楼九世诗文录》《张氏十世诗抄》等等,这种特意以世代数目命名的方式,以及家集普遍采用世代统合文献的编辑方式,正说明家集试图建立具有持续性的文化传承谱系。

但实际上,世家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时有艰难时刻,除上文提及的战争外,也有家族自身的因素。陈秉焯《高都陈氏传家集》称“是集成于式微之际”。孙锡祉《二谈女史诗词合刊跋》说“三家子姓都濩落,不急为刻传,惧遂湮没”。王伯恭作《高要冯氏清芬集序》,已经是民国,故有更深的感叹:“嗟乎,世衰道失,瓦缶争鸣,即此篇什所存,已不胜人往风微之感,恐数十年后,愈益晦盲否塞,不待秦火之焚,行且荡为灰烬,斯文将丧,天意难知,余故于披览斯编,不禁惕然深惧,至词之工拙,传有久暂,皆末而无足言也。”有责任感的世家子弟,常以继往开来自勉,故所承受的压力不同寻常,时有忧惧之心。

“一个社会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反复地重复行动和交流思想。”(《论传统》,179页)抄录、保存、编辑、刊印,对于家族文化传统而言,正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重复”与“交流”;这种“重复”与“交流”,在我们正身经的文化转变时代,仍在持续。

今天为何重提家族与家庭

近二十年来,家族文学和文化研究方兴未艾,成为极富潜力的学术生长点。公开出版的研究性丛书,如“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等,展示了系统梳理研究的构想。博士和硕士的论文选题,亦不乏与此领域相关者。去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周锡瑞《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主要讲述了从晚清到“文革”结束的百年中国历史中一个家庭的变迁。《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中华书局,2015年)选取七个家族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个缩影,核心问题仍是世家的文化传承。笔者以为,这些都展现了大变革时代的一种文化关怀。

近日,笔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剑研究员共同主编的《清代家集丛刊》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我们以近十年的文献调查成果《清代家集总目提要》为基础,从经眼的786种清代家集中精选180余种,编成200册的大型文献丛书,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首次影印出版,可称为清代家族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今天,聚族而居的时代基本已成过往,同时单位的统合力度急剧削弱。职业、分工、教育等已经取代根据家庭、血缘和等级划定的传统秩序。在此背景下,我们重提家族与家庭、关注家风和家学、整理出版家族文献等,有何意义?

仍然回到上文家集与家谱分布年代的统计,清代家集在民国编辑与印行的有204种,而家谱在民国时期(1937年以前)每年至少有170种。数量或者密度如此之高,或许会促使我们调整过去对传统文化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命运的认识。传统文化果真因西潮冲击而迅速衰落了吗?以依附于家族的家集与家谱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另外一种存在,传统文化还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在多重压力之下,它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家对于中国文化而言,是一个核心问题。关于家的种种研究,可以为当下文化建设提供参照;家族文化传统作为精神资源,也可以创造性地转化;但同时必须审慎,今日“重复”家的话题,似乎不必过多强调尊祖、敬宗、收族等方面的功能。

“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它们也很少是完美的。传统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人们要改变它们。……它内含着接受变化的潜力;并促发人们去改变它。”(《论传统》,第228-229页)家及其文化传统,不单供我们回顾眷恋,也是必须在“重复”中阐明与再造的对象。

(《清代家集丛刊》(200册),徐雁平、张剑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转载]新书推介: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
0
0


书名: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四十册)

编著者:刘波 主编

定价:26000.00

ISBN9787501356874

出版时间:201512

规格:精装 16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是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的第22种,也是该丛刊的首个海外编。收录哈佛燕京图书馆珍藏的稀见方志30种,其中孤本5种,其他方志的国内收藏单位均在三家以内,且全部为首次影印出版。此书的出版不仅能满足海内外学者和收藏单位的研究、收藏之需,也将成为近年来海外中华文献回归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第一册

[嘉靖]宣府鎮志四十二卷(卷一卷十六) (明)孫世芳 纂修 明嘉靖刻,隆慶(萬曆)增修本 一
第二册
[嘉靖]宣府鎮志四十二卷(卷十七卷二十八) (明)孫世芳 纂修 明嘉靖刻,隆慶(萬曆)增修本 一

第三册
[嘉靖]宣府鎮志四十二卷(卷二十九卷四十二) (明)孫世芳 纂修 明嘉靖刻,隆慶(萬曆)增修本一

第四册
[康熙]鹽山縣志十二卷 (清)朱鸞鷟 修 (清)錢國壽等 纂 清康熙九至十年(1670—1671)刻本一

[康熙]廣平府志二十卷(卷一卷六) (清)沈奕琛 修 (清)申涵盼 纂

清康熙十五年(1676)刻本 四七五

第五册
[康熙]廣平府志二十卷(卷七卷二十) (清)沈奕琛 修 (清)申涵盼 纂
清康熙十五年(1676)刻本 一
第六册
[乾隆]太谷縣志八卷 (清)王廷贊 原修 (清)武一韓 纂 (清)王澤沛 增修 清乾隆四年(1739)增修刻本一

第七册
[康熙]平順縣志十卷 (清)杜之昂 修 (清)路躋垣等 纂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 一
[康熙]翼乘十二卷(卷一卷二) (清)陳應富 修 (清)温旌光等 纂 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四二三
第八冊

[康熙]翼乘十二卷(卷三卷十二) (清)陳應富 修 (清)温旌光等 纂 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一

第九冊
[康熙]絳州志四卷(卷一卷四) (清)劉顯第 修 (清)陶用曙 纂 清康熙九年(1670)刻本 一

第十冊
[康熙]河津縣志八卷 (清)馬光遠 修 (清)劉梁嵩 纂 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一
第十一册
[嘉慶]稷山縣志十卷(卷一卷七) (清)張應辰 修 (清)王墀等 纂 清嘉慶二十年(1815)刻本 一

第十二册
[嘉慶]稷山縣志十卷(卷八卷十) (清)張應辰 修 (清)王墀等 纂 清嘉慶二十年(1815)刻本 一

[光緒]鎮安縣志一卷 (清)佚名 纂修 清光緖稿本 四五五
第十三册
[乾隆]重修肅州新志(河西肅州) (清)黄文煒 沈青崖 纂修 清乾隆二年(1737)刻,乾隆二十七年(1762)增刻本 一

第十四册
[乾隆]重修肅州新志(高臺西陲) (清)黄文煒 沈青崖 纂修 清乾隆二年(1737)刻,乾隆二十七年(1762)增刻本 一

第十五冊
[崇禎]歷城縣志十六卷(卷一卷十二) (明)宋祖法 修 (明)葉承宗 纂 明崇禎友聲堂刻本 一
第十六册
[崇禎]歷城縣志十六卷(卷十三卷十六) (明)宋祖法 修 (明)葉承宗 纂 明崇禎友聲堂刻本 一

第十七册
[康熙]德州志十卷 (清)金祖彭 修 (清)程先貞 纂 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一

第十八冊
[康熙]陵縣志六卷 (清)史颺廷 纂修 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一

[嘉慶]邳州志十八卷首一卷(卷首卷三) (清)丁觀堂 修 (清)陳爕等 纂 清嘉慶十七年(1812)刻本 四八五
第十九册

[嘉慶]邳州志十八卷首一卷(卷四卷十八) (清)丁觀堂 修 (清)陳爕等 纂 清嘉慶十七年(1812)刻本 一

第二十冊
[崇禎]寧志備考十二卷(卷一卷十) (清)趙維寰 纂修 明崇禎三年(1630)修,抄本 一

第二十一册

[崇禎]寧志備考十二卷(卷十一卷十二) (清)趙維寰 纂修 明崇禎三年(1630)修,抄本 一

[乾隆]皖典類編八卷 (清)潘才 纂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 一六七
第二十二册
[乾隆]宣城縣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首卷十六) (清)吳飛九 修 (清)楊廷棟等 纂 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 一

第二十三册

[乾隆]宣城縣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十七卷二十六) (清)吳飛九 修 (清)楊廷棟等 纂 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 一

第二十四冊

[乾隆]宣城縣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七卷三十二) (清)吳飛九 修 (清)楊廷棟等 纂 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 一

[嘉慶]臨川縣續志十二卷 (清)秦沆 纂修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本 一二五

第二十五冊

福建通志政事略十五卷(卷一卷六) (清)劉建韶 撰 稿本 一

第二十六册

福建通志政事略十五卷(卷七卷十五) (清)劉建韶 撰 稿本 一

第二十七冊

[康熙]松溪縣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首卷八) (清)潘拱辰 纂修 (清)黄鑒等 補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本 一

第二十八册

[康熙]松溪縣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九卷末) (清)潘拱辰 纂修 (清)黄鑒等 補遺 康熙三十九廿(1700)刻本 一

第二十九册

[順治]息縣志十卷(卷一卷七) (清)邵光胤 修 (清)宣洪猷 纂 清順治十五年(1658)刻本 一

第三十冊

[順治]息縣志十卷(卷八卷十) (清)邵光胤 修 (清)宣洪猷 纂 清順治十五年(1658)刻本 一

第三十一冊

[康熙]光州志十五卷(卷一卷十) (清)繆發 修 (清)龔質生 纂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本 一

第三十二冊

[康熙]光州志十五卷(卷十一卷十五) (清)繆發 修 (清)龔質生 纂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本 一

第三十三册
[順治]睢州志七卷首一卷 (清)戴斌等 纂修 清順治十五年(1658)刻本 一
第三十四册

[康熙]嵩縣志十卷首一卷 (清)盧志遜 修 (清)李滋 纂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 一
[康熙]隨州志四卷(卷一) (清)劉霦 修 (清)何藩等 纂 清康熙六年(1667)刻本 四五三

第三十五册

[康熙]隨州志四卷(卷二卷四) (清)劉霦 修 (清)何藩等 纂 清康熙六年(1667)刻本 一
第三十六册

[康熙]麻陽縣志十卷(卷一卷九) (清)陳輝璧 修 (清)田長盛 纂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乾隆十二年(1747)印本 一
第三十七册

[康熙]麻陽縣志十卷(卷十) (清)陳輝璧 修 (清)田長盛 纂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乾隆十二年(1747)印本 一

[乾隆]續麻陽縣志二卷 (清)趙弘儀 原修 (清)秦周 增修 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一三九
[乾隆]南寧府志五十六卷(卷一卷六) (清)蘇士俊等 纂修 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 二六三

第三十八册

[乾隆]南寧府志五十六卷(卷七卷二十六) (清)蘇士俊等 纂修 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 一

第三十九册

[乾隆]南寧府志五十六卷 (卷二十七卷四十九) (清)蘇士俊等 纂修 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 一

第四十册

[乾隆]南寧府志五十六卷(卷五十卷五十六) (清)蘇士俊等 纂修 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 一

[康熙]雲龍州志十二卷首一卷 (清)王符等 纂修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 二八九




 

[转载]新书推介:中国古籍珍本丛刊•西南大学图书馆卷

$
0
0



书名:中国古籍珍本丛刊•西南大学图书馆卷(全五十册)

编著者:西南大学图书馆 编

定价:40000.00元

ISBN:9787501356348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规格:精装 16开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西南大学图书馆卷》为《中国古籍珍本丛刊》丛书系列的第5种。本书选取西南大学图书馆藏珍本古籍,多为清代刻本和抄本。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分类,既有名家点评的经史刻本,也包括四川等地的方志、名人的日记等,还有一些颇为珍贵的戏曲抄本,共收书八十三种,包括宋刻本一种,元刻本一种,明刻本六种,清刻本二十二种,稿本十一种,钞本四十种,另有日本稿本一种,日本刻本一种。

 

第一册
毛詩古音考四卷附讀詩拙言一卷 (明)陳第撰 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刻本1

周禮節訓六卷(卷一—三) (清)黃叔琳輯 清雍正十年(1732)黃氏古音堂刻本105


第二册
周禮節訓六卷(卷四—六) (清)黃叔琳輯 清雍正十年(1732)黃氏古音堂刻本1
儀禮彙說十七卷 (清)焦以恕撰 清乾隆三十七年刻本275


第三册
寄傲山房塾課纂輯禮記全文備旨十一卷存九卷(卷一—五) (清)鄒聖脈纂輯 (清)鄒廷猷編次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1

第四册
寄傲山房塾課纂輯禮記全文備旨十一卷存九卷(卷八—十一) (清)鄒聖脈纂輯 (清)鄒廷猷編次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1

許氏說文解字六書論正二十四卷首一卷(卷首—六) (清)王育撰 清康熙稿本355


第五册
許氏說文解字六書論正二十四卷首一卷(卷七—二十四) (清)王育撰 清康熙稿本1
說文考異一卷 (清)盧之貴編次 清蔭玉堂抄本433

第六册
重排說文便覽十二集附建首 佚名撰 抄本1


第七册
繆篆集略分韻一卷(一) (清)桂馥編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抄本1


第八冊
繆篆集略分韻一卷(二) (清)桂馥編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抄本1
史記一百三十卷(卷一—七) (漢)司馬遷撰 (明)陳仁錫評 明崇禎十四年(1641)毛氏汲古閣刻十七史本 413



第九册
史記一百三十卷(卷八—一百三十) (漢)司馬遷撰 (明)陳仁錫評 明崇禎十四年(1641)毛氏汲古閣刻十七史本 1


第十册
前漢書一百二十卷存一百卷(卷一—四十八) (漢)班固撰(唐)顔師古注 明崇禎十五年(1642)毛氏汲古閣刻十七史本 1


第十一册
前漢書一百二十卷存一百卷(卷四十九—一百) (漢)班固撰(唐)顔師古注 明崇禎十五年(1642)毛氏汲古閣刻十七史本1


第十二册
史記刪二卷 (清)蘇真符輯注 清嘉慶己巳年(1810) 抄本1
操演九進十連環鳥鎗大陣圖說 清佚名繪 清彩繪本537
第十三册
漢書故實錄五卷 (清)南溪撰 清抄本1


第十四册
歷代紀年十卷 (宋)晁公邁撰 清抄本1
兩漢三國人表不分卷附子史格言一卷 佚名撰 抄本145

契丹蒙古遼金元紀年不分卷 佚名撰 清海□樓抄本189
晴雪齋漫錄十四卷 (清)笨老人輯 清康熙抄本231
鰲頭舊事記十卷(卷一—四) [日]蘇我、馬子、宿禰等撰 日本延寶六年(1678)翻刻本373


第十五册
鰲頭舊事記十卷(卷五—十) [日]蘇我、馬子、宿禰等撰 日本延寶六年(1678)翻刻本1
天啓逸史五卷 (清)佚名撰 清抄本381


第十六册
省城紀事一卷附奏稿 (清)佚名撰 清抄本1
古人生歿月日考四卷 佚名撰 抄本217
李文田日記 (清)李文田撰 稿本307
江都汪氏家傳不分卷 (清)汪保和等撰 清抄本399

第十七册
水經四十卷 (漢)桑欽撰 (北魏)酈道元注 清康熙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1714-1715)項絪群玉書堂刻本 1
湖北郡邑鄉里圖不分卷 (清)石禮嘉輯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419

第十八册
廣西輿圖並郡邑道里圖不分卷 (清)朱椿纂修 清乾隆刻本1
黑龍江察邊考一卷 (清)曹廷杰撰 清抄本175
巫山縣鄉土志三卷 (清)周憲斌纂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抄本221
苏松田赋备考五卷 (清)周象明(清)侯开国輯 清抄本409

第十九册
嘉慶說帖輯要十四卷 (清)佚名輯 清嘉慶道光間抄本1
史記斠不分卷 (清)王筠輯 清道光稿本471

第二十册
習是編二卷 (清)屈成霖輯 清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1
兵鏡備考十三卷孫子集注一卷兵鏡或問二卷 (清)鄧廷羅纂輯 清初桐石山房刻本201


第二十一册
藜照堂地理秘書十卷(一) (清)劉仁輯 清乾隆九年(1744)稿本1


第二十二冊
藜照堂地理秘書十卷(二) (清)劉仁輯 清乾隆九年(1744)稿本1


第二十三册
藜照堂地理秘書十卷(三) (清)劉仁輯 清乾隆九年(1744)稿本1
投壺圖說新發明書四卷 (清)劍凔撰 清宣統二年(1910)抄本

第二十四册
厚德錄四卷 (宋)李元綱撰 (明)商維浚校 明刻本1
敬盧隨筆不分卷(一) (清)佚名撰 清光緒十八年(1892)抄本165


第二十五冊
敬盧隨筆不分卷(二) (清)佚名撰 清光緒十八年(1892)抄本1
新鐫玉茗堂批點按鑑參補南宋志傳十卷五十回 (明)陳繼儒撰 清五雲堂刻本187
柳溪叢語四卷 (清)張錫琦輯 清稿本363
綉鞋記二卷 佚名撰 清道光十四年(1834)潘蘭亭懷德堂抄本429
香山摘要一卷 (清)王惠卿撰 清光緒十二年抄本467

第二十六冊 468
冷澹生涯不分卷(一) (清)石海撰 清草香書屋稿本 一

第二十七冊 546
冷澹生涯不分卷(二) (清)石海撰 清草香書屋稿本 一

第二十八冊 600
冷淡生涯不分卷(三) (清)石海撰 清草香書屋稿本 一
廢言不分卷 (清)于昌遂撰 清光緒抄本 四一一
黍子雜説不分卷 (清)黍子撰 清光緒三十年(1904)抄本 五一三

第二十九冊 498
王伯恭先生筆記 王伯恭 撰 清末民初抄本 一

畢校吕覽補正二十六卷(卷一—十二) (日)松皋圓 補正 稿本 三四五

第三十冊 460
畢校吕覽補正二十六卷(卷十三—二十六) (日)松皋圓 補正 稿本
楚辭集注八卷 (宋)朱熹 注 元刻本 一

第三十一冊 472

楚辭約注不分卷 (清)曹同春 纂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寫刻本 二一九

何水部集不分卷附陰常侍詩集不分卷 (南朝梁)何遜 撰 (南朝梁)陰鏗 撰 民國年間黄節精抄本 四一七

杜詩集説二十卷末一卷年譜一卷目録一卷(卷一—三) (唐)杜甫 撰 (清)江浩然 纂輯 清乾隆刻本

第三十二冊 498
杜詩集説二十卷末一卷年譜一卷目録一卷(卷四—末) (唐)杜甫 撰 (清)江浩然 纂輯 清乾隆刻本 一
問山文集六卷 (清)丁煒 撰 (清)黄與堅 (清)葉映榴 選 清康熙刻本 一

第三十三冊 539
安序堂文抄三十卷 (清)毛際可 撰 (清)林雲銘 (清)嚴允肇 評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刻本 九三
隴首集一卷 (清)王與胤 撰 (清)王士禛 校 清康熙刻本 三九七
綰秀園詩選三卷 (清)杜首昌 撰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抄本 四一三

第三十四冊 499
望溪先生文偶抄不分卷 (清)方苞 撰 (清)王兆符 (清)程崟 輯 (清)姚姜塢 批點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一
向惕齋先生集十卷 (清)向璿 撰 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三〇三


半舫齋古文八卷 (清)夏之蓉 撰 (清)戴祖啓 批點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寫刻本 三八三


第三十五冊 480
方徵君遺稿不分卷 (清)方駿謨 撰 抄本 一
兩張公事略一卷附有不爲齋詩詞稿一卷 (清)端木埰 撰 清抄本 一八九
翠微南征録十卷 (宋)华岳 撰 (清)郎遂編 清光绪抄本 二二七
隱山樓詩集一卷 (清)金天德 撰 清抄本 四二七

第三十六冊 563
慎墨堂詩不分卷 (清)鄧漢儀 撰 清抄本 一

文章正宗二十四卷存卷二十一 (宋)真德秀 撰 宋福建莆田郡學刻本 四五三

赤牘清裁十一卷補遺四卷 (明)楊慎 輯 明吳勉學刻本 四七九

第三十七冊 529
名家制義六十一家六十一卷 (明)俞長城 輯 明刻本 一

第三十八冊 458
斯文正宗十六卷 (清)張伯行 撰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張氏正誼堂刻本 一
宋詩删二卷存卷下 (清)邵暠 選 清康熙刻本 三一四
擬明史樂府不分卷 (清)尤侗 撰 清康熙間手抄本 三四九

第三十九冊 706
樂府辨類三十卷(卷一—十八) (清)曹森 編 清稿本 一

第四十冊 610

樂府辨類三十卷(卷十九—三十) (清)曹森 編 清稿本 一

第四十一冊 448
宋詩略十八卷 (清)汪景龍 (清)姚壎 輯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一
順所然齋詩約摘抄不分卷 (清)李增秩 撰 稿本 二一一

第四十二冊 474
了生齋初稿不分卷 佚名撰 抄本 一

第四十三冊 546
玉臺新詠札記十卷 徐乃昌 撰 稿本 一
挹翠軒詩集四卷 胡友蘭 撰 清末民初稿本 七九

文選學講義二卷 周貞亮 纂述 稿本 二一九

庾開府哀江南賦注一卷 (北周)庾信 撰 (清)徐樹穀 (清)徐炯 輯 佚名 批 清康熙刻本 四五七

第四十四冊 446
文選學講義二卷 周貞亮 纂述 朱欄稿本 一
青藜書屋曲譜不分卷 佚名 撰 清紅花欄抄本 二五七

第四十五冊 682
補天石傳奇八卷 (清)煉情子 撰 (清)吹鐵簫人 正譜 清道光十年(1830)静遠草堂刻本 一
第四十六冊 693
鳳飛樓傳奇二卷 (清)李文瀚 撰 (清)錫淳 評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 一
較準總綱曲譜不分卷(一) (清)佚名 輯 清道光晚香書屋抄本 二一九

第四十七冊 539
較準總綱曲譜不分卷(二) (清)佚名 輯 清道光晚香書屋抄本 一

第四十八冊 489
較準總綱曲譜不分卷(三) (清)佚名 輯 清道光晚香書屋抄本 一

第四十九冊 502
較準總綱曲譜不分卷(四) (清)佚名 輯 清道光晚香書屋抄本 一
第五十冊 507
較準總綱曲譜不分卷(五) (清)佚名 輯 清道光晚香書屋抄本 一
伏虎韜傳奇二十九齣 (清)沈起鳳 撰 清抄本 三四五
唐誌十卷 佚名 撰 清抄本 五〇三
新編玉鴛鴦全傳三卷 (清)佚名 撰 清抄本 六二五


 

[转载]新书推介:金石书画人物传记资料丛刊

$
0
0


书名:金石书画人物传记资料丛刊(全四十册)

编著者:宋志英 潘竹 选编

定价:26000.00元

ISBN:9787501356775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规格:精装 16开

    本丛刊从金石书画类著作中辑録人物传记资料五十七种,分为书画家传、印人传、书家传、画家传四类,并以通史和断代进行排序。为确保文献的专题性和实用性,本丛刊使用了部分析出文献。《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析出卷十八至卷五十八,主要收録其中的“历代帝王书”“历代帝王画”“书家传”“画家传”。《书画传习録》四卷,析出卷三至卷四的“书事丛谈”和“画事丛谈”。《分隶偶存》二卷,析出卷下“古今分隶人名氏”。  

 

第一册目録
佩文齋書畫譜一百卷(卷十九—二十四)(清)孫岳頒 (清)宋駿業等 撰清康熙年間(1662—1722)
靜永堂刻本歷代帝王書上
目録一
三皇一一
五帝一二
夏一四
周一六
西漢一七
東漢一九
三國魏二三
三國吳二六
晉二八
十六國漢三四
十六國趙三五
南朝宋三五
南朝齊三八
南朝梁四三
南朝陳四七
魏五一
隋五二
唐五二
後梁七八
後唐七九
後周八○
吳國八一
南唐八一
後蜀八五
南漢八六
吳越八六
北漢八九
歷代帝王書下
目録九一
宋九七
遼一二七
金一二九
元一三三
明一三八
歷代帝王畫
目録一五九
黄帝一六五
虞一六五
東漢一六六
三國魏一六六
三國吳一六七
晉一六七
南朝梁一六八
北齊一七一
隋一七一
唐一七二
五代一七七
宋一七九
遼一九○
金一九一
元一九二
明一九三
書家傳一
目録二○一
黄帝时人二一一
夏二一二
周二一三
秦二一七
西漢二二一
東漢二三五
三國魏二六三
三國吳二七五
蜀漢二八一
書家傳二
目録二八七
晉二九七
十六國趙三七五
十六國燕三七六
書家傳三
目録三七九
南朝宋三八九
南朝齊四一一
南朝梁四二六
南朝陳四五五


 

[转载]新书推介:历代佛教传记文献集成

$
0
0


书名:历代佛教传记文献集成(全一百三十六册)

编著者:李印来 主编 李荣胜 执行主编

定价:99800.00元

ISBN:9787501356836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规格:精装 16开

    本书汇集了现今能采集到的佛教各种汉字传记文献,涵盖官修的佛藏善本,散落民间的印本史料,以及大量民国时期报刊、佛教刊物中的人物传记资料。传主则包括了佛、菩萨、罗汉、高僧、比丘、比丘尼及居士等佛教相关人士。本书的影印出版,能够为佛教界、学术界提供大量的研究素材,特别是将民国时散见于报刊中的佛教人物资料辑录出来,有一定史料价值。

 

 

甲编:佛菩萨罗汉传记文献
(第一册 - 第一七册)
乙编:高僧传记文献
(第一七册 - 第一二六册)
丙编:居士传记文献
(第一二六册 - 第一三二册)
丁编:佛教历史碑铭同戒录传记文献
(第一三二册 - 第一三六册)

 

 

(一)《集成》的文献,收录了现今能集到的佛教各种汉字文献,涵盖皇家编修的善本佛藏,以及散落民间的文献史料,均以原状刊印,为每种文献另了新封面。
(二)《集成》的时间,涵盖了从佛教创立的公元前六世纪到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整个历史时期。
(三)《集成》的内容,包括了佛、菩萨、罗汉、高僧、比丘、比丘尼、居士等文献史料。
(四)《集成》的编目,分成了甲、乙、丙、丁四编;全书设总目录,每册设分册目录。
(五)凡传记的传主生卒年代翔实者,均依传主所生朝代顺序编列,其他依文献产生年代编列。
(六)凡多位传主合集之书,均按成书年代排序。
(七)凡同类书名,历朝有续其书者,均连续排序,如《高僧传》。
(八)凡无法查考的文献作者,均属『佚名』。
(九)凡同一传主,历代均有作者撰写传记,则连续排序。
(十)凡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佛教传记文献,拟另外专辑编纂,本《集成》均未收入。
(十一)凡以汉字翻译的外国传记文献史料,均一收入。
(十二)凡与高僧传记密切相关的其它佛教文献,如:佛教史、佛碑考、同戒录等,均一收入。


 

[转载]新书推介:民国名家词集选刊

$
0
0


书名:民国名家词集选刊(全十六册)

编著者:朱惠国 吴平 主编

定价:9600.00元

ISBN:9787501356867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规格:精装 16开

    本书收录民国名家词集89种,所选词集的作者曾生活于民国时期,选录的词集出版于民国时期,反映了不同作者群体的分布情况和创作成就,包括排印本、石印本、刻本、油印本、稿抄本等。本书依作者生年排序,生年不确,但知其大致年份的,按其相应年份编入,生年无考者,置于卷尾。此外,编者为每种词集做了详细的提要。

 

總目録
第一册
蒿盦詞賸一卷馮煦 撰民國十三年(1924)刻本 一
懺盦詞抄一卷沈澤棠 撰民國十八年(1929)刻本 二五
今悔庵詞一卷張慎儀 撰民國八年(1919)刻本 五五
曼陀羅寱詞一卷沈曾植 撰民國十三年(1924)鉛印本 一二一
郢雲詞一卷李岳瑞 撰民國二十二年(1933)《彊村遺書》本 一八七
牟珠詞一卷補遺一卷鄧潛 撰民國十一年(1922)刻本 二四三
青蕤盦詞四卷蔣兆蘭 撰民國二十八年(1939)刻本 三九七
第二册
樵風樂府九卷郑文焯 撰民國二年(1913)仁和吳昌綬雙照樓刻本 一
悔龕詞一卷夏孫桐 撰民國二十二年(1933)《彊村遺書》本 一九三
潛園詞四卷續抄一卷魏元曠 撰民國二十二年(1933)《魏氏全書》本 二五五
彊村語業三卷朱祖 撰民國十三年(1924)托鵑樓刻本 三三三
彊村詞賸稿二卷朱祖 撰民國二十二年(1933)《彊村遺書》本 五四一
彊村集外詞一卷朱祖 撰民國二十二年(1933)《彊村遺書》本 七二五
第三册
瞻園詞續一卷張仲炘 撰民國二十五年(1936)刻本 一
繁霜詞一卷沈宗畸 撰民國五年(1916)鉛印本 七七
草間詞一卷李綺青 撰民國七年(1918)鉛印本 一〇三
餐櫻詞一卷况周頤 撰民國五年(1916)刻本 一五九
侖闇詞一卷李孺 撰民國二十二年(1933)鉛印本 二〇九
雨屋深鐙詞一卷續稿一卷汪兆鏞 撰民國十七年(1928)鉛印本 二六三
朱青長詞集二十八卷(卷一—六)朱青長 撰民國十四年(1925)東華學社石印手稿本 三〇九
第四册
朱青長詞集二十八卷(卷七—二十八)朱青長 撰民國十四年(1925)東華學社石印手稿本 一
第五册
花周集一卷王渭 撰民國十三年(1924)鉛印本 一
夢坡詞存二卷周慶雲 撰民國二十二年(1933)刻本 五七
定巢詞集十卷程頌萬 撰民國十八年(1929)刻本 一四三
娛生軒詞一卷王德楷 撰民國二十二年(1933)金陵盧氏飲虹簃刻本 四二九
第六册
味蒓詞六卷汪曾武 撰民國三十年(1941)鉛印本 一
摩西詞黄人 撰民國九年(1920)鉛印本 一七三
香宋詞二卷趙熙 撰民國六年(1917)成都圖書館刻本 二七七
蟄庵詞一卷曾習經 撰民國二十二年(1933)《彊村遺書》本 四一三
樂静詞 樂静詞二編俞陛雲 撰民國十八年(1929)刻本 四四九
第七册
漚夢詞四卷鄧邦述 撰民國二十二年(1933)刻本 一
勺廬詞一卷洪汝闓 撰陳匪石 校勘民國間尹山堂刻本 一一五
廳潮音館詞集三卷蔡寳善 撰民國十九年(1930)鉛印本 一九一
蒙拾堂詞稿一卷梁文燦 撰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 二九一
純飛館詞一卷徐珂 撰民國三年(1914)上海商務印書館《天蘇閣叢刊》本四〇七
純飛館詞三集一卷徐珂 撰民國十四年(1925)胥山朱氏寶彝室鉛印本 五〇五
第八册
鷗影詞稿五卷龔元凱 撰民國十七年(1928)刻本 一
清聲閣詞四種六卷吕鳳 撰民國二十五年(1936)刻本 一五五
抱香詞一卷楊鐵夫 撰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本 四八五
雙樹居詞二卷楊鐵夫 撰民國間鉛印本五五一
第九册
井眉軒長短句一卷吳曾源 撰民國二十二年(1933)刻本 一
半櫻詞二卷林鵾翔 撰民國十六年(1927)鉛印本 九三
半櫻詞續二卷林鵾翔 撰民國二十七年(1938)鉛印本 一八七
澹月平芳館詞一卷章華 撰民國十九年(1930)刻本 三一七
瀼溪漁唱一卷林葆恒 撰民國二十七年(1938)刻本 三五三
第十册
雲淙琴趣三卷邵章 撰民國二十四年(1935)刻本 一
鞠讌詞二卷仇埰 撰民國三十六年(1947)鉛印本 二三一
香蘭詞一卷袁毓麟 撰民國二十一年(1932)刻本 三七五
紅鶴詞一卷金天翮 撰民國三十六年(1947)刻本 四四五
清寂詞録五卷林思進 撰民國三十二年(1943)刻本 四五九
第十一册
紉佩軒詩詞草一卷吕景蕙 撰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本 一
半舫齋詩餘一卷廖恩燾 撰民國二十九年(1940)鉛印本 四三
嘯盦詞夏仁虎 撰民國九年(1920)刻本 一二一
遯庵樂府二卷續集一卷張爾田 撰民國三十年(1941)龍氏忍寒廬刻本 二六七
艮廬詞一卷張茂炯 撰民國二十年(1931)石印本 三九七
艮廬詞續集一卷附外集一卷張茂炯 撰民國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九九
第十二册
閼伽壇詞二卷劉肇隅 撰民國二十二年(1933)鉛印本 一
瘦葉詞一卷潘承 撰民國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七七
雙青詞草一卷廖仲愷 撰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開明書店影印原稿本 一六九
舊月簃詞一卷陳曾壽 撰民國十年(1921)鉛印本 二〇九
莽廬詞稿一卷吳漢聲 撰民國十九年(1930)鉛印本 二四五
遐庵詞甲稿不分卷葉恭綽 撰民國三十一年(1942)鉛印本 二九九
入秦草一卷章士釗 撰民國三十一年(1942)鉛印本 三七七
第十三册
龍顧山房詩餘三卷郭則澐 撰民國十七年(1928)栩樓刻本 一
龍顧山房詩餘續集一卷郭則澐 撰民國三十三年(1944)鉛印本 八五
倦鶴近體樂府五卷陳世宜 撰民國三十八年(1949)油印本 一二七
秋明集詞一卷沈尹默 撰民國十八年(1929)北京書局鉛印本 一九五
曉珠詞四卷吕碧城 撰民國二十六年(1937)鉛印本 二五五
霜厓詞録一卷吳梅 撰民國三十二年(1943)吳縣潘氏陟岡樓據
民國二十九年(1940)刻本重寫影印本四一七
第十四册
揚荷集四卷邵瑞彭 撰民國十九年(1930)雙玉蟬館刻本 一
洹上詞不分卷袁克文 撰民國二十七年(1938)油印本 二一五
寄庵詞一卷汪東 撰民國三十五年(1946)《雍園詞抄》鉛印本 三一八
柯亭長短句三卷蔡楨 撰民國三十七年(1948)上海中華書局鉛印本 三三三
波外樂章四卷喬曾劬 撰民國二十九年(1940)成都茹古書局印本 四五一
渌水餘音一卷徐禮輔 撰民國三十三年(1944)影印本 五六一
第十五册
梅景書屋詞集二卷吳湖帆 潘静淑 撰民國二十八年(1939)吳氏四歐堂鉛印本 一
春燈詞一卷劉麟生 撰民國二十八年(1939)鉛印本 四九
春燈詞續一卷劉麟生 撰一九四九年影印本 一一九
凝碧馀音一卷溥儒 撰民國三十三年(1944)北平鉛印本 一七一
叢碧詞二卷續一卷張伯駒 撰民國二十七年(1938)刻本 一九三
碧慮商歌一卷黄孝紓 撰民國間鉛印本 三〇五
古槐書屋詞一卷俞平伯 撰民國間刻本 三六九
南雲小稿一卷唐圭璋 撰民國三十五年(1946)《雍園詞抄》鉛印本 三八八
忍寒詞二卷龍榆生 撰民國三十七年(1948)鉛印本 三九九
無盦詞一卷詹安泰 撰民國二十六年(1937)鉛印本 四四五
第十六册
中興鼓吹三卷盧前 撰民國二十七年(1938)獨立出版社鉛印本 一
永陰集一卷附永陰存稿一卷鄭騫 撰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 六五
涉江詞一卷沈祖棻 撰民國三十五年(1946)《雍園詞抄》鉛印本 一二三
藕香館詞一卷章柱 撰民國三十年(1941)石印本 一五七
分春館詞一卷朱奐 撰民國三十七年(1948)廣州奇文印局鉛印本 二二五
慮尊詞一卷陳夔 撰民國十一年(1922)鉛印本 二四五
碩果齋詞一卷施祖皋 撰民國二十二年(1933)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南洋文化事業部鉛印本 三二一


 

[转载]新书推介: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文献辑刊

$
0
0


书名: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文献辑刊(全三十册)

编著者:楼世洲 主编

定价:18000.00元

ISBN:9787501357215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规格:精装 16开

    本书由浙江师范大学楼世洲教授主编,系统收录了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各种文献100 余种,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法令和政策,职业教育会议,统计调查资料,职业学校教师、课程、教材、设施,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教育理论,实业教育,女子职业教育等八个方面,这些资料不仅局限于论著和公开出版物,还包括各种期刊杂志中时人关于职业教育的讨论、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及问题、各地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等资料,是研究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最为系统、全面的资料汇编。   

 

總目録
第一册
職業教育法令彙編 教育部編 教育部,一九三三年出版…………一
職業教育法令彙編 教育部編 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六年出版…………一三五
職業教育法令彙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一九四二年出版…………三九一
辦理職業學校主要法規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一九四八年出版…………五九五
第二册
辦理職業學校、職業補習學校、短期職業訓練班主要法規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民國間出版…………一
職業教育法令輯要 江西省政府教育廳編 江西省政府教育廳,一九三九年出版…………三七
實業學堂通則 (清)張之洞等撰 奏定學堂章程 湖北學務處刻本…………一二五
高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中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初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實業補習普通學堂章程、藝徒學堂章程 (清)張之洞等撰 奏定學堂章程 湖北學務處刻本…………一四三
通行各省舉辦實業學堂文 學部官報,一九〇六年第二期…………二七七
實業學校令 中華教育界,一九一三年十月號…………二八一
實業學校規程 中華教育界,一九一三年十一月號…………二八三
職業學校法、職業學校規程 教育部編 小學法、小學規程、中學法、中學規程、師範學校法、師範學校規程、職業學校法、職業學校規程 一九三三年出版…………二九三
高級護士助產職業學校立案須知 教育部編 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出版…………三二三
高級護士助產職業學校法令輯要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編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一九四六年出版…………四一五
教育部赴歐教育考察團職業教育報告書 李熙志 教育部,一九三三年出版…………四九九
第三册
視察各省市職業教育報告 教育部編 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六年出版…………一
光緒三十四年分第二次教育統計圖表(上) (清)學部總務司編 (清)學部總務司,一九〇八年出版…………一一一
第四册
光緒三十四年分第二次教育統計圖表(下) (清)學部總務司編 (清)學部總務司,一九〇八年出版…………一
第五册
宣統元年分第三次教育統計圖表(上) (清)學部總務司編 (清)學部總務司,一九〇九年出版…………一
第六册
宣統元年分第三次教育統計圖表(下) (清)學部總務司編 (清)學部總務司,一九〇九年出版…………一
第七册
民國六年全國實業學校一覽表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編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民國間出版…………一
前清學部立案各省高等實業學堂一覽表 教育部編 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甲種丙編)開明書店,一九三四年出版…………七七
中華民國十三年度調查全國職業教育報告 中華職業教育社編 中華職業教育社,一九二六年出版…………七九
職業教育概況 教育部編 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甲種丙編) 開明書店,一九三四年出版…………一九五
全國職業學校概況 中華職業教育社編 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四年出版…………二四三
第八册
二十三年度全國職業教育概況 教育部編 教育部,一九三五年出版…………一
民國二十四年度全國職業學校概況 中華職業教育社編 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出版…………七三
技工教育一覽 國防工業設計委員會技工訓練處編 國防工業設計委員會技工訓練處,一九四三年出版…………三八七
中國職業教育三十年來大事表 黄炎培等著 中華職業教育社,一九四七年出版…………五一九
第九册
職業教育概況 教育部教育年鑒編纂委員會編 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第八編) 商務印書館,一九四八年出版…………一
全國職業學校各科學生數(三十五學年度第一學期) 教育部統計處編 教育部統計處,一九四八年出版…………六五
全國職業學校各科畢業生數(三十五學年度) 教育部統計處編 教育部統計處,一九四八年出版…………七一
二十三年全國職業學校及中小學校勞作科成績品展覽會各省市代表作品集 教育部編 中華書局,民國間出版…………七七
二十三年全國職業學校及中小學校勞作科成績品展覽會總評判報告 教育部編 教育部,民國間出版…………二五一
實業教員講習所章程 (清)張之洞等撰 奏定學堂章程 湖北學務處刻本…………二七九
各省市今後五年內需要各科職業師資一覽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編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一九三五年出版…………二九七
職業教育人員手册 教育部編 行政院,一九四一年出版…………三四一
第十册
全國農業職業學校教員暑期講習會演講録(上册)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編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一九三六年出版…………一
第十一册
全國農業職業學校教員暑期講習會演講録(下册)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編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一九三六年出版…………一
小學校職業科教授要目草案(上册) 各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聯合會編 中華職業教育社,一九一八年出版…………五一九
第十二册
新學制職業科課程標準 中華職業教育社編 中華職業教育社,一九二五年出版…………一
高、初級職業學校課程暫行標準 廣東省第三次教育會議籌備委員會編 廣東教育廳,一九三三年出版…………八七
中華護士會護士學校標準課程 廣學書局,一九三三年出版…………二四五
各省市產業種類暨職業學校科目調查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編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一九三五年出版…………四一三
高級助產職業學校暫行通則、課程標準合刊 教育部編 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五年出版…………四七一
第十三册
職業學校各科教材大綱、課程表、設備概要彙編 第一册 教育部編 教育部,一九三四年出版…………一
職業學校各科教材大綱、課程表、設備概要彙編 第四册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編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一九三五年出版…………三三三
第十四册
中等機械、電機技術科課程綱要 教育部編 教育部,一九四二年出版…………一
高初級工業職業學校造紙、印刷科課程及設備標準 教育部編 教育部,一九四二年出版…………一六三
職業教育設施標準 中華職業教育社編 中華職業教育社,一九三一年出版…………三一七
職業教育設施綱領 中華職業教育社編 中華職業教育社,一九四三年出版…………三四一
職業教育設施概況 一九四八年出版…………三六七
華北五省三市職業教育參觀報告 章繼南著 江蘇教育,一九三六年第五卷第七期…………四二一
交通部鐵路管理學校高等科乙班畢業紀念册 一九二一年出版…………四二七
第十五册
香山慈幼院職業教育概況 孟福堂著 教育雜誌,一九二五年第十七卷第一號…………一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第一卷)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編輯部編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編輯部,一九三〇年出版…………一九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第二卷)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編輯委員會編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編輯委員會,一九三一年出版…………二二七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第三卷)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編輯委員會編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編輯委員會,一九三二年出版…………四七七
第十六册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第四期)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編輯委員會編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編輯委員會,一九三三年出版…………一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第五期)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編輯委員會編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編輯委員會,一九三四年出版…………二五五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第六期)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編輯委員會編 第一助產學校年刊編輯委員會,一九三五年出版…………四四七
第十七册
第一助產學校成立五週年概覽 第一助產學校編 第一助產學校,一九三四年出版…………一
北平市市立高級職業學校組織大綱及辦事細則 北平市市立高級職業學校編 北平市市立高級職業學校,一九三五年出版…………二一
民國二十五年財政商業專科學校、才正高級商職學校年刊 年刊委員會編輯部編 年刊委員會出版科,一九三六年出版…………五九
直隸省立甲種水產學校一覽 趙思和、李炳垣編 直隸省立甲種水產學校,一九一七年出版…………三三一
清寒青年工讀學校一覽 民國間出版…………五四七
第十八册
河北省教育廳訓令 第三六〇號 令第八、十八中學校注重職業教育體察本地情形擬具詳切計劃 河北省政府公報,一九二九年第四三七號…………一
河北省中學、師範、職業教育委員會聯席會議報告專號 河北省教育廳編 河北省教育廳,一九三二年出版…………三
呈報職教經費實數及所佔比率 河北月刊,一九三七年第五卷第五期…………三一一
石門成美職業學校規程 石門成美職業學校編 石門成美職業學校,一九三四年出版…………三一三
河北省省立易縣高級農業職業學校五年計劃 河北省省立易縣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編 河北省省立易縣高級農業職業學校,一九三五年出版…………三三七
河北省教育廳訓令 第一二六號 令省立黄村初級中學校遵照改辦職業教育辦法辦理 河北教育公報,一九三四年第十九、二十期合刊…………三六九
石門職業開始招生 河北月刊,一九三六年第四卷第五期…………三七一
徐水縣成立助產傳習所 河北月刊,一九三六年第四卷第八期…………三七三
擬將私立瀛南職業學校改歸省立 河北月刊,一九三七年第五卷第三期…………三七五
晉省籌辦鄉村職業教育學校地址已勘定四處 河南實業週刊,一九二五年第四卷第十期…………三七七
山西職業教育之檢討及其將來應取之途徑 張蔚祿著 新農村,一九三六年第二十七、二十八期合刊…………三七九
山西省立岱岳鎮牧畜初級職業學校、山陰縣牧畜場一覽 山西省立岱岳鎮牧畜初級職業學校、山陰縣牧畜場編 山西省立岱岳鎮牧畜初級職業學校、山陰縣牧畜場,一九三六年出版…………三八三
第十九册
山西省立岱岳鎮牧畜初級職業學校、山陰縣牧畜場之最近實況 山西省立岱岳鎮牧畜初級職業學校、山陰縣牧畜場編 山西省立岱岳鎮牧畜初級職業學校、山陰縣牧畜場,一九三六年出版…………一
上海市三十六年度職業教育推行及改進計劃 上海教育週刊,一九四七年第二卷第二期…………二九
交通部電信學校五十週年紀念特刊 交通部電信學校編 交通部電信學校,一九二九年出版…………三一
國立同濟大學附設高級職業學校概況 國立同濟大學附設高級職業學校編 國立同濟大學附設高級職業學校,一九三四年出版…………二〇五
國立同濟大學附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一覽 國立同濟大學附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編 國立同濟大學附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一九三五年出版…………二五五
新寰職業學校一覽 新寰職業學校編 新寰職業學校,一九三五年出版…………三七七
私立華東農業職業學校現況一瞥 私立華東農業職業學校編 私立華東農業職業學校,一九四七年出版…………五〇九
務商中學章程 務商中學編 務商中學,民國間出版…………五一三
第二十册
江蘇省職業教育計劃之我見 楊鄂聯著 教育雜誌,一九二三年第十五卷第二號…………一
江蘇職業教育推行計劃 中華職業教育社編 北京大學日刊,一九二四年第一四一五號…………五
實施職業教育辦法 江蘇教育,一九三二年第一卷第九期…………七
江蘇省職業教育之改進計劃 黄炎培、江恆源著 江蘇教育,一九三三年第二卷第四期…………九
改進江蘇職業教育之第一步工作 楊衛玉著 江蘇教育,一九三三年第二卷第四期…………一一
論改進職業教育 廖家楠著 江蘇教育,一九三三年第二卷第四期…………一五
實施職業教育之準備 城北著 江蘇教育,一九三三年第二卷第四期…………二五
江蘇省辦中等農工商各項職業教育改進之商榷 向復菴著 江蘇教育,一九三三年第二卷第五期…………二九
實施江蘇職業教育辦法 江蘇教育,一九三三年第二卷第五期…………四一
訂發改進江蘇中等學校職業教育初步辦法 江蘇教育,一九三三年第二卷第十期…………四三
規定擴充職業教育設備費動支辦法 江蘇教育,一九三五年第四卷第四期…………四七
調查二十三年度職業教育實施概況 江蘇教育,一九三五年第四卷第十期…………四九
江蘇省職業教育設施之趨向 周佛海著 江蘇教育,一九三七年第六卷第六期…………五五
江蘇省立蘇州農業學校五週紀念特刊 江蘇省立蘇州農業學校編 江蘇省立蘇州農業學校,一九三二年出版…………六三
江蘇省立蘇州工業學校鳥瞰 江蘇教育,一九三三年第二卷第四期…………一六九
江蘇省立淮陰農業學校之現狀 江蘇教育,一九三三年第二卷第四期…………一七九
江陰尚仁商科職業學校一週紀念册 江陰私立尚仁初級普通商科職業學校編 江陰私立尚仁初級普通商科職業學校,一九三六年出版…………二〇一
江蘇省立宿遷玻璃科職業學校現行章則一覽 江蘇省立宿遷玻璃科職業學校編 江蘇省立宿遷玻璃科職業學校,一九三六年出版…………二三三
國立高級印刷職業學校概況 國立高級印刷職業學校編 國立高級印刷職業學校,一九四八年出版…………三三七
推廣職業教育辦法案 浙江教育行政週刊,一九三一年第二卷第三十四期…………三四七
調查本省各種職業實際情形俾實施職業教育時有所依據案 浙江教育行政週刊,一九三一年第二卷第三十四期…………三四九
浙江省職業教育徵詢統計 浙江教育行政週刊,一九三一年第三卷第二號…………三五一
浙省滬市職業教育之視察與改進 中國國民黨指導下之政治成績統計,一九三五年第十一期…………三五七
浙省推進職業教育辦法 國際勞工通訊,一九四〇年第七卷第七期…………三五九
教育應配合社會需要(陳主席對職業教育研究會講話) 浙江省政府公報,一九四八年第三四五七期…………三六一
繼續推行職業教育並督促和鼓勵私人團體設立職業學校或職業補習學校 吴興教育行政週刊,一九三四年第一五六期…………三六五
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校友會年刊 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校友會編 浙江省立 甲種工業學校校友會,一九二〇年出版…………三六七
第二十一册
浙江省立農業學校十週紀念刊 浙江省立農業學校編 浙江省立農業學校,一九二三年出版…………一
浙江省立蠶桑科職業學校卅週紀念特刊 浙江省立蠶桑科職業學校校友會編輯部、浙江省立蠶桑科職業學校卅週紀念大會籌備會宣傳部編 浙江省立蠶桑科職業學校校友會編輯部、浙江省立蠶桑科職業學校卅週紀念大會籌備會,一九二八年出版…………一二五
第二十二册
浙江省立水產科職業學校校刊 浙江省立水產科職業學校編 浙江省立水產科職業學校,一九三〇年出版…………一
國立浙江大學代辦浙江省立高級工科中學學則 國立浙江大學代辦浙江省立高級工科中學編 國立浙江大學代辦浙江省立高級工科中學,一九三一年出版…………三四七
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代辦浙江省立高級農科中學學則、簡章、學程 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代辦浙江省立高級農科中學編 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代辦浙江省立高級農科中學,一九三一年出版…………三八三
浙江建設人員養成所畢業紀念刊 陸冶儔主編 浙江省建設人員養成所,一九三一年出版…………三九七
第二十三册
舊寧屬縣立甲種工業學校十週紀念册 一九二一年出版…………一
對於本省職業教育之改進意見 孔德著 安徽教育,一九二九年第一卷第一期…………一九三
擬具二十五年度職業教育實施方案 安徽政務月刊,一九三六年第十九期…………一九九
安徽公立職業學校一覽 安徽公立職業學校編 安徽公立職業學校,一九三〇年出版…………二〇一
福建省職業教育設計委員會會議經過報告 教育廳第二科編 福建省教育廳教育週刊,一九三一年第七十九、八十期合刊、八十四期…………三七七
福建省職業教育設計委員會會議要案報告 教育部公報,一九三一年第三卷第三十五期…………三九三
福建省職業教育設施之事實與計劃 福建省教育廳教育週刊,一九三二年第一二七期…………四〇九
爲印發福建省各省立中學實施職業教育調查事項填報表令仰於文收到二週內填報 福建省教育廳教育週刊,一九三二年第一三〇期…………四二三
福建省第一届全省職業教育成績展覽會經過報告 福建省教育廳教育週刊,一九三二年第一三〇期…………四二五
爲印發福建省各縣職業教育徵詢表令仰於文到一週內填報 福建省教育廳教育週刊,一九三二年第一三一期…………四三一
福建職業教育之現況及其改進 鄭坦、姚虛谷著 福建教育,一九三六年第二卷第一期…………四三三
參觀江浙贛鄂皖等省鄉師及職業教育報告 陳慶南著 閩政月刊(教育輯),一九三七年第一卷第一期…………四四五
本省職業教育近狀 鄭貞文報告 閩政月刊,一九三九年第五卷第四期…………四六三
本省中學及職業教育實施方案 鄭貞文報告 閩政月刊,一九四〇年第六卷第二期…………四六五
閩省推進職業教育 國際勞工通訊,一九四〇年第七卷第二期…………四六七
建甌縣中小學職業教育設施計劃 福建省教育廳教育週刊,一九三二年第一三〇期…………四六九
集美商業學校第十組畢業紀念刊 福建私立集美商業學校編 福建私立集美商業學校,一九三二年出版…………四七三
第二十四册
集美高級商業職業學校概況 集美學校編 集美學校,一九四七年出版…………一
今後之集美實驗農林學校的辦法 福建私立集美實驗農林學校編 福建私立集美實驗農林學校,一九三五年出版…………三三
集美高級水產航海職業學校概況 集美學校編 集美學校,一九四七年出版…………七五
私立勤工初級工業職業學校一覽 私立勤工初級工業職業學校編 私立勤工初級工業職業學校,一九三七年出版…………一〇九
私立福州協和中學職業教育實施概況 張效良著 福建省教育廳教育週刊,一九三二年第一三八期…………二二三
申江中華職業教育社通訊 江西推廣教育之辦法 河南實業週刊,一九二五年第四卷第十八期…………二二七
召集江西職業教育會議提案 江西省政府公報,一九二九年第五期…………二二九
江西職業教育第二籌備會議 江西省政府公報,一九二九年第十一期…………二三一
本廳積極籌備職業教育展覽會 江西教育旬刊,一九三四年第十卷第三期…………二三三
奉令發視察本省職業教育應行改進各點轉飭遵辦 江西省政府公報,一九三五年第一三二號…………二三五
咨教育部咨送本省二十三年度職業教育實施概況 江西省政府公報,一九三五年第一五二號…………二三九
據職業教育指導員簽送視察職業學校要點請通飭知照等情令仰知照 江西省政府公報,一九三五年第三四六號…………二五一
江西省百業教育實施概況 江西省實施百業教育委員會編 江西省實施百業教育委員會,一九三九年出版…………二五五
江西之職業教育 國粹著 江西統計月刊,一九四〇年第三卷第六期…………二七三
江西省立南昌高級商業職業學校一覽 歐陽恂編 一九四七年出版…………二八七
山東省立第一職業學校一覽 山東省立第一職業學校編 山東省立第一職業學校,一九三〇年出版…………三七五
第二十五册
山東省立第二職業學校一覽 山東省立第二職業學校出版委員會編 山東省立第二職業學校出版委員會,一九三三年出版…………一
山東省職業學校暨中小學勞作科成績出品一覽 山東省政府教育廳編 山東省政府教育廳,一九三四年出版…………四四五
青島市實施職業教育計劃草案 青島教育,一九三四年第一卷第九期…………五九一
青島市二十四年度職業教育改進方案 青島教育,一九三五年第三卷第四期…………六〇一
青島市職業教育視察報告要點 教育部公報,一九三五年第七卷第三十一、三十二期…………六〇五
青島市卅五年度推行職業教育計劃表 青島市政府公報,一九四六年第三卷第四期…………六〇九
青島市三十六年度職業教育推行及改進計劃 青島教育,一九四七年復員專號…………六一一
第二十六册
河南職業教育實施計劃 河南教育廳編 河南教育廳,一九三三年出版…………一
職業教育計劃 河南省政府年刊,一九三五年…………一三三
改進職業教育 河南省政府年刊,一九三六年…………一三五
釐定改進職業教育辦法 河南省政府年刊,一九三六年…………一三九
添設省立陜縣高級棉科職業學校 河南省政府年刊,一九三六年…………一三九
河南省推進護士助產職業教育三年計劃 豫教通訊,一九四六年第一卷第三期…………一四一
如何發展湖北的職業教育? 黄祖度著 湖北教育月刊,一九三四年第一卷第八期…………一四三
七年來湖北職業教育發展概況比較表 湖北教育月刊,一九三五年第二卷第四期…………一五三
湖北省職業學校最近概況統計表(二十三年度下學期) 湖北教育月刊,一九三五年第二卷第四期…………一五四
本府教育廳訓令 奉發湖北省職業教育應行改進各點令仰遵辦具報 湖北省政府公報,一九三五年第八十一期…………一五五
本府教育廳案呈准函以高級職業學校春秋季始業學生一上至二下概受平時軍訓等情令仰轉飭遵照 湖北省政府公報,一九三五年第八十四期…………一五九
教育廳案呈爲部令據全國職業教育討論會議決各案關於各省市今後辦理職業教育應行注意令仰遵照 湖北省政府公報,一九三五年第八十四期…………一五九
准函送本届社員大會暨全國職業教育討論會決議案特録有關各項令仰查酌辦理 湖北省政府公報,一九三五年第一四九期…………一六三
湖北省職業教育改進計劃 湖北教育月刊,一九三五年第二卷第五期…………一六五
國立海事職業學校概況 國立海事職業學校編 國立海事職業學校,一九四八年出版…………一六九
湖南職業教育考察報告 黄祖度著 湖北教育月刊,一九三四年第一卷第八期…………二一九
湖南省立高級工科職業學校規程 湖南省立高級工科職業學校編 湖南省立高級工科職業學校,一九三二年出版…………二二七
湖南省立高級工業學校實習工廠概覽 湖南省立高級工業學校編 湖南省立高級工業學校,一九三四年出版…………三二九
湖南私立修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三十週年紀念刊 湖南私立修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附屬第一小學校編 湖南私立修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附屬第一小學校,一九三四年出版…………四〇三
第二十七册
湖南省立高級農業職業學校二年來校務輯要 湖南省立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出版部編 湖南省立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出版部,一九三五年出版…………一
通令各縣市中學注重職業教育 廣東省政府公報,一九三一年第一五三、一五四期合刊…………三四三
令推派代表出席職業教育討論會 廣東省政府公報,一九三二年第一九三期…………三四五
職業教育人員登記辦法 廣東省政府公報,一九三三年第二一七期…………三四九
令推行各縣市職業教育廣設職業學校 廣東省政府公報,一九三四年第二四九期…………三五一
金委員報告發展職業教育問題 廣東省政府公報,一九三五年第二八六期…………三五五
廣東農業職業教育之商榷 丁頴著 瓊農,一九三六年第二十八期…………三五七
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問題 翟克著 廣東經濟建設月刊,一九三七年第五期…………三五九
廣東職業教育概況 廣東教育戰時通訊,一九四二年第五十期…………三六九
二年來本省職業教育概況 黄國俊著 廣東教育,一九四八年第三卷第一期…………三七七
廣州會計職業教育概況 工商經濟,一九四九年第三卷第一期…………三八三
提案 爲擬組織各區職業教育設計委員會附具組織規程會議規則提請公決案 中山縣政季刊,一九三二年第四期…………三八五
中山縣第□區職業教育設計委員會暫行組織規程 中山縣政季刊,一九三二年第四期…………三八五
中山縣第□區職業教育設計委員會會議規則 中山縣政季刊,一九三二年第四期…………三八八
本邑選送初中畢業生赴嶺南大學農學院附設農事職業科肄業情形 中山縣政季刊,一九三二年第四期…………三八九
佈告職業教育人員登記辦法由 汕頭市政公報,一九三三年第八十七期…………三九一
私立廣州統計學校概況 私立廣州統計學校編 私立廣州統計學校,一九三〇年出版…………三九五
廣東省省立廣州農工業職業學校報告書(民國二十四年度全年及二十五年度上學期) 廣東省省立廣州農工業職業學校編 廣東省省立廣州農工業職業學校,一九三六年出版…………四九五
第二十八册
廣東省省立廣州農工業職業學校民國二十五年度校務進行計劃書 廣東省省立廣州農工業職業學校編 廣東省省立廣州農工業職業學校,一九三六年出版…………一
實用高級會計科職業學校三週年紀念特刊 廣東實用高級會計科職業學校編 廣東實用高級會計科職業學校,一九三六年出版…………八一
廣東省立第一職業學校校則彙編 廣東省立第一職業學校編 廣東省立第一職業學校,民國間出版…………三八七
紀念市一職校慶與提倡職業教育 高春艮愛、阮汝源著 廣州市一職校刊,一九四六年第一卷第二期…………四六三
遠東航空學校簡章 遠東航空學校編 遠東航空學校,民國間出版…………四六五
香港華南汽車工程學校創校九週年暨復校週年紀念專刊 華南汽車工程學校編 華南汽車工程學校,一九四六年出版…………五三五
廣西職業教育的回憶及今後改進的我見 張家瑤著 教育論壇,一九三二年第四期…………五五三
提倡生產教育聲中廣西的職業教育問題 莫鴻森著 桂潮,一九三四年第五、六期合刊…………五六一
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教字第一七四號咨復廣西省臨時參議會關於第五次大會議決第七項請設法擴充職業教育以增進生產案 廣西省政府公報,一九四一年第一二三四期…………五七一
三十二年六月教壹字第六九五一號感代電抄發廣西省職業教育改進辦法規定各縣及各生產機關分期籌設職業學校一覽表 廣西省政府公報,一九四三年第一七七五期…………五七三
三十二年十一月民肆字第一七三九五號真代電抄發工礦農場廠推行職業教育辦法 廣西省政府公報,一九四三年第一八三四期…………五七五
公私營工廠礦場農場推行職業補習教育並利用設備供給職業學校學生實習辦法 廣西省政府公報,一九四三年第一八三四期…………五七六
三十二年二月教壹字第一四四六號□代電頒佈前報部本省職業教育改進辦法仰各遵辦 廣西省政府公報,一九四三年第一六四〇期…………五七七
四川省職業教育設計委員會組織規則 四川省政府公報,一九三七年第八十二期…………五八三
四川省最近職業教育計劃彙編 四川省政府教育廳編 四川省立教育科學館,一九三九年出版…………五八七
第二十九册
四川省職業教育改進之途徑 宋大魯著 中等教育季刊,一九四〇年第一卷第一期…………一
四川省政府教育廳、行政院農產促進委員會、中華職業教育社蓉南農村職業教育推進區組織大綱 政教旬刊,一九四一年第二十六期…………五
四川教育通訊(四川省卅七年度職業教育討論會專號) 四川省立教育館編 四川省立教育館,一九四八年出版…………九
國立中央工業職業學校教育綱要 國立中央工業職業學校編 國立中央工業職業學校,一九三八年出版…………三一
國立中央工業職業學校組織大綱、辦事總細則、各項規則、各項簡則、附機械工廠各項規則 國立中央工業職業學校編 國立中央工業職業學校,一九三八年出版…………五三
國立中央工業專科、職業學校一覽 國立中央工業專科、職業學校出版委員會編 國立中央工業專科、職業學校出版委員會,一九四一年出版…………一六一
國立中央工校組織大綱辦事總則暨各處室科辦事細則 國立中央工業專科、職業學校編 國立中央工業專科、職業學校,民國間出版…………二七七
國立四川造紙印刷科職業學校三年來之概況 國立四川造紙印刷科職業學校編 國立四川造紙印刷科職業學校,一九四三年出版…………三五三
四川省立重慶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一覽 四川省立重慶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編 四川省立重慶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一九三六年出版…………四一一
第三十册
重慶大公職業學校一覽 重慶大公職業學校編 重慶大公職業學校,一九四五年出版…………一
璧山縣職業學校成立特刊 璧山縣實業局,一九二九年出版…………一一三
貴州省的職業教育 高四光著 貴州教育,一九四一年第三卷第二、三期合刊…………一四五
貴州職業教育的檢討與改進 歐國清著 貴州教育,一九四三年第五卷第四、五、六期合刊…………一四七
貴州省立江口農業職業學校概況 貴州省立江口農業職業學校編 貴州省立江口農業職業學校,一九四二年出版…………一五一
轉行部頒推行職業教育程序及師資檢定訓練辦法大綱 雲南教育,一九三四年第二卷第四、五期合刊…………一九三
教廳推進本省職業教育全滇劃分七職業教育區其設十七職校十八職班 雲南教育通訊,一九三九年第二卷第二期…………一九五
雲南省立昆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刊 雲南省立昆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刊編輯委員會編 雲南省立昆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一九三六年出版…………一九九
雲南省立昆華高級農業職業、雙塔初級中學校概覽 雲南省立昆華高級農業職業、雙塔初級中學校編 雲南省立昆華高級農業職業、雙塔初級中學校,一九三七年出版…………三四九
西北職業教育問題 丘咸著 教育雜誌,一九二五年第十七卷第一號…………五二三
開發西北與職業教育 潘文安著 西北問題季刊,一九三五年第一卷第三期…………五三一
甘肅省職業教育設施方案(二十八年擬定) 甘肅教育半月刊,一九四〇年第二卷第二期…………五三五
甘肅省立第一農業學校十五週年紀念刊 甘肅省立第一農業學校校刊編輯委員會編 甘肅省立第一農業學校校刊編輯委員會,一九三二年出版…………五三九
青海兩職校之合併與職業教育之前途 新青海,一九三四年第二卷第一、二期合刊…………五八一
察哈爾省二十四年度職業教育實施方案及情形 察哈爾省政府公報,一九三六年第一〇〇一期…………五八三


 

[转载]新书推介:国家图书馆藏抄稿本日记选编

$
0
0


书名:国家图书馆藏抄稿本日记选编(全六十册)

编著者:国家图书馆 编

定价:36000.00元

ISBN:9787501357093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规格:精装 16开

    本书选录国家图书馆藏抄稿本日记28种,其中元人日记1种(《郭天锡日记》),清人日记27种,如吴骞《兔床日记》、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英和《奉使陕甘日记》、翁心存《知止斋日记》及其孙翁曾翰(翁同龢嗣子)的《海珊日记》,又有文学家方玉润的《心烈日记》《星烈日记》,版本目录学家莫友芝的《郘亭日记》等。 

 

第一册
郭天锡日记一卷(元)郭畀 撰
清嘉庆四年赵之玉抄本一
颜修来日记不分卷(清)颜光敏 撰
稿本二一九
痛思堂南行日记略不分卷(清)黄鉽 撰
稿本二八一
兔床日记不分卷(清)吴骞 撰
稿本五三一

第二册
常惺惺斋日记不分卷(一)(清)谢兰生 撰
稿本一

第三册
常惺惺斋日记不分卷(二)(清)谢兰生 撰
稿本一

第四册
注易日记三卷(清)焦循 撰
稿本一
观妙居日记不分卷(清)李鋭 撰
稿本一五五
张叔未日记不分卷(一)(清)张廷济 撰
稿本三一三


第五册
张叔未日记不分卷(二)(清)张廷济 撰
稿本一
奉使陕甘日记一卷(清)英和 撰
稿本一七五
知止斋日记不分卷(一)(清)翁心存 撰
稿本二七七

第六册
知止斋日记不分卷(二)(清)翁心存 撰
稿本一

第七册
知止斋日记不分卷(三)(清)翁心存 撰
稿本一

第八册
知止斋日记不分卷(四)(清)翁心存 撰
稿本一

第九册
知止斋日记不分卷(五)(清)翁心存 撰
稿本一

第一○册
知止斋日记不分卷(六)(清)翁心存 撰
稿本一

第一一册
知止斋日记不分卷(七)(清)翁心存 撰
稿本一

第一二册
知止斋日记不分卷(八)(清)翁心存 撰
稿本一

第一三册
周尔墉日记不分卷(清)周尔墉 撰
稿本一
观我斋日记不分卷(清)祁寯藻 撰
稿本六三
王庆云日记不分卷(一)(清)王庆云 撰
稿本二○三

第一四册
王庆云日记不分卷(二)(清)王庆云 撰
稿本一

第一五册
王庆云日记不分卷(三)(清)王庆云撰
稿本一

第一六册
王庆云日记不分卷(四)(清)王庆云 撰
稿本一

第一七册
王庆云日记不分卷(五)(清)王庆云 撰
稿本一

第一八册
王庆云日记不分卷(六)(清)王庆云 撰
稿本一

第一九册
王庆云日记不分卷(七)(清)王庆云 撰
稿本一

第二○册
东洲草堂日记不分卷(清)何绍基 撰
稿本一
郘亭日记一卷(清)莫友芝 撰
稿本一五九
郘亭日记不分卷(清)莫友芝 撰
稿本二四九
心烈日记二十四卷(卷一至二)(清)方玉润 撰
稿本五二一

第二一册
心烈日记二十四卷(卷三至十八)(清)方玉润 撰
稿本一

第二二册
心烈日记二十四卷(卷十九至二十四)(清)方玉润 撰
稿本一
星烈日记□□卷(存五十一卷)(卷十至十二)(清)方玉润 撰
稿本二二九

第二三册
星烈日记□□卷(存五十一卷)(卷十三、二十至二十六、六十一至六十二)
(清)方玉润 撰
稿本一

第二四册
星烈日记□□卷(存五十一卷)(卷六十三至七十一)(清)方玉润 撰
稿本一

第二五册
星烈日记□□卷(存五十一卷)(卷七十二至八十二)(清)方玉润 撰
稿本一

第二六册
星烈日记□□卷(存五十一卷)(卷八十三至九十四)(清)方玉润 撰
稿本一

第二七册
星烈日记□□卷(存五十一卷)(卷九十五至一百)(清)方玉润 撰
稿本一
非昔居士日记不分卷(一)(清)赵宗建 撰
稿本三五三

第二八册
非昔居士日记不分卷(二)(清)赵宗建 撰
稿本一
庚子非昔日记一卷补录书目一卷(清)赵宗建 撰
稿本八七
旧山楼日记一卷(清)赵宗建 撰
清光绪三十一年赵仲举抄本
黄陶楼日记不分卷杂抄不分卷(一)(清)黄彭年 撰
稿本

第二九册
黄陶楼日记不分卷杂抄不分卷(二)(清)黄彭年 撰
稿本一

第三○册
黄陶楼日记不分卷杂抄不分卷(三)(清)黄彭年 撰
稿本一

第三一册
黄陶楼日记不分卷杂抄不分卷(四)(清)黄彭年 撰
稿本一

第三二册
黄陶楼日记不分卷杂抄不分卷(五)(清)黄彭年 撰
稿本一


第三三册
黄陶楼日记不分卷杂抄不分卷(六)(清)黄彭年 撰
稿本一

第三四册
黄陶楼日记不分卷杂抄不分卷(七)(清)黄彭年 撰
稿本一

第三五册
弢园日记不分卷王韬 撰
稿本 一
栋山日记不分卷(一)(清)平步青 撰
稿本三一一

第三六册
栋山日记不分卷(二)(清)平步青 撰
稿本一

第三七册
栋山日记不分卷(三)(清)平步青 撰
稿本一

第三八册
栋山日记不分卷(四)(清)平步青 撰
稿本一

第三九册
栋山日记不分卷(五)(清)平步青 撰
稿本一
海珊日记不分卷(一)(清)翁曾翰 撰
稿本一二七

第四○册
海珊日记不分卷(二)(清)翁曾翰 撰
稿本一

第四一册
海珊日记不分卷(三)(清)翁曾翰 撰
稿本一
壶中日记不分卷(清)叶钧 撰
稿本一九七
笘誃日记不分卷(一)(清)江标 撰
稿本二七七

第四二册
笘誃日记不分卷(二)(清)江标 撰
稿本一

第四三册
笘誃日记不分卷(三)(清)江标 撰
稿本一

第四四册
笘誃日记不分卷(四)(清)江标 撰
稿本一

第四五册
笘誃日记不分卷(五)(清)江标 撰
稿本一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一)(清)王继香 撰
稿本一九一

第四六册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二)(清)王继香 撰
稿本一

第四七册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三)(清)王继香 撰
稿本一

第四八册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四)(清)王继香 撰
稿本一

第四九册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五)(清)王继香 撰
稿本一

第五○册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六)(清)王继香 撰
稿本一

第五一册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七)(清)王继香 撰
稿本一

第五二册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八)(清)王继香 撰
稿本一

第五三册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九)(清)王继香 撰
稿本一

第五四册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十)(清)王继香 撰
稿本一

第五五册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十一)(清)王继香 撰
稿本一

第五六册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十二)(清)王继香 撰
稿本一

第五七册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十三)(清)王继香 撰
稿本一

第五八册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十四)(清)王继香 撰
稿本一

第五九册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十五)(清)王继香 撰
稿本一

第六○册
王子献先生日记不分卷(十六)(清)王继香 撰
稿本一

 


 

[转载]新书推介:民国时期福建华侨史料汇编

$
0
0


书名:民国时期福建华侨史料汇编(全十五册)

编著者:福建省图书馆 辑

定价:9000.00元

ISBN:9787501357222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规格:精装 16开

    《民国时期福建华侨史料汇编》一书辑录福建省图书馆所藏1912——1949年有关福建华侨的相关著作二十种、报刊杂志十二种,内容涉及闽省政府所出的报告及相关法令汇编、闽籍华侨在民国各时期从事社会及经济等活动的概况及研究、知名闽侨的文集或回忆录,亦有闽省各家商会或机构创建的期刊、特刊或纪念刊等,还有当年闽籍学子有关侨汇的论文,内容详实丰富,极具价值。这其中有不少文献属于首次披露,譬如《泗水晋江公会筹款救济罢工征信録》《发展战后福建侨汇的途径》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星洲日报四周年纪念特刊(新福建)》,尤显珍贵,这是“闽变”期间海外所发行的刊物,该刊辑録有“闽变”期间的当事人陈铭枢、蒋光鼐和萨镇冰等的题词,从内容到形式上皆可谓丰富而多彩。

 

總目録
第一册
閩軍政府對於荷屬華僑升旗被虐之交涉報告 閩都督府政務院編 閩都督府政務院,民國初油印本……一
福建開闢華僑新商埠議案 林崧磐編 民國四年(1915)鉛印本……二五
泗水晉江公會籌款救濟罷工徵信録 泗水晉江公會編 泗水晉江公會,民國十四年(1925)鉛印本……六七
南洋閩僑救鄉會臨時大會報告書 南洋閩僑救鄉會總會編 南洋閩僑救鄉會總會,民國十五年(1926)鉛印本……九一
馬來半島商業録 周贊臣、陳静山等編 尚文印務局,民國十七年(1928)鉛印本……一二七

第二册
福建僑務委員會組織條例 福建僑務委員會編 福建僑務委員會,民國十八年(1929)油印本……一
陳新政遺集 陳新政等撰 張明慈編校 民國十九年(1930)鉛印本……一九
南洋霹靂華僑革命史蹟 黄警頑等編 文華美術圖書公司,民國二十二年(1933)影印本……四六一

第三册
荷屬東印度概覽 岳陽、劉煥然編 强華圖書出版社,民國二十八年(1939)鉛印本……一

第四册
福建華僑匯款 鄭林寬著 福建省政府秘書處統計室,民國二十九年(1940)鉛印本……一
抗戰期中之福建華僑 福建省經濟建設計劃委員會宣傳處編 福建省經濟建設計劃委員會宣傳處,民國三十年(1941)鉛印本……一四九
福建省僑務法令彙編 福建省僑務促進委員會編 福建省僑務促進委員會,民國三十年(1941)鉛印本……二七三
救僑工作在長汀 鄭行飛、蘇茂鼎合編 長汀歸僑接待站,民國三十一年(1942)鉛印本……三一九
福建省僑民生産建設會議彙編 福建省僑民生産建設會議秘書處編 民國三十一年(1942)鉛印本……三六七

第五册
福建省的海外僑胞 張蔭椿編著 徐君梅等編輯 福建省政府教育廳編輯委員會,民國三十二年(1943)鉛印本……一
戰後華僑問題 丘漢平著 福建省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三十四年(1945)鉛印本……三一
南僑回憶録 陳嘉庚著 新加坡怡和軒,民國三十五年(1946)鉛印本……九五

第六册
香港閩僑商號人名録(附香港要覽) 吴在橋編 旅港福建商會、福建旅港同鄉會,民國三十六年(1947)鉛印本……一
發展戰後福建僑匯的途徑 柳朝著 民國三十七年(1948)稿本……三五五
陳嘉庚言論集 陳嘉庚著 南僑報社有限公司,民國三十八年(1949)鉛印本……四六七

第七册
福州僑務公報(一) 福建僑務委員會駐福州辦事處公報編輯處編 福建僑務委員會駐福州辦事處,民國十七年至十八年(1928—1929)鉛印本……一

第八册
福州僑務公報(二) 福建僑務委員會駐福州辦事處公報編輯處編 福建僑務委員會駐福州辦事處,民國十七年至十八年(1928—1929)鉛印本……一
福建與華僑 張楚鳴等編 福建與華僑旬刊社,民國二十七年(1938)鉛印本……一八七
閩僑(一) 張伯君等編 中南旅呱纾駠十九年(1940)鉛印本……三五七

第九册
閩僑(二) 張伯君等編 中南旅呱纾駠十九年(1940)鉛印本……一
海外歸僑 郭蔭棠主編 福州海外華僑公會,民國三十二年(1943)鉛印本……五一一

第十册
三山季刊 新嘉坡福州會館執行委員會編 新嘉坡福州會館,民國三十五年(1946)鉛印本……一
南僑通訊社•乙種稿 南僑通訊社編 民國三十七年(1948)鉛印本……八一
小呂宋華僑中西學校三十週年紀念刊(一) 颜文初編 小呂宋中西學校,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一〇三

第十一册
小呂宋華僑中西學校三十週年紀念刊(二) 颜文初編 小呂宋中西學校,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一
新嘉坡華僑國語學校第一週年紀念特刊(一) 鄭慧馨、宋德喜等編 新嘉坡華僑國語學校,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四四五

第十二册
新嘉坡華僑國語學校第一週年紀念特刊(二) 鄭慧馨、宋德喜等編 新嘉坡華僑國語學校,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一
廈門總商會特刊 廈門總商會編 廈門總商會,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一七一

第十三册
星洲日報四週年紀念刊(新福建) 傅无悶編 星洲日報有限公司,民國二十二年(1933)鉛印本……一

第十四册
菲律濱岷里拉中華商會三十週年紀念刊(1904—1933)(一) 菲律濱岷里拉中華商會出版委員會主編 黄曉滄編著 菲律濱岷里拉中華商會,民國二十五年(1936)鉛印本……一

第十五册
菲律濱岷里拉中華商會三十週年紀念刊(1904—1933)(二) 菲律濱岷里拉中華商會出版委員會主編 黄曉滄編著 菲律濱岷里拉中華商會,民國二十五年(1936)鉛印本……一
胡文虎先生六秩晉五壽辰專刊 虎豹兄弟有限公司等輯 星島日報,民國三十六年(1947)鉛印本……五三七


 

[转载]新书推介:天津地区图书馆编印旧版书目汇刊

$
0
0



书名:天津地区图书馆编印旧版书目汇刊(全二十二册)

编著者: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 编

定价:13800.00元

ISBN:9787501357086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规格:精装 16开

    本书主要汇集了民国以来天津地区几家著名图书馆所编印的旧版书目,如天津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对了解天津地区图书馆发展及天津地区古籍旧版图书收藏情况具有较好的资料价值。除图书馆的书目外,也收录了几部与天津地区有密切联系的藏书家的私人书目,可资参考。

 

收録范围
一、收録天津辖区各级图书馆早年编印的部分馆藏旧版古籍书目。
  主要包括:天津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及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馆早年编印的馆藏旧版古籍书目。
二、兼收属于天津辖区私人藏书家的部分旧版藏书目録。
  主要包括:天津图书馆编印的《周叔弢先生捐献藏书书目》、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编印的《天津延古堂李氏旧藏书目》、姒兼山编撰的《姒兼山藏书目録》、任凤苞编印的《天春园方志目》、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印的《梁氏饮冰室藏书目録》及徐世昌编撰的《书髓楼藏书目》等。
三、兼收属于天津辖区馆藏专题及综合文献目録。
  主要包括:《天津图书馆藏明清小说目録》《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活字本书目》《天津地方史资料联合目録》《天津市中医图书联合目録》及《河北省地方志提要•天津部分》等。
四、不收天津辖区各级图书馆早年编印的馆藏旧版报刊目録。
价值及功用
一、《汇刊》具有一定文献价值。《汇刊》收録了数十种馆藏旧版古籍书目,可以据此了解各个不同时期馆藏古籍藏书情况,对进一步拓展业务,开展征集、购藏原版古籍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其具有历史文献价值。
二、《汇刊》把这些容易散佚的旧版古籍书目汇编起来,达到妥善保存的目的,并以新的面貌出现,化身百千,流通于世,为学者利用。
三、《汇刊》收録的是早年编印的几家图书馆的馆藏古籍书目,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那个时期的馆藏古籍普查登记目録。目前,由天津地区各馆参加编纂的馆藏古籍普查登记目録,已经陆续出版,这是反映现阶段各馆收藏古籍情况的书目。通过比对早年和目前两个不同时期编纂的古籍普查登记目録,可以了解和搞清馆藏古籍的增减、递藏及流通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证价值。

 

天津图书馆书目 谭新嘉,韩梯云编 1912年印本
河北省立第一图书馆书目•语文部•别集类 华凤卜编 1937年印本
河北省立天津图书馆书目 华凤卜编 1948年印本
天津图书馆藏明清小说目録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编 1962年印本
中医中药馆藏图书目録初稿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编 1958年印本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活字本书目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编 1981年印本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善本书目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编 1961年印本
河北省地方志提要•天津部分 来新夏主编 1986年印本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方志目録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编 1955年印本
方志目録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编 1957年印本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方志目録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编 1980年印本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方志目録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编 1955年稿本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方志目録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编 1955-1957剪贴稿本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方志目録补编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编 1963年稿本
方志目録补编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编 稿本
周叔弢先生捐献藏书书目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编 1973年印本
周叔弢张叔诚先生捐献文物图书展览目録 天津市文化局编 1979年印本
南开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书目 南开大学图书馆古籍组编 1985年印本
南开大学图书馆线装书目録•经部 南开大学图书馆古籍组编 1982年印本
南开大学图书馆线装书目録•史部地理类分册 南开大学图书馆古籍组编 1980年印本
南开大学图书馆线装书目録•史部地理类补编 南开大学图书馆古籍组编 1983年印本
南开大学图书馆线装书目録•子部 南开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编 1992年印本
南开大学图书馆线装书目録•集部别集分册 南开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编 1989年印本
南开大学图书馆线装书目録•集部中国古典小说分册 南开大学图书馆古籍组编 1991年印本
南开大学图书馆线装书目録•集部词曲诗文评分册 南开大学图书馆特藏部 编 1984年印本
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线装中国古典小说书目 南开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南开大学中文系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室编 1985年印本
南开大学图书馆藏古代戏曲研究书目 南开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中文系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室编 1985年印本
天津延古堂李氏旧藏书目 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编 油印本
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古籍目録初稿 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编 1960年印本
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解放前出版旧平(精)装书目録 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编 1961年印本
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目録 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编 1985年印本
天津师院图书馆馆藏善本书目録 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编 1979年印本
天津中医学院图书馆馆藏线装本文史哲书目 刘守璋,魏平编 1988年印本
天津地方史数据联合目録甲编 天津地方史数据联合目録编辑组编 1980年印本
天津史数据草目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编 1957年印本
天津市中医图书联合目録 职延广,陈宝贵主编 2001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印本
姒兼山藏书目録 姒兼山编 稿本
天春园方志目 任凤苞编 1936年印本
梁氏饮冰室藏书目録 国立北平图书馆编 1933年印本
书髓楼藏书目 徐世昌撰 1935年印本


 

苏月笑:《苏渊雷往来信札》前言

$
0
0

        1995年父亲苏渊雷先生去世后,我提前办理了退休回到上海,一方面可以专心照顾母亲,另一方面即开始着手整理父亲留下的各种文稿。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四卷本《苏渊雷文集》和五卷本《苏渊雷全集》分别于1996年和2008年出版,也算完成了家人们的一些心愿。

  前些年在整理资料时,我还意外发现了一叠用大张五线谱卡纸包裹的资料,打开一看,竟然是父亲保存的友人来信,各色精美的信笺上或是隽秀的小楷或是狂放的行草,令人爱不释手。这些信不少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所写,信纸有的薄如蝉翼,有的则变黄发脆。我很奇怪父亲是怎样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的。他一生颠沛流离,青年时代参加大革命,坐过国民党监牢;抗战期间辗转西南多地;抗战胜利后迁居南京、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又在上海文管会工作;1958年在华东师大历史系被错划为右派,全家被贬到哈尔滨;后来又经历了“文革”抄家,1970年被下放到黑龙江五常农村“插队落户”,到了1971年退休回老家浙江平阳(现为苍南)县侍奉祖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才又回到上海华东师大任教。这几十年中遗失、焚毁、抄没的东西不计其数,而这些信却能保存下来,确实非常不易,也足见这些信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由此,我萌生了整理出版《苏渊雷往来信札》的想法,希望藉此将这些珍贵的资料保存流传下去。它们反映的不仅是父亲个人的历史,也是当时学术界、文化界众多杰出人物的历史,更是当时真实的社会时代风貌。那个用毛笔写信、师友唱和诗词的时代永远不会再来了!中国士人诗书合璧的雅韵情怀值得后人铭记。

  我是1958年10周岁时随父亲北上哈尔滨的,1971年父亲退休回平阳老家,不久我也从东北建设兵团回到了老家。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考上大学离开了平阳,此后便不在父亲身边生活了。虽然曾在父亲身边生活多年,但我对父亲的理想、情怀和人格等更多更深层的认识与理解还是通过整理父亲的文稿尤其是这些往来书信逐步加深的。整理此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再一次回顾了父亲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对父亲的精神生活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感触很多。

  举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这批书信的史料价值,和其中反映的父亲与他的师友们那代人的精神追求。

  一、公案兰亭驳岂迟,高文一出万人知

  父亲与高二适先生都是中国现代知名度很高的文化人,无论是在书画界还是诗坛,都曾同声相求。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他们之间四十余年的书信诗文之交,留下了许多佳话。

  1965年高二适先生参与“兰亭”学术论辩,发表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和《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等文,在国内影响极大。由于辩论的另一方是很有影响力的郭沫若先生,一时间,“论辩”成了国内学术界的焦点。当时这场争论还惊动了最高领袖。

  那时父亲被贬哈尔滨,政治上正受挫,但他还是致函海上师友,大力搜集关于《兰亭序》真伪的有关论据,以助高二适先生,并写诗称赞道:

公案兰亭驳岂迟,高文一出万人知。

黄庭恰好真同调,金谷相参别缀诗。

自是临摹存瘦硬,何曾癸丑补干支。

流沙坠简分明在,波磔蝉联尚有丝。

  其中“公案兰亭驳岂迟,高文一出万人知”,成为国内学术界颂扬高二适先生的佳句。高二适纪念馆至今还珍藏着六封高二适先生给父亲的信,这些已经是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和难得的文史资料。

  二、吾生已惯波三折,放眼乾坤日月长

  1958年后关外的十三年流放生活迭经忧患,诗歌成了父亲唯一的精神寄托。他与谢无量先生、马一浮先生、高二适先生、钱鍾书先生等师友们的往来信函、诗赋唱和,给他精神上极大的安慰。这段时间也是父亲诗歌创作的高峰期,许多佳作于此时诞生。这些见证友谊和道义的友朋诗词唱和后来都收录在父亲的诗词集中,从他的自订年谱中也可见一斑。

  1958年秋,父亲到哈尔滨后写诗给上海的师友,其中有两首可见其心境:

松花江畔晚眺

松江落日晚霞明,浴物澄心彻底清。

入画长桥天共远,迷花翠屿浪初平。

浮云上下古今意,流水东西南北情。

着我老生何处是,笑看辽鹤意身轻。

十月十八日举家自海上继至

依然骨肉天涯共,喜见妻儿万里来。

惟有越禽笼未得,南枝终恐费安排。

小住为佳寒食帖,得闲因病老坡方。

吾生已惯波三折,放眼乾坤日月长。

  父亲老友周南陔先生来家中探望我母亲,父亲也写诗表示感谢:“一九五九年(己亥)五十二岁……北迁后,周南陔等寄诗函慰,读之感泣,次答一首。” 这两首诗也都保存至今:

渊雷北迁哈尔滨师院教授,匆匆一别,秋后至尊寓视嫂夫人公子辈,归途赋此寄意

雷霆雨露意深微,旧苑松篁浸碧晖。

此去不嗟迁地远,别来方恨聚时稀。

室中瓶钵安长在,灯下妻儿盼早归。

萦我离怀空慰语,重言孤客待寒衣。

北迁后周南老迭过沪寓存问并寄诗远慰,读之感泣

未能知著那知微,负尽禅心与道晖。

落落长松风自远,霏霏寒雨客何稀。

平安书札谁传语,多丽江山浪说归。

一笑灯前妻子在,胜如京洛叹缁衣。

  1960年父亲53岁,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最困难的一年。他在哈尔滨接到谢无量、瞿蜕园的书信和诗,“甚感快慰”。这些诗给父亲很大鼓励,他也回信寄去自己的诗表达感谢:

渊雷同志游行万里而归得诗百篇并寄示新论率赋请至

魏书自昔研三体,墨变于今识五行。

万里寻诗归北海,更承新论眼逾明。

赠渊雷

樊须好学研农稼,许子游谈尚铁耕。

天下尽知艰食贵,不教荷蓧笑书生。

徙海伦匝月复移海北出关逾远,亲故益疏,适无量丈诗柬继至感赋

积雪流光万里明,夜窥星斗势纵横。

一身系念天南朔,五处相思月缺盈。

皂帽藜床风自远,冰须华发气能平。

上林雁足惊天降,海北春回待岁更。

  1962年,父亲将《五月卅一日邀宥儿辈出大石所贻佳酿为贺,因赋二首兼柬海内诸师友》诗寄给钱鍾书先生,不久钱先生就回信和诗:

得钵水书喜赋却寄

塞雪边尘积鬓斑,居然乐府唱刀环。

心游秋水无涯境,梦越春风不度关。

穷验能工诗笔健,狂知因醉酒杯闲。

五年逋欠江南睡,瓶钵行看得得还。

  马一浮先生是父亲很尊敬的学者,“文革”后马先生书写的“钵水斋”匾额一直挂在父亲的书房里。父亲的文章中也写到过1963年“迨余获谴远适粟末。马(一浮)老不我遐弃,诗札慰勉益勤。尝寄诗云:道在交逾谈,心空境自安。书从元夜发,雪是普天寒。赖有诗篇富,常教径路宽。报君无别语,木佛已烧残”。

  三、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父亲为人旷达,交友情笃,平易近人,善以待人。往来书信的师友中,有近代大学者,如马一浮、章士钊、沈尹默等;有著名大学教授如王蘧常、潘伯鹰、林志钧、苏步青、夏承焘、钱鍾书、冒效鲁等;有藏书家如沈兆奎、丁瑗等;有大诗人大书画家如朱大可、陈兼与、高二适、陈运彰、周采泉、钱瘦铁、唐云、陆俨少等;还有佛教界人士如赵朴初、张纯一、吕瀓、根造法师等。除去那个时代的众多杰出人物之外,也有一些是中青年学生,还有一些是素昧平生的求书索画者。父亲都会不顾工作的繁忙,挤出时间来尽量满足,亲自回信,一一答复,并且将他们的来信保存下来。无论是年高德劭的宿学耆宿,还是质朴率真的青年后学,都愿与他交往。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远近悦来,络绎不绝。难怪友人戏称他为“当代孟尝君”。这批信中还有部分是温州老家的书画家、诗人及地方学者来函,父亲都保存了下来,是他对故乡的一种思念。

  父亲一生坎坷艰辛,数度起伏,但无论如何,他都十分热爱生命,做到了既然来到世上,就要有一种社会责任和学术热情,让自己的生命在各个时段都能发光发亮。在父亲的人生哲学里似乎没有消极、沮丧,更多的是乐观、旷达以及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传承和发扬,父亲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文章是我们子女后辈的宝贵遗产,值得继承与发扬。

 

  《苏渊雷往来信札》共收录600多封往来书信,大部分是友人给父亲的信,而父亲寄出的信只征集到了极少一部分。在此,要对缪钺先生之孙缪元朗教授、吴忠匡先生之女吴满女士、高二适先生之女高可可女士及哈尔滨杨克炎先生的鼎力相助表示诚挚的感谢!因为暂时无法联系到一些友人的亲属,还有很多父亲的往来书信无法征集到,所以我真切希望此书出版后,保存有我父亲书信文章的友朋能与我们联系,帮助我来完善父亲的往来书信资料。如果这些书信作为史料能给研究者提供一些帮助,那就再好不过了。这些书信,我们分为要函、其他和公函三部分,要函按书信人姓氏笔画排序;其他和公函统一排在后面,不列细目。书后附录自传、年表和书信人简介。

  《苏渊雷往来信札》能够顺利出版,首先感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他们为书稿的编排审阅费心尽力;其次要感谢姜堰高二适纪念馆郁胜天馆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浙江苍南陈盛奖先生、东陶吕华江先生热心提供资料;还要感谢我的两位哥哥和姐姐,他们一直在关心与支持着本书的编纂。特别要感谢我的儿子张强和他的同窗好友孟刚先生,他们提议并积极促成《苏渊雷往来信札》的出版。张强从小在外公身边长大,和外公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次他花费了很大精力,做了信件扫描、电脑编排、资料收集、联络出版等工作。《苏渊雷往来信札》的出版,完成了父亲生前的心愿,也希望能为文史工作者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史料。我是理工科出身,从来没有做过文史类的文字工作,因此水平有限,收集整理工作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海涵并指正。

  最后,我想把本书献给我亲爱的母亲傅韻碧女士,作为她老人家百岁华诞的生日礼物。母亲陪伴父亲无怨无悔地走过跌宕起伏的一生,她老人家待人真诚、豁达大度、是非分明、乐天知命,父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母亲这个贤内助。母亲现在上海安度晚年,她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知足常乐、参透人生,是我们全家人的“宝”。祝愿母亲能继续健康快乐地生活,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受子女后辈的孝心和成长,乐见中国小康社会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苏月笑 谨记

                        20141123日晚于上海



 

《苏渊雷往来信札》目录

$
0
0

《苏渊雷往来信札》(全三册)​

苏月笑编​

精装16开​

定价:980元​

出版时间:2015-11​​

        本书共收录著名学者、诗人苏渊雷先生往来信札六百余通,共涉及亲朋好友二百余位,其中不乏施蛰存、钱钟书等名人大家。信札内容信息丰富,谈论学术、时事、人情、生活等无所不包,为我们了解苏渊雷、研究苏渊雷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史料。全书彩色印制。

目录

上册

前言 1

丁瑗致苏渊雷 1

马一浮致苏渊雷 3

王双启致苏渊雷 9

王先进致苏渊雷 10

王建之致苏渊雷 12

王季思致苏渊雷 14

王国桢致苏渊雷 15

王退斋致苏渊雷 20

王敬身致苏渊雷 23

王蘧常致苏渊雷 25

方介堪致苏渊雷 34

尹石公致苏渊雷 38

龙榆生致苏渊雷 73

田遨致苏渊雷 74

申石伽致苏渊雷 75

申二伽致苏渊雷 76

吕澂致苏渊雷 77

朱大可致苏渊雷 78

朱维之致苏渊雷 114

向迪琮致苏渊雷 116

刘旦宅致苏渊雷 117

汤鹤逸致苏渊雷 118

许石枏致苏渊雷 119

许宝骙致苏渊雷 124

孙大雨致苏渊雷 126

苏步青致苏渊雷 127

李冰封致苏渊雷 134

李国瑜致苏渊雷 136

李宣龚致苏渊雷 138

李洣致苏渊雷 141

李笠致苏渊雷 148

李释戡致苏渊雷 152

李俊民致苏渊雷 162

花房英树致苏渊雷 163

严石致苏渊雷 164

杨廷福致苏渊雷 167

吴广洋致苏渊雷 174

吴忠匡致苏渊雷 178

吴景文致苏渊雷 202

吴鹭山致苏渊雷 205

陈仲陶致苏渊雷 215

陈冰原致苏渊雷 218

陈士诚致苏渊雷 224

陈巨锁致苏渊雷 225

陈大羽致苏渊雷 226

陈运彰致苏渊雷 228

陈祖范致苏渊雷 237

陈振濂致苏渊雷 242

陈兼与致苏渊雷 246

陈祥耀致苏渊雷 268

陈翔华致苏渊雷 270

何时希致苏渊雷 276

何泽翰致苏渊雷 277

何满子致苏渊雷 278

佘贵棣致苏渊雷 280

应野平致苏渊雷 283

宋千居致苏渊雷 284

汪旭初致苏渊雷 286

汪稚清致苏渊雷 288

沈兆奎致苏渊雷 291

张先畴致苏渊雷 292

张志岳致苏渊雷 293

张安祖致苏渊雷 298

张纯一致苏渊雷 299

张厚载致苏渊雷 300

张富贵致苏渊雷 302

张鹏翼致苏渊雷 304

陆俨少致苏渊雷 320

陆维钊致苏渊雷 322

林志钧致苏渊雷 323

林佛慈致苏渊雷 326

林乾良致苏渊雷 336

中册

林肇刚致苏渊雷 337

尚丁致苏渊雷 338

周干致苏渊雷 339

周谷城致苏渊雷 343

周采泉致苏渊雷 344

周南陔致苏渊雷 359

周退密致苏渊雷 376

周绶章致苏渊雷 382

周锡光致苏渊雷 390

周颖南致苏渊雷 394

郑文光致苏渊雷 398

郑逸梅致苏渊雷 399

赵朴初致苏渊雷 406

胡兰生致苏渊雷 407

胡邦彦致苏渊雷 414

胡遐之致苏渊雷 422

胡道静致苏渊雷 428

胡福畴致苏渊雷 434

柯文辉致苏渊雷 449

柳曾符致苏渊雷 452

姚耐致苏渊雷 453

冒怀苏致苏渊雷 454

冒效鲁致苏渊雷 455

俞大文致苏渊雷 458

施蛰存致苏渊雷 463

洪瑞钦致苏渊雷 466

费在山致苏渊雷 467

秦孟潇致苏渊雷 474

夏承焘致苏渊雷 478

顾佛影致苏渊雷 482

顾瑞荣致苏渊雷 488

钱小山致苏渊雷 492

钱仲联致苏渊雷 494

钱仲易致苏渊雷 496

钱定一致苏渊雷 504

钱鍾书致苏渊雷 505

钱瘦铁致苏渊雷 522

徐平今致苏渊雷 523

徐定戡致苏渊雷 530

徐雪寒致苏渊雷 533

徐澄宇致苏渊雷 555

翁闿运致苏渊雷 559

郭元兴致苏渊雷 564

高二适致苏渊雷 570

唐云致苏渊雷 574

唐明邦致苏渊雷 575

诸葛克明致苏渊雷 576

黄云眉致苏渊雷 582

黄仁柯致苏渊雷 594

黄世中致苏渊雷 596

曹大铁致苏渊雷 598

萧萐父致苏渊雷 600

萧耘春致苏渊雷 606

萧铮致苏渊雷 608

梅冷生致苏渊雷 609

梅鹤孙致苏渊雷 614

常杰民致苏渊雷 615

章士钊致苏渊雷 618

章汝奭致苏渊雷 619

章惠康致苏渊雷 620

彭靖致苏渊雷 622

蒋孝勋致苏渊雷 632

程十发致苏渊雷 634

程学恂致苏渊雷 636

富寿荪致苏渊雷 637

游寿致苏渊雷 639

游侠致苏渊雷 646

赖永海致苏渊雷 651

雍书棣致苏渊雷 652

蔡义江致苏渊雷 654

廖德檾致苏渊雷 655

谭其骧致苏渊雷 661

缪钺致苏渊雷 662

潘伯鹰致苏渊雷 665

潘受致苏渊雷 670

霍松林致苏渊雷 673

穆济波致苏渊雷 675

瞿宣颖致苏渊雷 677

永定法师致苏渊雷 680

根造上师致苏渊雷 684

密显上师致苏渊雷 689

通一法师致苏渊雷 690

慈舟法师致苏渊雷 696

下册

苏渊雷致吴忠匡 697

苏渊雷致杨克炎 769

苏渊雷致缪钺 807

其他书信 816

公函 903

附录

苏渊雷自传 913

苏渊雷先生年表 937

书信人简介 951


 
Viewing all 3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