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为地址http://nhwb.cnjxol.com/html/2016-05/24/content_908839.htm
N桂桂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起合称《四书》,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实际上,北宋以前公认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只有《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尚未自成体系。到了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才开始大力提倡这四部书。哥哥程颢(1032-1085),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他是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弟弟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也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程氏兄弟认为,《论语》、《孟子》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究儒学最重要的文献;《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程朱学派重要人物、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见《朱子语类》卷十四)。
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以后是《四书》时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也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称为“集注”。朱熹所编订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顺序。
元代延祐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造就了《四书》凌驾于《五经》之上的独特地位。《四书集注》在今日看来,除去研讨中国古代思想史等方面的参考价值外,对现代人的修身养性、促进社会和谐,也有其诸多可取之处。明清以来,对《四书集注》的翻刻和研究层出不穷,版本众多,当今学者也多有发挥。即以影印本而论,有《四库全书》本、《诸子集成》本等诸多版本。但是,作为宋代汇编的书,流传到今天,其宋刻本完帙一直深藏公藏大库,普通人难得一睹真容。
2003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国图珍藏的原铁琴铜剑楼旧藏“宋嘉定十年当涂郡斋刻嘉熙四年淳佑八年十二年”递修本《四书集注》列入《中华再造善本》,套色影印出版,共印制300部,供海内外图书收藏和研究机构使用。当涂郡斋,又称太平州学、姑孰郡斋,在宋代刻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嘉定十年(1217),吴正肃刻《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淳祐十二年(1252),知州马光祖新刻《中庸章句》和《大学章句》,先后共计四种二十八卷,刻本注文与本文都是大字,是同类书中的善本。时至今日,这也是存世最佳的《四书集注》版本之一。位于常熟的铁琴铜剑楼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创始人瞿绍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瞿氏第二代、绍基之子瞿镛,对鼎彝古印兼收并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瞿氏藏书除部分在战乱中遭劫外,绝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后由瞿氏后人捐赠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等单位。
这次新出版的《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第一批推出的就是《宋本四书集注》。这套平装本使得秘藏大库的宋元善本走向了普通读者,且每册均在200页左右,薄薄一册,便于携带与阅读,享受原典阅读的乐趣。(《宋本大学章句宋本中庸章句》,定价20元;《宋本论语集注》,定价78元;《宋本孟子集注》,定价98元)
